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城县:重点项目重点抓抓重点

04.06.2014  11:04

  近年来,虞城县把重点项目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重点、明确责任、明确任务,并采取了“5+2”、“白加黑”的工作方法,招大引强。目前,全县重点项目建设异彩纷呈,2013年,全县市列重点项目18个,总投资54亿元,完成任务占市下达年度目标任务的138%;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40亿元,实现增加值31亿元,增长45%,增速居全市第一位。今年年初,虞城县先后被省政府评为“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河南省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抓项目先抓领导、抓班子。该县县委、县政府自2010年以来,就把目光盯在东南沿海产业转移上,并不失时机地成立了重点项目工作领导组,设立了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中心,加强与市政府重点项目办的对接和各重点项目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县乡各部门也都成立了相应组织,服务于重点项目建设,实行一名县领导跟踪一个项目,一个单位服务于一个项目的措施,县财政局引进的天津步步先电动车项目,从项目洽谈到企业拆迁、建设、生产,自始至终都有一名副局长脱产到企业开展建设前后的一系列服务。目前,全县工业集聚区的200多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一名联系县领导和一名科级干部服务企业。

  抓项目要抓大抓优。把抓大引强作为重点,着重抓大抓优,起到了较好的产业辐射带动作用。2010年引进乔治白这一国际品牌后,虞城县已连续三年新上服装生产企业近20家,纺纱纺织企业10余家,不仅发挥了产业优势,同时强强联合为今后企业发展形成了产业链条,补上了企业生产短板。如今,在产业集聚区内,已形成了以九洲纺织、辰龙纺织、汇丰纺织为龙头的纺纱企业10余家;以华商纺织、荣诚纺织、汇鑫纺织为龙头的织布企业6家;以乔治白服饰、甲马服饰、顶森服装为龙头的制衣知名品牌生产企业20余家;在占据全国市场90%和出口市场80%的钢卷尺行业中,已先后有海博量具、友工工具等品牌企业30多家;以科迪食品、中粮稻米油、上海丝宝宝为龙头的食品生产企业20多家,使品牌企业形成了强强联合,报团取暖、优势互补的态势。

  一条龙办公,一站式服务。在招大引强的同时,虞城县委、县政府还在服务上把文章做优、做大。对每一批通过报名筛选的企业,由招商局、产业集聚区、发改、土地、规划等职能部门实行一个会议“定盘子”,一站式服务办公,实行联审联批,避开了一些职能部门相互推、等、吊现象。同时,县领导还实行了“5+2”、“白加黑”的工作方法,不分节假日、星期天,不分白天晚上,只要企业在入驻、拆迁、办证等环节需要,随时出现,现场办公。服务质量的提升,使如辰龙纺织、天津步步先、荣诚纺织、乔治白服饰等20余家企业当年入驻,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也使企业较早,产生了效益。

  重点项目重点抓、抓重点。虞城县在强化对企业服务的同时,对重点项目重点抓、抓重点。他们采取“过筛”的形式,对项目进行首选,项目再大只要是污染企业,在县内不能得到有效治理的情况下,坚决不上;企业效益再好交税再多,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坚决不上;企业投产再快,达不到投资规模的,坚决不上。通过“过筛”,保证了大企业的用地规模,保证了对企业的服务质量,目前,在用地指标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已有辰龙纺织、乔治白服饰、顶森服饰、科迪80万吨液态奶等60余家企业先后拿到用地指标,确保了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同时,虞城县还逐年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的道路、供排水、绿化美化工程  的投入,3年来,全县财政收入不到15亿元,而用于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投入达10多亿元。

  企业经营缺少资金是常见现象,也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近年来,虞城县通过财政、工信等部门牵头,组织了中小企业服务对象平台,加入平台的企业即是担保对象,又是被担保对象,通过这一形式,2013年该县为19家企业担保资金达30多亿元,使一些企业的闲置资金得到了较好的利用,而另一些企业也解了燃眉之急。

  虞城县对重点项目重点抓、抓重点,不仅提高了对企业的服务质量,同时也使企业有了更好的生产、经营环境和发展空间。目前,九洲纺织二期、辰龙纺织二期、汇丰棉业二期、友工工具二期等企业得到了很快扩张,使企业发展由大到强,由强到优;全县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规模达200余家,形成了以乔治白服饰、顶森服饰等20余家企业为龙头的服装企业,以海博工具、友工工具为龙头的五金量具企业30余家;以辰龙纺织、九洲纺织、汇丰纺织20余家企业为龙头的纺纱纺织企业;以科迪食品、上海丝宝宝食品、中粮稻米油等20余家企业为龙头的食品企业。截至目前,该县五金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6亿元、52亿元、115亿元,较以往同期分别增加24%、21%、25%;产业集聚区面积发展到8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达5万余人,“三上”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40亿元,较以往同期增加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