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 通济渠郑州段成为郑州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24.06.2014  12:44

  

  郑州台记者邸珂报道:

  卡塔尔时间6月22号上午10点28分,北京时间当天下午3点28分,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届会议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郑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段重要河道,成为郑州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后的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由隋朝大运河通济渠段、永济渠段和京杭大运河三部分组成,北达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是沟通中国南北的水上交通大动脉。

  大运河通济渠是中国北方地区最早的、沟通黄河与淮河两大水系的运河遗存,也是贯通南北、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内陆水系。郑州段是通济渠河道保存较为完整、历史风貌较为协调的重要河段,始于公元前361年魏惠王开凿的鸿沟水系,经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5个县(市)区,全长150多公里历史上曾是大运河贯穿南北、联结东西的交通要地,沿用约1500年。

  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包括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通济渠索须河段为现状河道,西自丰硕桥,东至祥云寺村与贾鲁河交汇处,长约16公里,目前仍承担着郑州城市泄洪排涝的任务。通济渠惠济桥段经考古调查和局部试掘,确认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遗迹基本保存完整。现已探明的河道北起东孙庄村东侧黄河南岸大堤处,南至索须河段丰硕桥处,全长约 4 公里。除惠济桥处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已埋于地下。考古勘探显示,地下埋藏部分运河故道宽 150到220 米,两侧断续保留有河堤,经勘探河堤顶宽 4到6 米,底宽8到12米。

  大运河郑州段除了河道本身的考古价值,也是催生并见证郑州地区大运河开发、城市振兴、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历史遗存。郑州市文物部门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和《世界遗产公约》及世界遗产组织的相关要求,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不断推进相关遗产点的保护修缮、景观环境的提升美化、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彰显、城市功能和文化品牌的拓展完善,确保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历史文明永续传承、社会经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小资料: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大运河沿线各城市在扬州设立了大运河联合申遗办公室;2008年,大运河沿线35个城市共同成立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城市联盟,并制定了联盟章程和申遗工作方案。2009年,郑州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全面展开。

  在文物、水务、环保、市政、惠济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及广大申遗工作者不断努力下,遗产点遴选、规划编制、考古研究、文本基础资料报送、河道及周边环境保护整治、法规完善、档案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导视标识系统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等一系列申遗工作圆满完成,为顺利通过世界遗产组织专家现场考察评估和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