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08.05.2014  18:34
关于《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2011年1月17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省长郭庚茂   各位代表: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于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制定了《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我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关于《纲要(草案)》的说明,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们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效显著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支持帮助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四个重在”,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抢抓机遇,求实求效,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连续五年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成功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历史性转变,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和好的气势。综合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生产总值由1万亿到突破2万亿,五年年均增长12.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由不足1400美元到突破3000美元,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达到2293亿元,年均增长18.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81亿元,年均增长20.7%,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以上,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3万亿元和1.5万亿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46万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多。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全部工业增加值由不足5000亿元到突破1万亿元,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工业比重提高到17%,原材料工业精深加工水平和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食品工业营业收入五年增加2.2倍,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五年翻一番以上,成为新兴工业大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增加值五年翻一番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预计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3.8%和17.6%,如期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节能减排目标。城镇化发展呈现新局面。城镇化率达到39.5%,比“十五”末提高近9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572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平方公里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678公里到突破5000公里,铁路建设全面提速,航空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发电装机总规模由2880万千瓦到突破5000万千瓦;煤炭生产能力达到2亿吨以上。环保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左右。进出口总额累计超过710亿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8倍,累计利用省外境外资金超过1万亿元。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00元和15900元,年均分别实际增长9.9%和9.6%,均高于“十五”时期年均增速。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48.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89.3万人,规模居全国第一位,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89.08%和23.7%,初步实现了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重要转变。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这五年的重大成就,是在面临诸多矛盾问题和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情况下取得的。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一方面全力以赴战危机、保增长,采取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遏制了经济下滑,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千方百计调结构、促转型,加强科学谋划,大力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尤为重要的是,我们持续、延伸、深化和拓展中原崛起战略,提出了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总体战略,在全省形成了广泛共识,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科学发展,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科学的谋划影响深远。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持续、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的五年,是经济结构加快调整、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是粮食产量连创新高、农业基础不断巩固的五年,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改变、河南形象明显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我省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弱,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加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区域发展不协调,人均公共服务水平低,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群众上学难、看病难等民生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经济开放度低。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时期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和主要目标 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对于谋划实施好“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纲要(草案)》全面深入分析了我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存在的有利条件和突出问题。总的来看,“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形势有三个显著特点:这五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从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步伐进一步加快,我省在体制、政策上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市场、区位、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明显上升,特别是随着富士康入驻河南和闽商、浙商等集群式转移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境内外资本更加看好河南,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地承接产业转移,实现借力发展面临难得机遇;我省地处中原,市场潜力巨大,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把战略重点放在内陆地区,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我省挖掘内需潜力面临难得机遇;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的重要阶段,发挥后发优势面临难得机遇。从自身发展看,城市建设、交通体系、能源保障等发展条件与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步伐加快,有利于内在动力不断释放;经过全省上下的深入谋划和持续运作,中原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我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全省干部群众思想统一、精神振奋,有利于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历史一再表明,机遇极为宝贵,机遇稍纵即逝。这一轮大规模产业转移的浪潮,大体时间跨度在五年左右,谁抓住用好这一机遇,谁就会占据主动,反之将坐失良机。因此,这五年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所在。这五年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期。经过“十一五”的不懈努力,我省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人均水平与全国的差距逐步缩小,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多数人均指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地竞相发展,全国平均水平也在不断抬高。实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往后时间越紧迫、难度越大,如果“十二五”这五年我们不能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等关键环节、取得成效,大幅度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后五年的发展就会陷于被动,甚至拖全国的后腿,就难以实现中央领导对河南提出的“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要求。因此,这五年加快发展、缩小差距,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大台阶,是我们立足自身、着眼全局、服务大局的关键所在。这五年是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影响之所以“来得迟、走得慢、影响深”,去年以来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和中部地区的位次之所以后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长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集中暴露。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城乡统筹难度大、改善民生难度大、区域竞争压力大等突出矛盾。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既要“提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爬坡”、“转弯”,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展不快不会好,发展不好,快也难以持续。因此,这五年在推动经济转型、增强内生动力上取得重大进展,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所在。《纲要(草案)》强调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和忧患意识、攻坚意识,准确把握形势、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在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了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着力扩大内需,着力调整结构,着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纲要(草案)》力求充分体现省委《建议》精神,并进一步强化了以下几点: 把握主题、贯穿主线。 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是“十二五”规划的显著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和欠发达省份来讲,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因此,《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始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纲要(草案)》的内容上,着力体现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发展中调整、提升、转变、增效,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顺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我省发展到现阶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难以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难以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力,就难以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发展,必须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因此,《纲要(草案)》提出,要处理好发展与转型的关系,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为主向投资与消费、出口拉动并重转变,由传统工业推动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推动转变,由物质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尽快走上内需主导、外需拓展、“三化”协调、创新驱动的轨道上来,努力实现速度结构效益的统一。 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为总体战略,是《纲要(草案)》的核心与重点,也是突出主题、贯穿主线与河南实际的紧密结合。这一战略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贯彻落实中央对河南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历届省委班子带领全省干部群众不懈探索的重要成果,是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凸显河南地位、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事业。“十二五”时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两步走”的第一步,也是夯实基础、强化态势的关键阶段。《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按照“五新”总体目标,围绕“四大战略定位”,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和着力点,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体制、扩大开放,优化战略布局,强化战略支撑,融入全局、发挥优势、互动联动,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开放创新、和谐繁荣的经济区,力争五年彰显优势,使中原经济区的主体—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在支撑中部崛起、密切东中西联系、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纲要(草案)》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充分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相衔接,力求把这五年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位。 推进富民强省。 以富民强省为中心任务,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本质要求。富民体现了以人为本,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富民也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需求不足突出矛盾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才能持续扩大消费需求。对于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来讲,富民任务更为艰巨。推进富民,要把增加收入与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环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技能、扩大就业、鼓励创业、调节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发展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扩大政府投资,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按照富民的要求,《纲要(草案)》着重加强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就业和社会保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公共安全、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力求使这五年改善民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充实、措施更加扎实。建设强省,既要着眼于河南是一个发展中省份,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做大规模,尽快改变相对落后面貌,也要着眼于河南总量大、但质量不高,综合效益较低的问题,下大力气加快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形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 构建“三大格局”。 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以粮食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农业战略格局和以“四区两带”为重点的生态功能格局,是结合河南实际、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具体体现。中原城市群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区,是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柱石,更是带动全省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主体力量。《纲要(草案)》提出,要按照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的要求,提升郑州全国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其他地区性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分工,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建设开放型城市群。这一布局的提出,有利于引导各地准确定位、主动融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竞相发展。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是我省服务全国大局的重大举措,是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创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新优势的重要载体。《纲要(草案)》提出,依托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和山前平原产粮大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规模效益明显的粮食主要生产区。这一布局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增强粮食主产市(县)搞好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加强生态功能区建设,是持续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纲要(草案)》提出,以山脉、丘陵、水系为骨干,依托山、林、河、田,形成“四区两带”的区域生态格局。这一布局的提出,有利于指导各地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涵养生态,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上述三大格局的构建,总体上考虑了与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的有机衔接,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目的在于以国土开发空间布局优化推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着力“四大战略重点”。 “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任务繁重,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统筹兼顾、重点突破、举纲带目。《纲要(草案)》提出了四项事关全局的战略重点:一是着力扩大内需。内需不足仍是“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面对国际国内需求结构变动格局,如不尽快改变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的状况,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难以保持。要坚持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不断扩大消费需求规模,保持投资持续拉动,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与消费相结合,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是着力调整结构。结构不优是影响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突出问题,也是我省经济大而不强的症结所在。要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任务,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加快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开发,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优化区域空间结构,提高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及特色园区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着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活力之源。要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用改革的办法破解瓶颈制约和发展难题。要更加积极有效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努力扩大出口,构筑内陆开放高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四是着力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民生民心,加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每年办好一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更加注重增加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使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纲要(草案)》在与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纲要(试行)》充分衔接的基础上,提出了我省“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共28项具体指标。这一目标体系最为鲜明的特点是突出了适度赶超、缩小差距、“两高一低”,即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高于中部地区平均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我省这样一个发展中人口大省,只有在人口较低增长的前提下保持较快的速度,才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才能实现党中央对我省提出的“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的要求。为此,《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9%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增速为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千分点。“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型升级、民生改善和生态环保,使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富民强省的中心任务更加突出。《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地方财政总收入预期增速为10%以上,高于生产总值增速;服务业比重预期达到33%以上,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预期增速9%左右,与经济增长同步;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逐年降低,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指标。这些指标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充分体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指标体系按属性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按照国家的要求,增加了改善民生和节能减排方面的约束性指标,这些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和省辖市,纳入各市、各部门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确保如期完成。总体上看,规划目标是可行的,也是非常艰巨的,需要全省上下倍加努力。 三、“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围绕构建中原经济区战略支撑体系,《纲要(草案)》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十项重点任务。 (一)加快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要支撑。近年来,我省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新兴工业大省,但随着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产业产品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最为严重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为:与沿海和中部其他省份相比,我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高成长性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与西部省份相比,我省传统产业竞争优势下降、改造提升任务繁重;多数产品集中于产业链的前端和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同时,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为此,《纲要(草案)》提出,必须把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作为今后五年最为紧迫的任务,坚持抢抓未来制高点与支撑现实发展相结合,选择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支撑条件最优和见效最快的领域,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抓增量、调结构、增后劲,着力培育一批超百亿、上千亿的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以增量促调整。今后五年是我省进一步发挥劳动力、市场、资源等比较优势,更大规模更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借力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当前产业发展的趋势看,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产业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而我省恰恰具有吸引这些产业转移的巨大市场优势与较为完备的产业配套基础,做得好了,最有希望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突破方向。因此,《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龙头带动、基地支撑、高端突破,大力承接产业链式转移,培育形成若干销售收入超万亿的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汽车制造基地与辐射中西部的汽车服务贸易中心、装备制造业基地、优质名牌消费品工业基地和食品工业强省,力争到2015年上述六大高成长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工业比重达到65%左右,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二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调存量补短板。化工、钢铁、有色、纺织等传统产业一直是我省的“当家”产业和“吃饭”产业,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今后一个时期仍将在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这些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关键技术瓶颈制约尚未突破,初加工产品比重大,资源能源保障能力不强,综合生产成本高,亟需通过改造提升,延伸产业和产品链条,在优化调整中发展壮大、在发展壮大中提升优势。《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突破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瓶颈制约,优化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重组整合、精深加工、降本提效,建设全国重要的精品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新兴服装产业基地。三是积极培育先导产业,抢先机增后劲。培育先导产业,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增强发展后劲,引领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我省在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具有一定基础,集中力量加以扶持,有望实现率先突破。《纲要(草案)》提出,要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围绕五大先导产业发展,实施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强力推进产业化,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领域集聚,力争到2015年五大先导产业成为支撑引领我省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四是全面加快服务业发展,扩总量提水平。目前我省服务业规模偏小、层次偏低,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很不适应,作为人口大省和高载能工业比重较大的省份,面临着就业和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多重压力。加快发展服务业,可以有效增加就业容量,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纲要(草案)》提出,要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特色园区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保障,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水平提升,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方面,我省具有明显的区位、交通、市场和资源优势,发展基础较好,潜力巨大。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而且有利于扩大中原经济区辐射力和影响力,是我们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点。 (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结合点,是带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近年来,我省城镇化快速发展,但受制于农村人口比重大、城乡基础设施薄弱,城镇化发展仍然滞后。由于城镇化水平低,近亿人口所蕴藏的巨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严重制约着工业化进程,特别是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不强,既难以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也难以有效发挥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作用。为此,《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快构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五级城乡体系,努力走出一条全面开放、城乡统筹、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里,着重说明五个问题:一是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省现代化进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城带乡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加快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二是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更加注重中心城市带动。《纲要(草案)》强调,要按照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统筹协调的要求,以交通建设为突破口,以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依托郑州全国区域中心城市和其他省域中心城市,完善功能,以大带小,分工合作,大力推进城际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提升中原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柱石。力争五年全省新增城镇人口900万人,郑州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其他中心城市全部进入大城市行列。三是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更加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区是“十二五”加快产业、人口向城镇集聚的主要载体,也是拉大城市框架、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城互动、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探索与发展完善,当前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我省市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开放招商的承载平台、带动就业增加的主渠道。《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产业集聚区及有条件的工业园区要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进一步壮大发展规模、提高发展水平,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推动县域经济成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基石。力争到2015年,全省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万亿元,三分之一县城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四是切实加强城乡建设,更加注重完善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城镇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加强城乡建设对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将发挥重要作用。《纲要(草案)》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旧城改造,优化人居环境,下大力气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空气噪声污染等突出问题,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城乡面貌换新颜。五是大力促进农民工进城落户,更加注重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目前,我省城镇人口总数尚不足4000万人,大批农民工虽已进入城市务工,但受诸多体制机制性矛盾制约还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其中相当一部分群体进城落户意愿强烈、条件基本具备。把这些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是“十二五”时期我省加快城镇化、促进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为此,《纲要(草案)》提出,要创新户籍、土地管理等体制机制,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安居、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保障农民享有平等权益。推动更多符合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转换为城市居民,率先在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省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业总体效益不高、农村生活条件落后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面临的三大任务。因此,《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一是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为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重要保障。我省既要立足自身解决好一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又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粮食怎么保”始终是头等大事、政治责任。《纲要(草案)》提出,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种业,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和品质,着力改善水利等农业生产条件,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力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200亿斤。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纲要(草案)》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全国优质畜产品生产核心区;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等园艺产品和设施农业,将其打造成我省现代农业的先导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要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土地流转形式,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创新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动力和活力。三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我省农村人口基数大,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有数千万人口生活在农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村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四)坚持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创新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有效支撑,是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仍存在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创新主体活力不足、创新环境不优等问题,必须增强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紧迫感,下大力气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纲要(草案)》提出,要抓住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的有利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研发中心为载体,以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工程为抓手,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努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和技术创新工程,其中有两个重点,一是破解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技术瓶颈。重点开发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等技术,开发应用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高端铝材生产技术以及超高强度钢等特种钢生产技术,以技术突破带动煤化工、有色、钢铁等产业加快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二是破解先导产业技术瓶颈。重点实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创新靠人才,人才靠教育。近年来,我省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优质资源供给不足、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结构和布局不合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不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巨大的人口资源没有转化为有效的竞争优势,抓教育就是抓支撑力、抓竞争力。必须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育结构,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力和创新型人才。发展职业教育对河南这样的劳动力大省来讲,对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强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着力优化结构,支持职业教育规模化、集团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到2015年,全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突破300万人,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同时,要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高层次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大高等教育层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要优化基础教育布局,促进均衡发展。《纲要(草案)》还对实施人才强省战略进行了部署,提出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完善基础设施和发展基础产业,是我省培育竞争优势、积蓄发展后劲、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扩大内需,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基础设施条件虽得到较大改善,但随着周边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和现代化交通方式的迅猛发展,我省交通区位优势相对弱化,交通枢纽地位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我省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为此,《纲要(草案)》提出,要坚持基础设施先行,以构建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网、坚强电网、信息网、水网和生态系统“五网一系统”以及初步形成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基本框架为重点,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强化郑州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水利和生态工程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快捷、支撑有力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里,着重对“五网一系统”进行说明:一是建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我省高速公路网络初步形成,但仍有部分出省通道尚未打通,个别县城通达高速公路还不顺畅,特别是随着新一轮产业布局的全面展开,高速公路服务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为此,《纲要(草案)》提出,要以完善网络、内联外通、提升水平为主攻方向,加强出省通道和豫西地区薄弱路网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和国、省道干线公路网,实现所有县城20分钟以内上高速,全部打通出省通道。二是建成基本完善的铁路网。“十二五”时期,是全国新一轮铁路建设快速推进的时期,也是铁路换代升级向高速化发展的时期,对我省来说能否抓住这一机遇,推动铁路大发展,关系到河南长远竞争优势和区位优势,也是密切中原城市群城际联系、提高中原经济区对外辐射能力的关键因素。为此,《纲要(草案)》提出,要把加快铁路建设作为完善综合交通体系的主攻方向,全面推进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大能力货运通道三个重点领域和郑州东站、郑州机场两大综合换乘枢纽建设,全面建成“十字型”客运通道和“四纵五横”大能力运输通道,五年新增客运专线1100公里、城际铁路500公里,实现所有省辖市全部通高铁或城际铁路,初步形成以郑州为中心的半小时和一小时交通圈。三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坚强智能电网是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友好互动的电网,对于全面提高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具有重大意义。《纲要(草案)》提出,要加强主网架和城市电网建设,强化省际联络,全面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持续增强电力保障能力。力争形成以1000千伏特高压电网为支撑的“两纵四横”500千伏骨干网架,实现市市220千伏双环网和县县110千伏多电源供电,基本解决农网“卡脖子”和机井通电问题,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四是建设资源共享、便捷高效的信息网。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实施宽带提速、移动通信网络升级、有线电视网络优化、“感知中原”物联网等重大工程,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实现宽带网络城镇“百兆到户、千兆进楼、百万兆出口”、农村“光纤到村”,第三代移动通信和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城乡全覆盖,加快建设“数字河南”。五是建设兴利除害、生态高效的水网。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是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条件。“十二五”期间,要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坚持兴利除害并重,大力发展民生水利,形成由南水北调干渠和受水配套工程、水库、河道、灌区及城市生态水系组成的复合型、多功能的水利网络体系,增强防洪、供水和水生态安全保障能力。六是建设友好的生态系统。加强生态建设是应对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生态安全重要屏障的迫切需要。“十二五”时期,要重点推进林业生态、黄河生态涵养带、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建设,建设绿色中原。同时,要初步建成郑州国际航空枢纽基本框架,实现旅客吞吐量突破2000万人次;不断提高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通行能力,基本实现“乡乡联、县县畅”;显著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发电装机达到7200万千瓦以上,实现核电建设 “零”的突破,95%以上县(市)城区及部分镇(乡)用上管道气。 (六)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加强文化建设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和精神风貌,关系社会文明进步,日益成为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也是我省发展的优势和潜力。《纲要(草案)》提出,要充分发挥中原文化的独特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建设文化强省,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着力保障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全体公民文明素质。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大力弘扬新时期河南人的“三平”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着力打造中原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要突出解决文化产业规模小、整体实力弱的问题,发展壮大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做大做强广播影视、出版传媒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进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同时,要深入挖掘中原文化深厚底蕴,突出根文化的传承弘扬,以重大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增强华人凝聚力、向心力,建设华夏文明重要传承区。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加快生态省建设。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持续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路子、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迫切需要。我省人均占有自然资源少,后备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差,生态较为脆弱,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加剧。“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对能源消耗开始实行总量控制,在控制污染物排放方面新增了氨氮、氮氧化物两项约束性指标,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同时,要处理好节能减排与加快发展的关系,《纲要(草案)》对此着重强调了两点。 一是 更多地运用产业政策、技术标准、价格杠杆等经济手段,引导企业主动加强节能降耗,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效利用上下更大功夫。 二是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绿色产业,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壮大循环经济规模,大力推广低碳技术,全面加强生态省建设,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用发展的办法推动节能减排。 (八)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中原。连续多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办成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好事,但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改善民生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纲要(草案)》强调了改善民生的六个重点:一是努力在加大民生投入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确保每年公共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增速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增速,持续增加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支出,坚持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努力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二是努力在提高居民收入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进一步完善惠农支农政策,健全促进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力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努力在扩大就业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题,力争五年城镇净增就业400万人,开发50万个公益性岗位,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四是努力在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基本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和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养老保险跨省可接续。五是努力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00万套以上,是“十一五”时期的7倍,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让更多的住房困难群体住上价格低廉、质量有保证的新房子。六是努力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以创建安全河南和平安河南为抓手,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健全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构建常态化的社会管理体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九)深化体制改革,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要求,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根本动力。当前,制约和影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不少,改革仍处于攻坚阶段。因此,《纲要(草案)》提出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等各项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这里着重就增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地、钱”三大要素保障能力,需重点推进的三项改革做如下说明:一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十二五”时期,我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改善民生任务艰巨,单纯依靠政府投入难以满足需要,必须把激活民间投资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投融资体制。《纲要(草案)》提出,要着力放宽准入、降低门槛,落实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规范发展各类融资平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二是探索完善土地开发利用“三项机制”。我省人地矛盾突出,建设用地非常紧张,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我省现有的土地利用模式依然比较粗放,投资强度还不够高,没有发挥土地的最大利用效率。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健全土地整治机制,构建集约节约用地机制,强化土地严格监管机制,保障城乡发展特别是重点项目用地需求。三是加快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机制。要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制度建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以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和劳动者技能振兴工程为依托,完善和创新培养、吸引、留住、用好人才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技能,提高人力资源保障能力。 (十)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最为有效的途径,在一定意义上,开放程度和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决定着河南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和现代化的进程。近年来,我省深入开展开放招商,取得了显著成绩,对经济社会全局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今后五年,必须紧紧抓住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黄金机遇期,把对内对外开放作为“一招应多变、一举求多效”的全局性举措,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纲要(草案)》提出,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要继续坚持“五个三”招商方式,强化招商服务,优化招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实效。把城市新区和产业集聚区作为重要载体和平台,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承接产业和项目集中布局,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一批辐射带动有力的产业基地。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扩大出口规模的重要途径,积极承接和发展出口型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升对外贸易规模和水平。 落实“十二五”目标任务,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纲要(草案)》强调,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站位全局,自觉遵循规律,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及时向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责随职走、心随责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各项任务和部署真正落到实处。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已经绘就,目标任务已经明确,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河南将亮相纽约时报广场新年倒计时活动
         本报讯(记者 沈剑奇)随着60秒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为巩固新时代中巴友谊贡献河南力量
        本报讯(记者 陈小平)12月9日,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