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2010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摘)

08.05.2014  18:55

 

  “十一五”期间,洛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强力推动,县域经济呈现好的发展趋势和态势。 县域经济规模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底,全市县域经济总量1386.3亿元,较“十五”末678.7亿元增长2倍,占全市经济总量2321.2亿元的59.7%,较“十五”末的61.0%下降1.3个百分点。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984      元,较“十五”末的9937.4元增长3倍,较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788元)低5804元。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5:60.7:24.3转变12.2:63:24.8,一产比重较“十五”末下降2.8个百分点,二三产比重较“十五”末提高2.8个百分点。 县域工业对全市工业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县域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升明显。 2010年底,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667.1亿元,较“十五”末的174.6亿元增长3.8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4亿元的65.8%,较“十五”末的48.5%提高17.3个百分点。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9.5亿元,较“十五”末的200.6亿元增长6.8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768.8亿元的76.9%,较“十五”末的41.8%提高35.1个百分点;县域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439.8亿元,较“十五”末的189.5亿元增长2.3倍,占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808.8亿元的54.4%,较“十五”末的55.6%下降1.2个百分点。 县域财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0年底,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3.4亿元,较“十五”末的28.5亿元增长2.2倍,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2亿元的44.7%,较“十五”末的46.8%下降2.1个百分点。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3元,较“十五”末的7200元增加6823元,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39元的79.5%,较“十五”末的74.1%提高5.4个百分点;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5323元,较“十五”末的2714元增加260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680元的93.7%,较“十五”末的93.5%提高0.2个百分点。 2011 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2011年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起步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市将紧紧围绕“福民强市”总体目标,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总体要求和“一中心五组团四支撑”总体布局,继续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县域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县域经济转型,有效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促使新安县、孟津县、宜阳县、伊川县融合发展、抱团发展、向心发展,充分发挥汝阳县、嵩县、栾川县、洛宁县的潜在优势、后发优势,努力实现全市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突出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 以提高加工度、提高集中度、提高技术含量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主线,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县域工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突出做好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加速现代农业发展;提升服务业比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推动县域产业集聚区加速发展。 加快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模式,通过产业链招商,吸引更多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逐步形成石化及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硅光伏、有色金属加工、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主业突出、特色明显的产业集聚区。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迈出新步 伐。 提高县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县域经济贡献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使县域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更加协调。 加快改革开放,增强县域经济 发展活力。 借助机制转换攻坚战契机,深化各项改革, 完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创业主体潜能。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占县域经济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力争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有效遏制城乡差距扩大趋势。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新农村建设。

河南将亮相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活动
         本报讯(记者 沈剑奇)随着60秒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为巩固新时代中巴友谊贡献河南力量
        本报讯(记者 陈小平)12月9日,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