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守护这棵树

13.05.2014  11:00
              在河南省兰考县朱庄村南侧,有一棵独特的泡桐树,这是焦裕禄生前植下的一棵低矮弱苗,在经历半个世纪风风雨雨后,昂首挺立着。当地百姓为纪念焦裕禄,亲切地称这棵泡桐树为“焦桐”。
              泡桐平均树龄在70年左右,这棵“51岁”的老树之所以还能健康存活着,离不开魏善民和他父亲两代人精心地看护。
              魏善民老人的家就住在离“焦桐”不远的地方。每一天早晨,魏善民会早早起床,洗漱后,沿着一条羊肠小道慢慢踱到这棵大树前,看看树的情况,培培土,打扫打扫周边的环境。“旱天的时候,一两个月要浇三四回水,浇一圈水,上一圈肥。”忙完了这一切,魏善民会直起身来拍拍手上的土,看着树叶在阳光下变得润泽,好像一颗颗绿色的心。
              魏善民说,焦裕禄能种下这棵泡桐,实属偶然。
              时间回到1963年3月的一天,焦裕禄呛着风沙,从城关公社东北场村来到胡集大队朱庄村南地,看到了这白茫茫的一片沙荒。“如果在这里栽上桐树,几年就能成材。”焦裕禄说。这个农民出身的书记从不说空话,立刻号召胡集大队的乡亲们一起种树,一种就是一千多棵。
              树苗都整齐划一地栽种好了,最后还有一棵树苗比较低矮,大队考虑影响林地的平整度,就留下了这棵树苗没种。
              没有不能用的苗,只有不会种的人。焦裕禄看到了这棵树苗,“丢了可惜,还是栽上吧。”说完,他操起锹,挖坑,栽树,培土,浇水……种好了,一棵树苗都没有浪费。
              “没想到,这棵树苗看起了低矮瘦弱,但其实它的根系很好,所以长得也就特别快特别好,头一年就蹿了2米多高。”魏善民说。
              从那一天开始,星星点点的绿色泡桐开始发酵,到今天,酝酿成绿色的汪洋。
              工作470天,焦裕禄几乎没有给自己和家人留下任何物质上的财富,这棵树,便成为焦裕禄留下的最后一笔精神财富。
              “这棵焦桐很‘神奇’。”魏善民说,“有老人说如果不时常去树边坐坐,心里就会不安。
              魏善民看来,更加神奇之处,是在于这棵树的“长寿”和“长青”。泡桐树龄较短,一般生长20年就该采伐了,长时间采伐的话,树干中间就会开始枯朽。但这棵当年的“弱苗”,今天却还枝繁叶茂茁壮有力,长势又大又好。
              魏家从魏善民的父亲开始,就已经在义务看护这棵树。如今魏善民也老了,重任开始渐渐交到了他三儿子的肩上——按照他的意思,这树魏家要一代代看护下去。
              乡亲们都说:“要不是你们看着这棵树,也许它早就没了。”魏善民不这么想。“一两个月就浇三四次水,上一圈肥,算什么。”他说,“焦书记为兰考人献出了一切,自己却没有留下任何好处,就留了这么一棵树,我一定要好好养护住。
              焦裕禄曾经说,泡桐是兰考的一大宝,很有发展前途,很值得研究。要想研究它,就要和劳动人民相结合,就要使思想感情在群众中扎根。如今的兰考县,已经不见当年致命的风沙、盐碱、内涝灾害,焦裕禄为兰考县殚精竭虑忘我奉献的精神,都凝聚在了这棵“焦桐”之上。
              树种下已经半个世纪了,还在那里,深深扎根着,替焦裕禄守望着兰考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