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焚烧不能止于“禁”

13.06.2014  18:06

      年年难禁年年禁,年年禁烧年年烧。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些地方跳不出的怪圈。

        秸秆禁烧难在哪儿,是基层政府不作为吗?显然不客观。每到麦收季,基层干部都是最忙的那群人之一。为了阻止农民焚烧秸秆,一些地方几乎用尽十八般武艺:挂横幅、贴标语,苦口婆心做工作、严防死守搞监控,花费了不少人力财力。但在个别地方,焚烧与禁烧演变成了“打游击”和“捉迷藏”;有的干部力气出了一大把,最后还要被问责。

        农民觉悟低吗?好像也不尽然。焚烧秸秆污染空气、破坏土壤,这些害处经过政府和媒体多年宣传,农民早已知道,为什么还冒着被处罚的风险继续焚烧?麦粒归仓,秸秆满地,搬运回家缺人力,综合利用无门路,留在田里添麻烦……无奈之下,有的人选择“付之一炬”,在他们看来是最简便易行的处理办法。

        解开症结,需要找到双方关心的“公约数”——如何环保又经济地把秸秆清理出田间,这显然不能单靠一个“”字。农民想的,无非是既不费事儿,又有利可图,这恰恰应是基层政府工作的重点。

        实际上,我省一些地方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做法。在巩义,政府加大补贴力度,引导收割机和打捆机同步作业,小麦收完,秸秆离地;在淮滨,综合利用得到有效推广,农业合作社上门收购秸秆,禁烧难题迎刃而解。

        大禹治水,堵不如疏。秸秆禁烧工作给我们的启示是,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变被动管理为积极服务,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把金钥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好方法。


作者:河南日报 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