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2010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08.05.2014  18:55

 

  “十一五”以来,新乡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地工作实际,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以农村为腹地,以城镇为纽带,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的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机制体制,出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形成了以特色工业为主导、产业聚集区为支撑、高新产业为引领、现代农业为基础、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新格局。“十一五”期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3%(按现价计算),“十一五”末完成生产总值是“十五”末的2.3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694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十五”末的77.2%发展到82.9%;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88亿元,是“十五”末的2.8倍;县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6亿元,是“十五”末的3.4倍;县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0亿元,是“十五”末的2.1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752元和6241元,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4.8%。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县域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达到868.45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73.5%,比2005年提高4.7个百分点。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4.9亿元,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9.5%,其中,辉县市、新乡县、长垣县分别突破12亿元、6亿元、5亿元大关。 ——工业主导地位增强。县域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67.3%,调整到2006年的78.8%,再调整到2010年的83.5%,第一产业比重逐步降低,第二产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2010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利润达到404.8亿元和122.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75.9%和76.4%。 ——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以新型农村社区、产业集聚区和城市建设为依托,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构建了统筹城乡发展体系。“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8%以上,2010年达到42.76%。统筹城乡的具体实践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 ——发展模式各具特色。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了县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格局。长垣县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打造“全民创业”模式,着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被誉为“长垣现象”,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新乡县发挥紧邻市区优势,打造“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在全省县(市)排序中上升到第14位,保持了稳步发展势头。辉县市突出“项目带动”模式,已拥有各类企业1.8万家,2010年财政收入突破12亿元大关,位居全市第一。卫辉市向改革要效益,形成了“改革推动”模式,通过国企改制,实施工业兴县,走出发展困境。延津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壮大重点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了一批知名品牌,形成了“农业产业化推动”模式。封丘县逐步扩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初步形成以装备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纺织服饰业、生物化工产业等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原阳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实施名牌战略,拉紧拉长产业链条,在做好“原阳大米”文章的同时,逐步把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获嘉县大力培育现代煤化工和机械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优质粮、蔬菜、花卉、畜产品四大基地。 主要措施: (一)以工业为主导,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引导各地强化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的发展理念,以工业发展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 一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针对大多数县(市)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低的现状,大力实施引资项目双带动战略,把招商引资作为项目建设的主渠道,截至目前,已有15家世界500强、3家华商500强、21家国内500强企业落户,并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粮集团等20多家央企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十一五”时期,全市累计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484项,改变了长期以来缺乏大个头项目支撑的局面,助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二是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引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走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获嘉县煤炭资源丰富,引导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帮助引进通辽煤业、河南煤化、大连物化所等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不具备资源优势的长垣县,引导起重、医药卫材等行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长垣起重100吨以下起重机销售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5%。对传统产业比较优势突出的新乡县,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成为全国最大的高科技振动机械工业基地和县级生物与新医药生产基地。对工业经济相对薄弱的封丘县,帮助引进四川高金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金银花、封芹、树莓等特色产业。 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始终把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成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完成了268户国有(集体)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出台了一系政策措施,放宽准入条件,放开经营范围,激活民间资本,促进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推动企业上市,华兰生物,心连心化肥等民营企业在国内外成功上市。全市民营经济单位达9.53万个,从业人数91万人以上,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 (二)以农村为腹地,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科技兴农,创名牌、求高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是搞好粮食生产。 小麦、玉米、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种植全部实现了优质化,良种繁育基地面积达到90万亩,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优质专用小麦基地市”和“国家优质专用小麦种子繁育基地市”。全市粮食总产持续稳定在75亿斤左右,连年创历史新高。 二是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粮食深加工,建设国家级粮油食品产业园区,打造从田间到餐桌,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产业链。全市经济作物总面积达到330万亩,总产达到400万吨以上;反季节农产品达到100种以上;粮经比发展到60:40;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38.3%;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万吨,渔业综合实力居豫北六市首位。 三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粮集团、雨润集团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新乡,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78家,全市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达1580家,建立27个万亩以上的生产基地,每年带动全市约56%的农户从中增收3.6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139家,社员及带动农户占农户总数36%。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组织架构,土地整理、农田基本建设、产业扶持等激励政策向合作组织倾斜,土地流转面积达30万亩。 四是做大做强 品牌农业、高端农业。 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创全国全省名牌农产品和知名商标,目前,“金粒”小麦、“宏力”红提葡萄等18个农产品获得了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名牌产品、优质农产品等荣誉称号,太空米、迪一米等名牌农产品走俏市场,我国出口的第一单食用小麦来自新乡,原阳大米被誉为“中国第一米”,是全国最大的金银花种植基地。认证绿色食品数量居河南省第一、无公害农产品数量居河南省第二。 (三)以统筹城乡为主线,加快城镇化进程 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子,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发展、中原城市群新乡都市区建设“三位一体”,一体规划、一并推进,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一是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 编制中心城市、县城、集(聚区)镇、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突出城镇化、协调推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引导城市工商业向集聚区集中、推动城市资本向农村流动、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就业;突出发展县城和重点镇,提升城镇承载功能,并适时把农民建房纳入城镇体系加以规划引导,参照城镇社区标准,将全市3571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050个新型农村社区。通过科学规划,推进土地利用、城镇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四规合一”,加快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和就业结构。 二是规划建设产业集聚区。 坚持集约发展、注重生态、效益优先、突出特色,谋划建设产业集聚区,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产业支撑平台。在全市规划建设了28个产业集聚区,促进在县域分散布局的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辐射全市半数以上的乡镇、三分之一的行政村和100多万农村人口。全市省级产业集聚区达13个,平原新区作为河南省6大新区之一,是对接郑州的桥头堡,目前已初具规模。全市产业集聚区建成区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累计入住千万元以上的企业和项目1600家(个),吸纳42万劳动力就业。 三是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坚持“做强主城、膨胀县城、发展集(聚区)镇、建设新村”,构建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个层级的城镇体系。2006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300多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00平方公里,建成了市区到县城的八条双向六车道快速通道和县城到重点镇(产业集聚区)双向四车道生态道路走廊,推进交通、电力、通讯网络同城,以市区为中心的30分钟经济圈初步形成。 四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就业为本、群众自愿、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原则,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分期分批启动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初步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产业带动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六种建设模式和“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建设、社会援建”四种建设途径。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27个,完成建筑面积1309万平方米,入驻农户5.7万户,社区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四)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 我市不断完善县域经济工作推进机制,努力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努力打造创业发展的环境优势。研究制定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县域经济专项奖补资金,从2004年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00万元,鼓励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成立了市县域经济发展指导委员会,建立了市县域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县域经济目标管理责任制及职能部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把市直各有关部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成效以及各县(市、区)县域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市政府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建立完善市县乡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努力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 四、2011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思路 2011年,新乡市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主导和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切实抓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狠抓项目建设。 突出抓好主导和特色产业,以产业支撑和项目实施带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依托“一谷五基地”、新兴产业、产业集群等载体,在工业、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品牌农业等领域谋划储备一批投资超10亿元、50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基地型项目,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强化重点项目协调推进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力争早日投产,确保全市重大项目有序衔接、投资稳定增长。 二是扩大招商引资。 围绕动力电池与电动车、生物与新医药、现代煤化工、特色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做好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招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对外竞争与合作,推进全方位开放,借助外力促发展。抓住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吸纳和承接更多的转移资本、产业和企业。继续抓好投资环境建设,增强县域对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力。 三是推动科技创新。 进一步加大科技工作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普及,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把新型适用科技成果积极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开发领域,努力增强科技成果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第三产业中的转化、推广与应用效果。引导市内企业搞好自主研发,形成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动重点领域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专业人才,支持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引进高级人才,加强产学研结合。 四是创新发展体制。 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扩大县域和36个重点镇管理权限,增强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探索城乡用电体制改革,实行城乡生产用电同网同价,降低县域工业企业生产成本,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提高项目引进成功率。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引导中小企业向县域集聚。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 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一)加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扶持力度。产业集聚区作为县域经济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平台,有利于资源共享,扩大就业,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人口、产业、要素的聚集。建议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支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以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带动居民就地就近就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破解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改变县域金融只存不贷、多存少贷的现象,遏制资金外流局面。对于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要创造条件在各县域积极推动。鼓励各大商业银行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设立各种担保公司;鼓励有条件的县域政府设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在不同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融资。进一步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将上级涉农部门资金捆绑使用,以县级为平台对各类涉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放,提高资金利用效益。 (三)引导人力资源向县域流动。一是构建事业平台。有针对性地抓紧吸引、调配和补充一批紧缺人才和重点人才,推进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产业配套人才工程建设,使创新型人才得到支持,创业型人才获得成功。二是构建服务平台。为各类人才发挥潜能提供后勤保障,提高人才工作竞争力。三是构建流动平台。取消人才流动中的各种不合理限制,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政策,对村庄整合、企业搬迁等节约出的土地,在占补平衡的基础上,在县域内向县城周边或规划的产业集聚区配置,作为集体性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允许拿出一定比例有偿用于城市建设,其收益全部返还农村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河南将亮相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活动
         本报讯(记者 沈剑奇)随着60秒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为巩固新时代中巴友谊贡献河南力量
        本报讯(记者 陈小平)12月9日,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举行会议
   本报讯(记者 冯芸 马涛)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2021中国(安阳)国际汉字大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 谢建晓 河南报业全媒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