《河南日报》刊登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郭彦森教授执笔文章《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
2014年5月9日《河南日报》第5版理论
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焦裕禄精神的重要论述
今年3月17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他虽然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永远向他学习。
焦裕禄同志逝世已经50周年,50年来,焦裕禄精神历久弥新,不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至今仍有直指人心、触动灵魂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五年前我到兰考参观了焦裕禄同志事迹展,今天来再次深受感动,引起心灵的共鸣。”并强调指出,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这些论述为焦裕禄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我们深刻理解焦裕禄精神的时代价值,澄清思想困惑、坚定理想信念,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奋斗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凝聚人民群众共克时艰的宝贵精神财富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又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今天的现实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这一目标任重而道远,这就需要学习弘扬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
成就面前更需艰苦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条件越好,喝彩声越多,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套、已经过时的看法是错误的、有害的。”艰苦奋斗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是完全一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仅没有过时,更要发扬光大。
艰苦奋斗的核心内容是“奋斗”,即面对困难、问题、挑战等,不退缩、不逃避、不屈服,勇于、敢于和善于争而取胜,是一种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意志品质和精神风貌。焦裕禄“敢教日月换新天”、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坚信“就是有天大的困难,也一定能杀出一条路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的精神,正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支撑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斗“盐碱”、锁“风沙”、战三害的重要力量。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当年焦裕禄同志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已经解决,但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出现了。今天,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环境污染,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看病难、上学难、买房难以及失业、贫困等,使得我们现在所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复杂、更艰巨,解决起来难度也更大。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才能跟上时代不断前进的步伐,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条件好了仍需力避奢靡
毛泽东同志在全国即将解放之时就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我们现在强调领导干部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更深刻的内涵在于强调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人民同甘共苦,同呼吸,共命运,反对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疾苦,只贪图自己享乐的官僚主义和腐败行为。
我们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焦裕禄同志那时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广大党员干部处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老百姓从中感到了精神的支撑,再苦再累也能看到希望,把精神的力量变成前进的动力,从而坚定不移跟党走。现在条件好了,一些党员干部艰苦奋斗的精神削弱了。有的脱离群众,有的贪图享乐,甚至有极少数作威作福,影响了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上,使艰苦奋斗精神真正成为凝聚人民群众共克时艰的无价之宝”。不管生活条件如何改善,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能变,只有一刻也不脱离群众,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同人民群众一块艰苦奋斗,我们才可能战胜困难和风险,我们的事业也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强国富民尤要勤俭节约
提倡艰苦奋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坚持勤俭建国的基本方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勤俭节约是由我国人口多、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客观实际决定的,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这就要求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其次,勤俭节约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生产节俭或节约是效率的基础。经济剩余的节约是形成投资和积累的源泉,没有经济剩余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就没有经济增长和财富的持续创造。只有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生产效率、资本流通效率、商品使用效率,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再次,勤俭节约是建立节约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于自身利益驱动和迫于竞争压力,微观经济主体会自发地倾向于节俭、节约和提高效率。而掌握和支配大量公共资源且拥有资源配置权和调控干预权的政府部门却缺乏形成节俭行为的利益机制,因此,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带头形成自觉的节俭意识和节俭行为至关重要。
二、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迫切需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部署,并把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四风”的存在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群众深恶痛绝,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长治久安面临的最大考验。因此,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不脱离群众。这就需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大兴服务群众之风。
为民务实清廉是执政党永恒的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个永恒课题,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建立健全促进党员、干部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长效机制。”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并长期执政,是我们党所处历史方位的最大变化。党的地位的变化,党员干部地位的变化,对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一个新的极大的考验,也给党的建设提出许多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党的各级干部是否真正懂得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能否正确地运用手中的权力?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永不脱离群众?掌握好、运用好手中的权力,为国家、民族、人民利益服务,就会得到人民的信任、爱戴和拥护,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反之,如果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家庭、小团体利益服务,甚至不惜牺牲国家、民族、人民利益,那么,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
从现在领导干部的受教育程度和学历层次上看,专业技术素质普遍比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前的领导干部要高得多,思想道德素质的某些方面也有很大提高。但与焦裕禄和无数革命先烈相比,还有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一是理想信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二是权力观问题。“官本位”意识浓厚,特权思想膨胀,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引起群众极大不满。焦裕禄、杨善洲同志的事迹之所以感人,群众之所以信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绝对不搞任何特权,有的事做到一般人看来都不近人情的地步,但就是这样过硬的干部,在群众中才有口碑。三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突出表现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型”政府定位、“以GDP论成败”的干部评价标准、盲目攀比产生的心理失衡、腐败官员“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受拜金主义的消极影响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强化着领导干部追求个人、家庭和小团体利益最大化的欲望和动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正视和警惕。
解决目前部分领导干部中存在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官本位”意识浓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扭曲等问题,归根结底在于加强党性修养,筑牢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弘扬焦裕禄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疾苦急于一切、群众呼声先于一切,总是在群众最困难、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排忧解难,送去关爱,心里装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二要注重修德,完善人格。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三要“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三、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迫切需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求实作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应对国内外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解决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而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需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
求真务实要勇于做事、敢于担当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有些是老问题,有些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有些是老问题有了新的表现形式,但大量是新出现的我们过去不熟悉或不太熟悉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益固化问题。因此,能不能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改革的前途和命运。而能否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敢不敢于负责,敢不敢于担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消极悲观、被动应付,有的甚至临阵脱逃,是懦弱的表现。焦裕禄同志的选择,是不等、不靠、不推、不拖,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正因如此,他才能够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而上的豪气,不怕矛盾复杂、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
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言,直面问题,敢于担当,就是要清醒认识目前我国政治生态发生的深刻变化:首先,政治主体的性质复杂化。传统观念认为政府和官员代表公共利益,不会损害人民利益;市场、社会、个人则代表特殊利益、个别利益,有可能损害公共利益。现在的情况是,任何主体(包括官员和政府)都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因此都有某种投机心理,都有可能为了私利损害公共利益。其次,政府、资本、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发生新变化。当今社会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关系既不是革命年代水火不容的斗争关系,也不是计划经济时代同志之间互助合作的关系,而是平等权利主体之间对立统一的利益关系。政府与资本、社会、公民之间也不再是全能政府时代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都必须依法办事的平等权利主体间关系。再次,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职能及其关系出现新变化。计划经济时代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全部社会职能现在分解为由不同的社会主体来承担,政府管制、市场竞争、社会自律都必不可少,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社会失灵的现象都可能存在,因此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各自发挥其应有职能同时又互不越界,这样才能有完善的政治治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敢于突破原有的利益格局。
探求就里要遵循规律、脚踏实地
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光有立场和态度还不行,必须有实实在在的举措。行动最有说服力。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的过程,就是扑下身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过程。他在兰考的470天中,靠着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对全县149个生产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蹲点调研,对所有的风口、沙丘和河渠逐个丈量、编号、绘图,摸清了“三害”发生演变的特点和趋势。他注意把握规律,总结经验,提出了“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村的道路”。“在焦裕禄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把握政治发展的规律,顺应政治过程的重心正逐步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的大趋势。这就要求在利害相关的多元政治主体之间建立起协作伙伴关系。充分尊重、谅解和保障每一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权利,除法律规定以外,任何一方都无权要求另一方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在权利层面上,多元主体的利益具有同等价值,不能以任何理由或方式迫使一方屈从。在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建立起平等、协商、对话、合作的利益协调机制。信息公开制度化、利益表达制度化、公民参与制度化、议事程序公开化、政策决定民主化等是保证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协调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不管政府机构、企业法人、社团组织,还是公民个人,都必须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四、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学习弘扬焦裕禄的道德情操,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发展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焦裕禄同志严守党纪党规,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亲属和他人谋取好处,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规定任何干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越规定。习近平同志在兰考调研期间,住在焦裕禄干部学院一个普通的学员宿舍里,房间没有作任何改造和装修,不放鲜花,不摆水果,和其他宿舍并无二致;他在兰考吃的几顿饭,每餐都是大锅饭菜,没有高档食材,从“内容”到“形式”,都跟老百姓在家吃的没啥两样;临行前,他还专门委托工作人员按照学院每天80元的用餐标准,交了两天共160元的伙食费。习近平同志用自己的行动,为全党干部树立了学习焦裕禄的光辉典范。
市场经济更加呼唤廉洁自律
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人们价值观带来的最深刻变化,是承认了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合法性。但是市场经济的自发运行也存在一种道德悖论:既排斥道德又需要道德。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必然要求人们遵守市场规则、进行道德自律,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社会公平正义、人们的道德素质普遍提高;但另一方面,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可能导致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非道德现象。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的社会伦理观念尚未形成,传统文化又失去社会整合能力的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苗头,“白富美”、“扶不扶”等一些流行词也反映出审美错位和道德困惑,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当此之时,以党风促政风,以政风带民风就尤其显得急迫而必需。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指出:“自私自利是人的普遍本性,但是人还有另一种本性,就是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是独立于个人功利欲望的。也就是说,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观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义与利、公与私、群与己、理与欲等关系问题上,历来重义,强调为公,崇尚名节。
具体分析为公与为私、利他与利己之间的关系,只能有四种组合:一是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己为人;二是利人利己、公私兼顾,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己他两利、互惠互利;三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四是害人害己,害公害私。任何一个有正常理智的人,恐怕都应该承认,这四种组合关系中,害人害己,害公害私是最不道德的行为;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不道德的行为;利人利己,互惠互利,是常态的道德行为;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是高尚的道德行为。因此,要求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必须服从长远利益,为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这是古今中外普遍的道德准则。
共产党人更要发挥带头作用
共产党人是历史唯物论者,从来不否认社会成员有正当的个人利益、个人抱负和追求。但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当个人感情同党性原则、私人关系同人民利益相抵触时,必须毫不犹豫站稳党性立场,坚定不移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为了个人利益,损害他人、集体、国家、民族利益的行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种奉献精神,只是为个人利益而奋斗,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或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那么,这样的人,知识越多越反动,能力越大对社会的危害也越大。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廉洁奉公、任何时候也不搞特殊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真正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从焦裕禄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人无坚不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信仰的力量、精神的力量。50年来,焦裕禄精神感召、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各行各业都涌现了一大批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有的人活着,可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富有哲理的诗句揭示了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毕生奋斗造福于后人,就会在群众心里塑造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使人民群众有一种不能忘却的纪念。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不仅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更是时代的呼声,在任何时代它都应该是最基本的道德坚守,是维系一个社会公序良俗的精神纽带。因此,我们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贯穿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始终,贯穿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始终,贯穿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按照“深学、细照、笃行”的要求,努力践行“三严三实”,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
(执笔人 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郭彦森)
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14-05-14 16: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