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北站"解钩手"每天解钩千余次,工作六年踩破胶鞋140余双

25.07.2018  20:42

郑州北站,亚洲作业量最大的列车编组站。纵连京广铁路,横贯陇海铁路,是中国铁路的"心脏"。

7月25日上午,闷热的郑州正在等一场雨。持续的高温,让郑州北站编组场里的空气犹如被煮开的水一般,不停地翻滚着,股道间的温度更是达到了五六十摄氏度。"解钩手"陈林正在货物列车旁来回奔跑着,提钩、解钩、摘管……在他的操作下,一节节装载货物的车辆,沿驼峰而下安全准确到达指定位置,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吃饭、休息时间都得"见缝插针"

繁忙的郑州北站日均作业量为22000辆,承担着南来北往、东来西去的列车分解、编组等重任,陈林所在的下行驼峰承担着全站调车作业量的65%,平均每10分钟就解体一趟车。

在下行驼峰平台,头戴黄色遮阳帽、身着藏蓝工作服、手持提钩器的陈林,正在一列调车机车推动下的货物列车旁奔跑着,提钩、解钩、摘管……一节节装载货物的车辆,或成单、或成双、或多组串联,沿驼峰而下,安全准确到达指定位置,与停在股道内的其他车辆一起,准备发往全国各地。

陈林是郑州北站下行运转车间的一名驼峰连接员,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将去往全国各个方向的货物列车进行分解,根据方向汇集到编组场的各条股道,每个班次解钩作业千余次,从未出现过差错。一把提钩器、一双胶底鞋,一天天重复的分解作业,他在这"驼峰"上一"跑"就是六年,踩破的胶鞋达140余双。

作为家里的"铁三代",陈林打小就对铁路有着浓厚的感情和向往,从部队退伍后毅然从父辈手中接过奉献铁路的接力棒。

"我们是"四班倒"的工作机制,每天连续工作12个小时,早八点到晚八点。提钩组每组三个人,我们都是动态作业,基本上每天都要追着火车跑20公里,一天需要解体的数量可以达到3000辆,一个人最少也得1000多钩,最多能达到1200钩。"陈林说,工作强度确实是大,连吃饭休息的时间都是"见缝插针",有时累到不行,回家倒头就睡。"但是,作为一个男子汉,吃这点苦不算什么。"

今年6月,陈林被中国铁路总公司评选为"新时代·铁路榜样"。"陈林今年才29岁,目前为止,他是‘新时代·铁路榜样’最年轻的获得者"。郑州北车站办公室副主任王栋骄傲地说。

驼峰上,追着火车跑的"解钩手"

"陈林,9道解体完不用回屋了,西峰已经开始预推,作业计划给你放在信号机下面了……"上午10时40分,陈林别在胸前的对讲机发出指令。

10时55分,汗水早已侵透衣服的陈林在刚刚解体完一趟列车后顾不上休息,迅速跨过股道,来到已经推上驼峰平台准备解体的另一趟列车旁,他拿起计划单扫了一眼,打趣着说道:"今天这温度,一列车 63 辆,要摘 55 钩,干完活可就真是‘蒸桑拿’了!"

记者用手轻轻触摸铁轨,高温下的轨道被晒得滚烫。"上午还好些,下午铁轨温度更高,都能直接‘煎’鸡蛋了。"陈林说。

随着绿色信号灯亮起,一列货物列车被顶送上峰,陈林和工友们早已做好准备,他一手掐计划,一手握提钩器。当解体到第9钩时,发现车辆连接的风管未被摘开,陈林一个箭步上前,用提钩器快速捣掉钩头底部两边固定钩舌的销子,顺势将提钩器准确得拖在风管连接处的卡扣上,使劲往斜上方一拉,风管被断开,此时陈林用腾出的另一只手提起提钩杆,车辆稳妥的从整列车中分离开,沿驼峰去往各自的股道。

矫健的身姿、飞速的跑动、专注的眼神、准确的动作。三四秒间,举手投足,一气呵成。陈林说:"解钩手拆分列车,一定要做到‘速度快、卡位准、重心稳’,尤其是当下暑运时节,天气热,车辆又密集到达,我们更要多一份精细,不然编组好的列车很有可能会造成晚点。"

15分钟后,这列车解体完毕,陈林和小伙伴们回到提钩房,用手扯了扯粘在身上的防护服,端起车间送来的高温汤一饮而尽。

作为驼峰连接员,陈林除了摘钩、排风、瞭望等工作以外,还需要特别注意禁止过峰标注、禁止溜放的车辆和对解体中的车辆做最后的防止,因为要在驼峰机车"轰隆隆"声和不断发出指令的对讲机中,凭经验去听、去看列车的走形是否正常,是否留有余风。可别小看这一点余风,它会让车辆在还没进入编组股道前停止下来,致使后面的车撞上,从而造成事故。"可是一点都马虎不得,平时动态作业时连手机都不能带,就怕分心。在工作时一个不小心的绊倒,一个小瞌睡,都可能会带来人身安全。"陈林说。

"我们还好些,只负责摘1至5辆的小钩,陈林还要负责5辆以上的大钩,这么热的天,站着不动都出汗,何况还要来回奔跑。"一旁的小伙伴张松说道。

11时15分,陈林和小伙伴们又接到新的作业命令,整装立岗,新的作业又开始了……

【责任编辑:钱艳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