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 河南作家李佩甫作品《生命册》获奖
昨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河南省作协主席李佩甫的作品《生命册》获奖,这是河南本土作家首次获得茅盾文学奖。
昨日下午,李佩甫接受了河南商报及省内媒体采访。
得知获奖
“中午吃的还是烩面”
河南商报:第一时间得知获奖,您在做什么?
李佩甫:早上起来,我正在写东西,接到电话,说我获奖了,还是挺高兴的,我已经这么大年龄了,写东西写了一辈子了,这对我来说是个安慰,但不客气地说,我的确不是为了获奖而写,就算是没有奖,我还是会写下去,写作已经变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这奖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到我这个岁数,已经没有什么特别的大喜大悲了,不过是多抽了两根烟。
河南商报:《生命册》在您的作品中,有着怎样的地位?
李佩甫:《羊的门》《城的灯》和《生命册》这三部书,分别是1999年、2003年、2012年写成的,我自己叫它们“平原三部曲”,主要是写“土地上的人”的生存状态。
《生命册》是三部曲中总结性的,我写了三年,但是准备了五十年,或者说更多,我把一生对土地的认识都写了。这个写作难度有三处:一是第一人称写作,写一个人背着土地行走,写一个人的心灵史;二是结构,我是用树状结构,一花一草、一尘一土都包含;三是语言难度,我经常是第一句话有感觉了才能开笔,曾经写到8万字就写不下去了,又去乡下住了几个月,重温旧日感觉,寻找生活记忆。
河南商报:《羊的门》、《城的灯》,名字都来源于《圣经》,为什么起这样的名字?
李佩甫:对于我来说,起名是很困难的事。每次一直到写完的时候,还在想这个名字。有一天翻到《圣经》,就用了。读书和写作,对于我个人来说是一种心灵清洗方式,也是一种自娱方式。
河南商报:上次刘震云说,获了茅盾文学奖,他特意吃了西红柿打卤面。您得了这个奖,有啥不一样吗?
李佩甫:震云那是幽默,就算没有这个奖金,他还是什么面条都吃。我过去是吃碗面条,现在还是吃碗面条,中午吃的还是烩面。
找到平原
就找到了写作领地
河南商报:您总是说“找到平原,就找到了写作领地”,怎么解释?
李佩甫: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领地。中国的乡村,近三十年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所谓的土地、乡村,已不是具象的农村,而是心灵的一种存在,是一种家园式的(东西),不是具体的哪个县哪个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乡村了。我每年都要去乡下走一走,就是豫东平原这五六个县市,长葛、鄢陵、扶沟、许昌等,不是故意去找素材,而是找生活的感觉。
我说的平原也包括城市,就是汉文化包含的腹地。我们是农业大国,往上数三代都是农民,但这三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一天上午9点钟我围着村子转了一圈,那是一个有三千人的大村,可我一个人都没有碰到,却碰到了一只狗。这和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乡村真是截然不同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村里剩的都是老人,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河南商报:把平原当写作领地,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李佩甫:我写作三十八年,每次都是一种探索和认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开始编故事找素材,后来突然发现我自己最熟悉的这个领域没有动用。我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对生活的熟悉不用去编,我最终把平原当做自己的写作领地,这是一步一步实现的,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才完成。
我发现,这几十年,生活的变化使得很多作家、很多人目瞪口呆,但我们思考得还不够。
下一步创作
仍写“背着土地行走的人”
河南商报:下一步的创作,您有什么打算?
李佩甫:对于作家来说,每一次都是重新开始,你塑造的很多人,有的固守土地,有的远离土地,随着时代发展,我还是会写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和走出的人们,说他们是“背着土地行走的人”,与这块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永远都不会割裂的,永远都是重新开始。
河南商报:您觉得中国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家,有没有机会冲击一下诺贝尔文学奖?
李佩甫:我认为近三十年来,中国作家是非常努力的,中国作家(我一直说的是中国作家,不是说我)离诺贝尔文学奖的上限是有差距的,但是在亚洲,比如日本的、印度的作家,中国当代作家和他们几乎没有差距。后来莫言不就获奖了吗?像莫言这样的作家不是一个两个,莫言获奖了,那是当之无愧。莫言既然获奖了,我觉得中国作家在水平上并不差,至于什么时候获奖,那是另外一回事。
河南商报:您怎样评价自己的作品?
李佩甫:我到一个地方喜欢先去找县志,有次去一个地方,翻看县志,说县里有“三景”,其中之一叫“彩虹桥”,但我怎么找也没找到。
关于这个彩虹桥,有个传说,说有个孩子去掏鸟蛋,结果把鸟蛋弄掉出去了,那个桥有多高呢?不知道,志书上记载,鸟蛋在下落过程中,落着落着,把鸟孵出来了。
我想,每个作家都在寻找写作的高度,但是都有很大难度。我就像那个掏鸟蛋的孩子,一直想找这个高度,但一直没找到。
河南商报:您对年轻作家有什么建议?
李佩甫:写他最熟悉的生活,才能“左右逢源”,找一块自己最熟悉的领地去耕耘,或者说,在生活中挖一口井,题材就能取之不尽。
李佩甫个人简介
1953年生,河南许昌人,历任《莽原》杂志副主编、河南省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等职,现任河南省作协主席。主要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李氏家族》、《城市白皮书》、《羊的门》、《城的灯》等。部分作品翻译到美国、日本、韩国等。
链接
为何说他是河南首位
获茅盾文学奖的本土作家
在公开报道中,一直提到李佩甫是河南首位获茅盾文学奖的本土作家,但此前有众多河南人获得过这个奖项,为什么还称李佩甫是“首位”呢?
对此,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乔叶说,把李佩甫定义为“本土首位”,是因为李佩甫长期生活在河南,工作关系、户籍等一直都在河南,而其他人,包括户籍、工作地等早已在北京等地了,已经不是长期在河南生活了,所以说到真正的“土生土长”,就只有李佩甫了。
此前获茅盾文学奖的河南人
姚雪垠河南邓县人
《李自成》第二卷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李准河南洛阳人
《黄河东流去》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周大新河南南阳人
《湖光山色》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刘震云河南新乡延津县人
《一句顶一万句》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