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平顶山经济发展“升级版”——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综述

29.05.2014  13:19

  四月桃李芳菲,平顶山市各产业集聚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个个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掀起了我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

        2009年以来,平顶山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建设品牌集聚区为目标,以培育产业集群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扶持,提升基础功能,开展招商引资,努力推动产业集聚区成为全市经济重要的增长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

目前,全市产业集聚区发展基础和体系框架基本形成,2013年完成投资538.9亿元,是2009年的7.3倍,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3.7%,较2009年提高30.9个百分点;5年累计完成投资1630亿元,年均增长70.3%,大大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产业集聚效应日渐显现,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带动能力明显加强,正在成为引领经济增长,吸纳居民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两轮驱动发展的发动机和主渠道。

打造平台——产业集群效应凸显

        平顶山市现有省级产业集聚区10家,规划总面积156.13平方公里。5年来,各产业集聚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谋发展、促赶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推动特色主导产业集聚发展。

        平顶山市把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作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各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定位,严格项目准入条件,从项目备案、土地指标、环评审核、资金支持等方面,统筹推动同类和关联项目集中布局建设,严格限制符合条件的新建重大项目在集聚区外分散布局,控制一般性非主导产业项目进入产业集聚区。

        此外,平顶山市通过组织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建立项目联审联批机制,推动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层次高、关联性强、带动有力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五年里,平顶山市共实施了585个与优势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建成项目308个,形成了郏县矿山设备制造和医用制品、宝丰县不锈钢制品、叶县摩托机车、舞钢市特种钢材加工和纺织服装、高新区电气装备和尼龙化工、石龙区现代煤化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39.3亿元,是2009年的1.8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6.5%,较2009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区对全市工业的贡献率达到71%,较2009年提高12个百分点。

贴身服务——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为适应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叶县加快了培训体系建设,县人事劳动局以叶县希望教育、叶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等学校为平台,先后培训相关技工万余人,向入驻企业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

        5年来,平顶山市按照“统筹推进、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原则,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区和城镇建设互为支撑、互为促进、融合发展。

          ——加快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平顶山市把起步区和近期发展区作为产业集聚区优先开发区域,围绕全面提升综合配套功能,多策并举,加快完善集聚区内交通、供水、供热、电网、信息网、污水集中处理等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和与区外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功能集合构建。5年完成基础设施及配套功能投资350亿元,年均增长75%。共修建道路436公里,供水管网309公里,污水管网238公里,电网线路327公里,燃气管网196公里,污水处理厂6座,垃圾中转站7座。建成区面积达到79.5平方公里,与2008年底相比增加57.5平方公里。

        ——完善生产性服务设施。平顶山市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争取各类专项资金1亿元左右,重点支持了一批省级及以上检验检测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专业交易市场建设,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以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目前,产业集聚区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3家,省级技术中心28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

        ——健全生活性服务设施。平顶山市抓住国家加大保障性安居住房建设的重大机遇,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集聚区安置社区、公租房、职工公寓等生活性服务设施建设,启动了16个村庄3.8万人搬迁工程,规划建设了8个大型集中安置社区,总建筑面积达450万平方米。2013年底,产业集聚区从业人员达到16.6万人,较2009年底增长10.3万人;所在的28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3.6万人,比2009年增加11.1万人,实现本地就业10.9万人。 

招大引强——项目建设持续推进

        产业集聚区是否有活力,项目是关键。平顶山市通过责任考核的方式,走活了招商引资这盘“”。

        3月17日,利嘉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不锈钢厨卫制品项目在宝丰县产业集聚区不锈钢产业园开工,该项目总投资8亿元,建成后年可实现产值19亿元、利税2.5亿元,安排就业人员600余人。

        近年来,面对市场形势变化,宝丰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将不锈钢产业作为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取得了明显成效。

        平顶山市坚持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发挥市场、产业基础和资源“三个优势”,大力承接集群式产业转移,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选准主攻方向。按照主导产业定位要求,每个产业集聚区都绘制了上下游关联产业链招商图谱,进一步细分行业领域,加强项目谋划包装,选准重点区域和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亲情招商,找准战略结合点,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

        突出招大引强。平顶山市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的对接,五年来产业集聚区成功引进华润集团、东方希望、中国一重、中国医药、中煤国际、重庆隆鑫、恒大集团、浪莎袜业等一批知名企业,入驻企业762家,比2009年增加413家。招商落地了东方希望100万吨精制盐、国能新材公司不锈钢复合板、河南隆鑫机车产业园、兄弟同盟实业高档石材加工、宝隆公司不锈钢制品、浙江飞宇电气装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220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612亿元,年均增长52%,占全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的58%,产业集聚区正在成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要素保障——着力破解瓶颈制约

        石龙区产业集聚区的河南盛锐钒业公司年产5000吨钒氧电池用高纯五氧化二钒项目,因用地指标不足一度影响项目进度。在了解情况后,我市协调石龙区、宝丰县、鲁山县三地的国土资源部门寻求解决方案,目前该项目进展顺利。

        土地、资金和环境等要素,是目前制约集聚区发展的主要瓶颈。我市把握国家政策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体制机制,多策并举,努力缓解土地、资金等要素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

        我市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一般项目靠挖潜”的要求,用地指标优先保证集聚区重大建设项目建设需要。同时,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严格集聚区的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和投入产出率等方面的标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保障集聚区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加强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整合地方土地、公用设施等经营性优质资产,连同各级财政奖补资金和税收返还资金,全部作为资本金注入产业集聚区融资平台,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股,壮大资本实力,提升运作和资本经营水平,增强融资能力。目前,10家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公司注册资金9.6亿元,五年来累计融资近50亿元。

        此外,平顶山市建立了环境容量会商机制,实行规划环评总体控制,简化具体项目环评内容,实行打捆审批。区域减排腾出的主要污染物总量指标,优先支持产业集聚区内符合主导产业要求的重大项目建设。

完善机制——激发内生动力

        今年3月,平顶山市对在2013年度全市产业集聚区综合考核前3名的郏县产业集聚区、舞钢市产业集聚区、宝丰县产业集聚区给予通报表彰,并分别奖励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奖励资金专项用于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建设。

        平顶山市按照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财税扶持、用地保障、环境保护、招商引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考核激励、异地投资税收分享、亲商服务等多个方面制定了操作性办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市财政每年安排市级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五年累计安排各类扶持资金30亿元,返还税收奖励资金7415万元,支持企业“退城进园”和产业集聚区发展;为产业集聚区内122家符合政策规定的大工业项目生产用电落实省网直供电价政策,有力推动了集聚区又好又快发展。

        在强化考核方面,平顶山市将产业集聚区考核纳入县(市、区)政府年度综合考核体系,市政府与各产业集聚区签订年度发展目标责任书,对综合考核评价前3名的省定产业集聚区,市政府给予通报表彰,并分别给予300万元、200万元和100万元的奖励,对排序后3名的给予通报批评。在合力推动上,制定年度产业集聚区专项工作方案,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任务和责任。市直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按照“重在培育、示范带动”的要求,在10个领域分别选择产业集聚区积极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全市上下形成了协调联动、打总体战的工作格局。

        今年,平顶山市又提出依托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重点建设15个专业园区,培育壮大一批具有独特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收入过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力争经过5年的努力,打造能源、冶金建材、轻工食品3个超千亿元,化工、装备制造两个超700亿元的产业集群的奋斗目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尽管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遇到诸多困难,但是转型升级的大帆已经扬起,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正如10艘乘风破浪的大船,向着科学发展的彼岸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