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丝绸之路双双申遗成功
时隔4年,正在多哈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于北京时间6月22日再次传来好消息——继2010年“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申遗后,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段重要河道,也成为郑州的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中,我省另外还有洛阳市回洛仓遗址和含嘉仓遗址,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浚县黎阳仓遗址等其他6项遗产。
同时,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政府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系列申遗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段包括河南和陕西、甘肃、新疆四省区的22处遗产点。其中,丝绸之路河南段包括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陕县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等4项遗产。这是我省的第5处世界文化遗产,我省也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成功申报两项世界文化遗产的省份。
大运河是一处超大规模的线性文化遗产,见证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水利技术,促进了古代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大运河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既是一条经济之河又是一条文化之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此次大运河申遗项目涉及河南和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等8个省市,总长3200公里,贯穿31座城市。
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包括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通济渠索须河段为现状河道,西自丰硕桥,东至祥云寺村与贾鲁河交汇处,长约16公里,呈西—东走向,部分河段河面宽40余米,河堤基宽20余米、顶宽近7米,河床宽200~300米不等。此河道为不通航河流,主要是城市泄洪排涝景观河道。通济渠惠济桥段经考古调查和局部试掘,确认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遗迹基本保存完整。现已探明的河道北起东孙庄村东侧黄河南岸大堤处,南至索须河段丰硕桥处,全长约4公里。除惠济桥处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已埋于地下。考古勘探显示,地下埋藏部分运河故道宽 150~220米,两侧断续保留有河堤,经勘探河堤顶宽 4~6 米,底宽8~12米。
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介绍,大运河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血液,是城镇发展繁荣的催化剂,而大运河郑州段作为中国北方地区自战国至明清运河开发利用史的见证,是在农业文明技术体系下的人类非凡创造力的体现。除了河道本身的考古价值,通济渠郑州段也是催生并见证郑州地区大运河开发、城市振兴、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年,由国务院牵头,8个省市和13个部委联合组成大运河保护和审议小组,大运河申遗上升为国家行动,郑州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全面展开。在保护、整治和申遗过程中,不仅使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进一步增强,公众的遗产保护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大运河郑州段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进一步彰显了郑州、河南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了中原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为加快“文明河南”建设,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任伟表示:“郑州将一如既往地做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保护和管理,秉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并按照《世界遗产公约》及世界遗产组织的相关要求,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不断推进相关遗产点的保护修缮、景观环境的提升美化、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彰显、城市功能和文化品牌的拓展完善,确保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历史文明永续传承、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