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学生资助工作的故事”(一)

25.09.2017  04:02

[编者按] 精准资助”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兑现“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重要承诺的具体体现。今年暑假,全校100多名干部教师分赴河南、安徽、甘肃、青海、江西等16个省市,开展“精准扶助送温暖”活动,行程几万公里,对564名建档立卡、孤残和困难学生家庭进行走访,把学校对学生的关心和温暖送到困难学生家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今日起,党委学工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将推出“学生资助工作的故事”,对各学院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集中展示,以期共同学习交流,共同总结提升。

粮油食品学院:想带着自己孩子到农村去看看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扶贫攻坚的政策要求,认真学习学校《关于开展2017年暑假“精准扶助送温暖”活动的通知》,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粮油食品学院于2017年暑假分五队,分别由学院党委副书记以及学工办四位辅导员亲自带队,行程万余公里,前往广西、河南两省14个县市里的30名家庭困难学生进行了实地走访,其中省外4家,省内26家。“真想不到农村还有这么贫困的家庭,希望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农村去看看”,学工办主任林敏刚老师说。

走访主体多元化 推动资助常态化

带着慰问和祝福,粮油食品学院五个精准扶贫小分队在学院党委的安排下,以学院领导老师、学院实践队伍、当地企业三个走访主体为一线力量,走在崎岖的乡村小道,感受着脱节角落的淳朴浓情。房屋坍塌,病痛来袭,一道道皱纹记录风干过的艰辛眼泪,一条条小路见证雨打弯的不屈脊梁。返校后,学院及时对走访家庭进行汇总,走访人员召开座谈会,对困难学生加大扶持,确保每一位同学有学可上,有书可读。

路途艰险勇敢当 跋山涉水师生情

一路跋山涉水,一路高温酷暑,流下满是祝福的眼泪和汗水。学院党委副书记孙志明在带队过程中,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爆胎;多数走访人员缺少长途驾驶经历,走访出现了全家总动员的局面;乡村道路泥泞不堪,方言交流障碍,天气多变等困难在走访过程中更是屡见不鲜。一张张沉重的走访记录表,坚定了走访人员前进的信念,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这是对教育行业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对莘莘学子的千斤重任。受访经济困难家庭款待的碗碗槐花茶,甘甜玉米香,是学生家庭对高校的肯定,是洗涤走访路上的尘埃的甘霖。

企业参与拓新径 扶贫扶智先立志

粮油企业参与到走访过程中,参与到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中。“两个参与”为贫困家庭脱贫攻坚开辟了新的路径。“再穷再苦,不能穷了教育。”这是许多贫困家庭家长的心声。在河南,一位依靠家中的三亩地和捡拾废品的单亲母亲,凭借自己的倔强和坚强,供读着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她的坚韧、开明与深沉的母爱深深地感染了我们,也感染了随行的企业家,企业随后表示愿对学生提供企业资助。在广西,当地粮油企业还为受访困难家庭提供工作岗位,增强了扶贫力度,建立了扶贫的长期有效机制。

对症下药有靶向 资助满足真需求

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贫成果彰显成效。此次走访各走访小分队“包产到户”。掌握困难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了解困难学生的真实需求,确保困难学生资助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走访过程中发现部分困难学生家庭未在建档立卡户名额中。学院工作人员将落实学校相关政策,按时更新家庭经济困难信息库,不断调整资助计划,并切实开展落实,坚持通过走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状况,在学校也通过精神和经济对困难学生给予到位的照顾。

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此次走访,震撼了走访人员的心扉,扣动了育人成才的心弦,调动了领导、教师扶贫工作的热情,增强了一线扶贫工作人员的凝聚力,我们将利用一切资源保障学院的学子在资助政策的帮助下全面发展,健康成长,顺利成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管理学院:有一种稳稳的幸福叫“工大人

当暑期悄然而至,很多老师准备外出旅游避暑时,管理学院的辅导员们却带着校院两级领导的重托,默默踏上了“精准扶助”的走访路。困难学生家里生活怎么样?有没有其他困难?学校还能多做些什么?带着这些萦绕在心间的问题,他们全员、全程共组织5支分队,深入洛阳、商丘、许昌、信阳等地,开启了“访村入户进田间,野径荒山几回旋”的艰苦行程。此刻的他们,忘记了自己嗷嗷待哺的孩子、忘记了自己大病初愈的女儿、忘记了自己新婚燕尔的丈夫、忘记了自己刚为人师一周的忐忑。而这一切,都只因心头那一份沉甸甸的牵挂。

面对苦难,谁与你同心

家里还有其他困难吗?”家徒四壁的低矮房屋,家长饱经沧桑的面容揪着每一个走访成员的心。这样的境况、这样的场景几乎在每个受访的困难学生家中都能遇到。为了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小分队急忙开始了资助政策的宣讲活动,让他们不再为筹集孩子的学费而着急上火,给家长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不用担心”,这句话走访队员已不知讲了多少遍,给每一个饱受困苦的受访学生家长讲过,在车胎被扎的稻田无名小路中给领导报平安时讲过,更在崎岖的山路穿行几欲迷路时给家人讲过。但他们唯一能记住的,只有家长脸上欣慰的笑容。因为家长知道,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并不孤单,还有工大三万多颗师生的心。

面对挑战,谁与你同在

和家长交流是痛苦的。痛苦的是,你总能听到一个个心酸的故事;和家长交流又是幸福的。幸福的是,你总能体会到那种被需要的使命感。他们说,孩子交给你们,我们放心。是啊,“放心”的背后是老师们多少沉甸甸的责任和牵挂。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小王的父母都有些残疾,爷爷高龄多病,两个弟弟妹妹还小,家中几乎没有任何稳定收入来源。但穷不失志,他没有伸手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而是靠助学贷款和助学金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为了补贴家用,恋家的她,在求学的三年中很少回家。小王,学院不止一个,励志,成为他们的代名词;上进,让他们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他们而言,或许时运不济,或许命运多舛,但决不能“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请足够相信,有一种幸福,叫工大人。

面对未知,谁与你同行

你们是怎么联系上我们的?”带着种种疑问和不解,2017级的某学生家长匆匆迎接家访的老师时问道。他们不知道的是,七月,在遴选和走访过在读困难学生后,八月,管理学院的老师们已经将战线前移了“一公里”。学院根据校资助中心提供的信息,重点筛选了5名新生,采用全员集中走访的方式下沉到信阳市各县区,把学校的欢迎之情、学院的关爱之义带给最需要帮助的家长和新生们。

工大选对了,还没有见过一个学校像你们这样负责的,谢谢你们!”这是一位新生家长的原话,朴实中透着真情。走访过程中,诸如此类的话不时在耳边响起。学院的走访事迹也得到网易、今日头条和许昌晚报等媒体的充分报道。而对队员而言,收到谢意、得到宣传并不是目的所在,他们所期望的是,能把学校资助政策讲清楚、把学生在校情况说清楚、把学生家庭情况摸清楚、把家长意见建议问清楚、把学生资助措施定清楚,能在未来的日子里在工大与学生一路同行。

面对未来,谁与你同力

三十多个学生走访下来,辅导员们说有三个没想到:没想到学生家中如此之困难、没想到家长反响如此之强烈、没想到自己受触动如此之深刻。他们深刻的体会到,资助工作有精度也要有温度,要怀着一颗慈悲心,带着感情去工作,出得了办公室门槛,进得了学生心坎。

面对学生,党和政府提出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要求,这也正是辅导员们的努力所在。他们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能更深入一点儿、更精准一点儿,更有情怀一点儿,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路上能走的更远一点儿。

今天,走访已经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但绝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恰是另一个新的开始。因为“精准扶助”解决的不应只是学生一时的贫困,更应着眼于“智力扶贫”、着眼于“精准就业”、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这,将是工大所有学工人未尽的事业,我们一直努力着!


经济贸易学院:旅途还有疲惫,肩上还有责任

漫漫求学路,依依关爱情”这不仅是一句口号,也是一支实践队伍的名字。为深入贯彻党中央扶贫攻坚的政策要求,扎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认真落实学校《关于开展2017年暑期“精准扶贫送温暖”活动通知》的要求,7月10日至8月25日,由经济贸易学院领导老师精心组织带队的5支小分队,分别奔赴云南、贵州、陕西、湖南、河北及河南周边地区,开展了“走访慰问困难学生精准扶助送温暖”活动,对获得资助的30名贫困学生进行家访,并走访当地扶贫办和资助中心,学习各地先进的资助经验和政策,践行“精准认定”和“精准资助”,完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

深入对象,见困难学生拉一把

沿着崎岖的山路徒步半个小时才到达玉龙县受访学生小方的家中,看到家徒四壁的屋子,云贵走访分队队员们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放下慰问品,顾不上擦去汗水,走访队员就和家长聊了起来。小方的母亲很早就离世,父亲又患有心脏病,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收入微薄,考上大学的消息让这个家明亮了许多,但高昂的学费生活费如阴云般笼罩着这个脆弱的家庭。带队老师主动讲解起学校的资助政策,受访学生家长听后紧皱的眉头慢慢舒展开来。小分队成员认真负责的帮扶,让我校的资助工作得到了学生家长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

这仅仅是暑期走访的30户贫困家庭的其中之一。贫困学生家庭的走访,让队员们意识到“关爱,不只是说说而已;实践,也不仅是走走而已”。

爬山涉水,把高校资助讲一讲

我们一起为贫困学生能上学而努力,今天终于见到高校的‘战友’了!”这是郏县教育局资助中心王磊主任见到队员们说的第一句话。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郏县、叶县、确山、罗山等地的扶贫办和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就高校建档立卡贫困户数据的完整性和贫困户精准扶贫明白卡的真实性这两个问题,同地方政府展开了沟通交流,共同谈到了应利用数据库信息的共享,加快省扶贫办与高校资助中心的信息对接;加强当地部门与高校的沟通交流,共同推动资助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负重前行,关爱和实践连一起

此次走访历经一个多月、跨越五个省份、跋涉一万多公里,每到一个地方,从学生家庭到当地县区扶贫办和教育局资助中心,走访小分队深入了解各地区高校资助工作的进展情况,把学校资助政策在实践中检验,把学生遇到的问题在实践中解决,再把从实践中获得的经验运用在下一步的资助工作中来。通过实践,再次加深对资助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也逐步搭建起一座学校、政府和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

旅途还有疲惫,肩上还有责任,知行合一的进行“精准扶贫”和“资助育人”工作的脚步却不敢停止,而这正是我们高校资助工作者肩负的责任。精准扶贫,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