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古都郑州盛大开幕
5月21日,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郑州开幕。本届大会主题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中国考古学”。来自国内外的近400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并进行学术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王伟光,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常委、郑州市市长马懿,副省长张广智分别致辞。
王伟光指出,此次大会是中国考古学界发现与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数十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考古学研究的深入,所获取的古代人类与社会的信息越发综合全面。在这一基础上,文物保护与公共考古也蓬勃展开,中国考古学作为一门交叉融合的学科不断焕发新的魅力。当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上,同时也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大力推进考古学研究,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添砖加瓦。
就如何做好新时期考古工作,刘玉珠提出了几点建议:增强大局意识,做好基本建设考古;增强保护意识,促进遗址保护利用;增强合作意识,积极推动考古单位联合开展对重大课题的综合研究,提升考古研究水平;增强开放意识,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考古合作,进一步探究中华文明与周边地区文明的相互交流、融合与发展。
马懿在致辞时指出,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郑州召开,必将极大地推动郑州市及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郑州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文物考古与保护工作,积极促进历史文化传承创新,不断激活文物资源在服务社会、促进发展中的深厚潜力。目前,已经基本形成文物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双赢的良好机制和局面。希望大家关注、关心郑州,参与到古都郑州的传承创新中来,携手共进,使历史文明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
会上,张广智代表省政府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作了省情介绍。他说,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文物事业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文物事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希望与会的专家、学者积极发表真知灼见,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建言献策,为河南文物事业问诊把脉。
此次大会由中国考古学会主办,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承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嵩山文明研究院协办。学术交流之外,大会还分别在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等单位安排15场公共考古讲座。
打造公众需要的公共考古
——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之公共考古研讨会侧记
5月21日下午,在郑州黄河迎宾馆迎宾会堂,来自全国考古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公共考古的理论实践以及发展方向进行热烈探讨。
公共考古是考古学的一个研究领域,简单地讲,主要研究考古学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与沟通、文化遗产保护以及考古发现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等。
公共考古应该怎么做?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先人遗留下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解释,要推进开放发掘、整理现场,公共考古形式可以更多、更有声有色,还应更有效。他说,要建立话语体系,虽然面对公众,但不能降低严谨性和科学性。
公共考古面对公众的问题上,自然谈及对文物的开发和保护,王仁湘提到河南的庙底沟遗址公园建设,“庙底沟遗址在考古史上占重要地位,应抓住时机尽早开发,发挥其文化内涵中更大的张力。”王仁湘表示,在设计庙底沟遗址公园时应注重体现更多的庙底沟流行元素,让观众一看就能很快了解庙底沟文化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为例,讲述公共考古学价值。他说,2012年9月5日,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一殊荣的获得与兴隆沟遗址的发掘密切相关。依托文化遗产影响,当地“八千粟”等敖汉小米品牌先后在中国农产品国际交易博览会(2014)和米兰世博会(2015)上获得“金奖”。当地农民收益显著提高,考古成果成为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公众成为公共考古的受益者,有力彰显出考古学的当代价值。
“考古工作者心中要确立‘人民的事业’的理念,应该以科学化、专业化的精神,打造公众真正需要的公共考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方向明说。
会上,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要让百姓了解考古的工作与成果,一起来保护传承,文物开发与保护事业才能得到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