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话“粮丰” 农大教授谈“麦经”

12.05.2014  18:30
  编者按: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着深厚的感情,5月9日,参加完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后,他即专程赶赴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小麦长势,对“三农”问题作出了新的指示,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期间,我校教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郭天财应邀陪同习近平调研小麦生产,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有了一次近距离的交流。现将习近平调研小麦生产时与郭天财教授的交流内容整理出来,希望通过国家领导人质朴有力的话语,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坚定理想抱负,勇攀农业高峰,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为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建设“四个河南”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农大人应有的贡献。

习总书记话“粮丰” 农大教授谈“麦经”
——我校郭天财教授陪同习近平总书记麦田考察侧记
  
  五月的中原,大地绿意盎然,田野麦浪翻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5月9日下午,在小麦生产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河南调研期间,专程来到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实地考察小麦长势,把脉国家粮食大计,对“三农”事业给予面对面的指导,言也谆谆,情也切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栗战书,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谢伏瞻等陪同考察。
  下午16时左右,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小麦大田,在此等候的我校教授、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郭天财立即迎上前去,握着习总书记的手向他问好。
  当郭庚茂等向习近平介绍说,这是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郭天财时,习近平亲切地问郭天财是搞哪个专业的。得到回答后,习近平微笑着说:“噢,你是河南农业大学小麦栽培研究专家。”  
(图片来自新华网)
  “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示范区内,连片的小麦绿浪滚滚、长势喜人。习近平走进田间,仔细查看麦穗灌浆情况,他指着麦田问郭天财:“这里种的是什么品种?”郭天财回答说:“这是去年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也是目前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矮抗58’。”   习近平又问:“这个品种有哪些特点?”
  郭天财拿出随身携带的钢卷尺一边测量小麦的株高,一边汇报说:“这个品种的突出特点是植株较矮,抗倒伏能力很强,而且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农民非常喜欢种植,除河南省外,周边省份的农民也非常喜欢种植这个品种。”
  听到郭天财的介绍,习近平又问:“这个品种推广几年了?”
  “已经大面积推广六、七年了。”
  “提纯复壮了吗?”
  “每年都搞提纯复壮,这块地种的是经过提纯复壮的矮抗58原种,纯度非常好,长得很整齐。”郭天财给总书记介绍说:“这里距开封、郑州近,农民习惯在麦田里间作套种辣椒、西瓜等高效经济作物,这种高效种植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边行优势,您看这边行小麦的穗子就比中间行小麦的穗子大,结实性也好。这种种植模式在保粮食生产的同时,还能提高农民的种植效益,并为城市居民提供丰富的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因此,城市近郊的农民喜欢采用这种种植模式。”
  习近平听得很仔细,郭天财又随手从地里拔起一株小麦继续汇报说:“河南非常重视小麦生产,麦田管理和一喷三防抓得很紧,您看这麦株从上到下的叶片全都是绿的,生长十分健壮,说明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得知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都很好,示范区可望增产几百万斤粮食时,习近平总书记颇有兴致地捻起麦穗,高兴地说:“说起来,我们都是搞庄稼出身的,看到小麦长势这么好,我和村里人一样感到很欣慰。用咱老乡的话说,今年的馍能吃上了!”

“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郭天财接着向总书记汇报了河南省打造百千万高标准农田,既可以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产量,又能保证农民的种粮收益稳定提高等情况。习近平听后十分高兴,并仔细询问河南小麦、玉米单产水平,以及农民种麦的生产投入,如何进行管理和效益等情况,郭天财都一一作了回答。
  当听到郭天财讲到河南是全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全国平均每4个馒头就有一个是河南生产时,习近平风趣地说:“那全国每4碗面条也有1碗是河南生产的喽!”
  习近平由此谈到了河南粮食的贡献和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他说:“河南粮食播种面积在全国是第二,小麦是第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把河南粮食、小麦抓在手里,全国粮食丰收就有了基础。这是河南的贡献、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也是奉献。国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大省的支持,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
  习近平强调,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粮食安全要警钟长鸣,粮食生产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要常抓不懈。

(图片来自新华网)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
  
  习近平对今年的小麦产量十分关心,他拿着正在灌浆的麦穗向郭天财询问今年的产量预测。
  郭天财给总书记作了较详细的汇报,在分析了去年今春的气候等因素后,他说:“目前全省麦田土壤墒情好、气温适宜、光照充足,非常有利于籽粒灌浆,加之田间管理到位,预计今年的千粒重会比去年高。同时,由于去冬今春气温偏高,小麦生育期提前,且没有像去年那样发生大面积冻害,每穗粒数也不会低于去年。现在距小麦成熟收获还有20多天的时间,如果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今年小麦很有希望再获丰收。”
  习近平听后很高兴,叮嘱要继续抓好后期麦田管理技术措施的落实,奋力夺取今年夏粮丰收。
习近平指出:“粮食安全、“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之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抓紧抓紧再抓紧。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
  习近平进一步强调:“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要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田间,习近平还与农机人员、农民、农业合作社人员进行了亲切交谈。从良种培育到套种间距,从降雨情况到病虫害防治,从田间管理到收获收割,从产量预测到村民收入,总书记都问得十分详细。
  郭天财教授的讲解给习近平总书记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随后召开的河南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会上,习近平还专门说:“河南农大郭教授讲得很清楚,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我感到很高兴。”

河南农大助推河南粮食实现三大跨越
  
  近年来,中央领导每到河南视察粮食生产,随行人员几乎都少不了河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这不是对农大的偏爱,而是在百余年的办学史上,河南农业大学将研究和传播农业科技、实现中原岁岁丰收作为自己的光荣信念,质朴无华的农大人用智慧和汗水,在中原大地上写下了以教育和科技改造传统落后农业的不朽篇章,薪火相传,百折不悔。
  仅就小麦生产来说,在河南农大的助推下,河南粮食实现了三大跨越。
  1963年-1966年,农大刘葆庆教授带领张振宏、崔金梅等师生到全国著名的小麦高产区偃师县岳滩村,与当地农技人员和种田能手合作,总结和推广了岳滩小麦丰产经验,使全省小麦亩产从一二百斤提高到三四百斤,实现了河南粮食生产的第一次跨越。
  1974年,河南农业大学作为第一主持单位,联合数十家省市科研院所成立了“河南省小麦高产、稳产、低成本研究推广协作组”,经过协同攻关,使河南的小麦平均亩产量提升到500—600斤,并创造了千斤高产纪录,实现了河南粮食生产的第二次跨越。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十分严峻。依托雄厚的学科实力和良好的科研平台,学校连续主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粮丰工程,创造了多个国内和国际粮食最高产纪录,为河南小麦、夏玉米总产量连续10年创历史新高,相继突破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大关,为全国粮食实现恢复性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促成了河南乃至全国小麦生产史上的第三次跨越。
  正是这三次跨越,为河南赢得了“世界小麦看中国,中国小麦看河南”的美誉。
  如今,凭借百余年积淀,河南农业大学各项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尤其是在作物学科建设上,创造了河南高校乃至全国农业高校的多个唯一和第一: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成为河南和全国农业高校的唯一;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河南省高校主持建设的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作物学科是河南省首个、全国省属农业高校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视察河南小麦生产,为“三农”事业再添动力,为高等农业教育再增信心,对河南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都是激励和鼓舞。
  浩荡东风鼓满帆,壮志凌云展宏图。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持续而坚定,农业高等教育的未来充满希望,相信每一个农大人都信心满怀,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期望,用奋发有为、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早日写就“农大梦”、“中原梦”和“中国梦”五彩斑斓的华章。(文/周红飞 郭治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