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 只是起点

23.06.2014  16:33

随着中国大运河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相继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经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7处。

对于正在致力于文化建设与保护的中国来说,“一河一路”的申遗成功,只是又一个传承悠久文明、保护古老文化的新起点。

丝绸之路项目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积极推动下的一个项目。”在离京参加本届世遗大会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曾对记者这样表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这在过去是没有的。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一个跨国项目。

与丝绸之路不同的是,‘活态遗产’是大运河的显著特征,因此在保护管理方面,挑战更大。”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告诉记者,“可以说,大运河在保护管理方面矛盾更为突出,解决起来更需要时间。但值得欣慰的,因为申遗的投入,大运河已经得到了比较完善的保护,这种进展可以用‘伟大’来形容。我们为大运河能走到今天,感到自豪。

申遗成功之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多位申遗专家不断强调:申遗的最终目的还是加强保护。

不是申报成功就没事儿了。”陈同滨告诉记者,“其实很多项目在申请过程中,保护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甚至与国际水平接轨。但申报成功后,还需要加强进一步的管理,加大投入。比如提高保护的标准,从全新的局面开展保护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也认为:历史是民族的记忆,对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有历史的记忆才会有凝聚力,而保持这种记忆的方法就是予以保护。“重申遗、轻保护”是一种短视行为,各地方政府要保持冷静头脑,不要因为申遗成功了就放松保护,不能把重点放在过度开发利用上,要让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深入人心。

新华社北京6月2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