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看河大新闻综合(05.01-05.10)
《新华网》河大师生赴京演绎人民音乐家马可作品 答谢 “ 两院 ”
新闻作者: 无 2014-05-10
5月8日、9日,河南大学师生分别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礼堂演绎了两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诠释了时代歌者、人民音乐家马可的绝代风华,呈现了经典作品的魅力与辉煌。用澎湃的乐章,气势恢弘的民族管弦乐、铿锵有力的大合唱、时代色彩浓郁的歌剧……答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两院”)为服务河南教育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图为演出现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研究生教育与管理司副司长孙也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贵芹,两院相关领导及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常务副校长赵国祥、党委副书记王凌等,以及马可的三女儿马海星、四女儿马海莹、小女儿马海玲出席了音乐会。
回归传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音乐会选取了马可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创作的14首曲目,以独唱、对唱、合唱、民族管弦乐演奏、歌剧选段表演等多种艺术表演手段,细腻生动地呈现一首首传唱久远、脍炙人口的歌曲。河大师生回归传统,通过挖掘排演马可作品,探讨其艺术成就及特色,并赋予马可音乐新的时代意义。
一曲又一曲旋律,悠扬激昂,迸发着鼓舞人心的力量。每一部作品都是马可作曲风格的艺术升华,每一首歌曲都是民众归于民众的群众音乐,每一个旋律都构成中华民族的时代绝响。《白毛女》以音乐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小二黑结婚》以戏剧音乐为素材刻画人物,鲜活的人物形象让马可音乐始终保持着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展现着富有群众性的大众艺术。马可作品植根民众,坚守音乐规律,升华民间音调,创造出适应现代审美趣味的音乐。
时演时新赋予更多的新时代内涵
《陕北组曲》以优美的旋律演绎了甜美辽阔的陕北风光,使人们仿佛看到陕北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奔腾的黄河水咆哮而来,《黄河水手歌》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展现了黄河水手深沉细致的感情,奏出了劳动人民不朽的战斗悲歌。马可作品时演时新,河大师生在演绎中赋予马可作品新的时代内涵。
马可是优秀的人民音乐家,原中国文联主席将其作品定位为“抗敌的号角、深沉的合唱、英雄主义的颂歌”,认为其作品不但响声于一时,必将流传永久。纪念马可先生,不仅仅是表达对人民音乐家的怀念和对其艺术成就的崇敬,河大师生还将演绎马可作品作为教学研究成果和实习实践活动,传达出时代最强音。
温暖相逢向服务河南教育发展的两院致谢
两院是河大学子心中又一个母校,又一个家园。河大师生通过诠释马可作品而精心打造的音乐会,让两院学子与上个世纪的著名音乐家温暖相逢。河大师生以音乐会的形式向服务河南教育发展的两院致谢,共同纪念两院与河大携手建立的十年友谊,表达对两所学校未来合作发展的美好祝愿。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顶级研究基地,两院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4年底,两院与河大签订“联合试办河南大学研究生院”的合作协议,至今已步入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河大和两院共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资源,互相开放有关网络系统、文献资源和实验室,并互相选送研究生参加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使每一位河大学子都成为这份协议的受益者。
河大与两院的联合培养模式以双方科研项目为基础,逐步开展深度课题合作,共建科研实体和团队;集中双方优势,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持续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双赢。今年,河南大学历史学领域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典型案例,作为唯一一个人文社科领域的联合培养案例,入选由教育部的《案例汇编》。
音乐会结束之后,孙也刚、刘贵芹分别与社科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河南大学领导共同为河南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揭牌。
马可是河南大学厚重刚毅的文化精神哺育的人民音乐家,本次马可作品音乐会带领观众重温了马可从一个追求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最后成为人民音乐家的历程,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革命圣徒的慷慨激昂,诠释时代歌者的绝代风华。
“五四运动中的河南青年身影”之一·中原春雷 《大河报》15校学生联合燃河南“五四”之火新闻作者: 无 2014-05-05
冯品毅 |
刘青霞 |
刘潇然 |
马可 |
河大校史馆里关于学生五四运动的图片(资料图) |
【写在前面】
□记者王鲁峰
昨天,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95周年纪念日。
这是暮春初夏一个平常的日子,阳光和煦,草木葱郁。小长假归来的年轻人,又恢复了匆匆脚步。
北京大学静园草坪上,北大学子们朗诵诗歌,一首《沁园春·长沙》,吟尽“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河南大学 的百年校园内,刚刚排演了一场马可音乐会,向宣传抗战救国的“怒吼”歌咏队致敬。
微信朋友圈里,众人互道“青年节快乐”,感慨从青葱到知天命;微博上,河南高校学子争相@大河报晒自己的“校园精神坐标”;河南团省委的五四活动,更是百花齐放,处处皆是“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一批可以推荐给青年们的“五四好文章”被重温,如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等;一批和五四、和青春相关的电影被关注,如《青春之歌》《建党伟业》《致青春》《中国合伙人》等。
正如95年来,五四从未走远。“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一直在推动着中国前进的步伐。
在河南,五四运动的星星之火,在当时的省会开封点燃,并至燎原——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的女生们率先走出校门,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 的师生们振臂呐喊,河南省第一个团支部在开封建立……
五四运动95周年之际,大河报几个年轻记者走进开封,追寻“五四运动中的河南青年身影”。那些汇聚于此的外省英才,将他们最闪亮的青春留给了中原大地。
短短半个月,我们的足迹遍及河南团省委、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南省档案馆、 河南大学 、开封团市委、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等多个部门。学生领袖刘潇然,女学先驱刘青霞,河南省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冯品毅,“怒吼”救国的民乐大师马可……各有风骨,让人敬仰。
当时青年,已为“先生”。正如一句古诗所言:“绕坛红杏味长醇,旧时红烛犹照人”。而我们,走街串巷、翻阅史料、钩沉历史,亦是为了烛照当下、溯源问脉、固本图新。
□记者刘学增朱琨
阅读提示|灰旧的墙壁,老式的窗台,在郑州市东明路与黄河路附近,一座老式的六七层小楼临路而坐,却静静地躲过了院外的喧嚣。
院内,得知记者是来采访刘潇然先生开封求学的历史,他80岁的女儿特地拿出老人生前的回忆录查证——“没错,我父亲写到,是1917年夏到省城读书的”。1919年,河南的省城还在开封。
和谈失败激起学生怒火 五四运动波荡中原大地
时光倒退95年。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远未散尽,战胜国的代表们就云集巴黎,商讨战后事宜。作为一战协约国之一,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撤出外国在中国的军队和取消“二十一条”等正义要求。但由英、法主导的巴黎和会不仅拒绝上述要求,还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并于当年4月30日正式签订《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而当时的北洋政府竟欲在《合约》上签字。
消息传回北京,国人沸腾。5月4日,北京大学等3所大学3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由此拉开帷幕。
而此时,16岁的刘潇然,已离开偃师老家在位于开封的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前身) 就读2年。当时河南由于禁锢较严且僻处腹地,“一切新思想、新事业较沿海各省瞠乎其后”。但正如《豫省力争青岛之第一声》(《新中报》1919年5月24日)中写到的,“平静之水,其流速而有力。一遇沙滩阻隔,则暗潮激荡,水面生波矣”。“五四运动”的怒涛,终于在中原大地掀起巨大的浪潮!
“五四运动”后一两天,消息传到开封,一些学生行动起来,“许多学生到街头演讲,不少人痛哭流涕”。而最先成规模响应的,却是一批女学生。5月9日,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简称开封女师,现为开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召开国耻大会,“五四运动”由此在河南轰轰烈烈展开。
15 校学生联合掀起河南抗争高潮
在开封市刷绒街附近的一条小胡同,当年学生们召开联合大会的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已被作为文物保护起来。记者辗转寻至这里,发现墙壁开裂,门窗蒙尘,已然人去楼空。虽是四合院布局,圆形拱门和柱子,带有明显欧洲的建筑风格。置身其中,依然能感受到当年它的雄伟与独特。95年前,在这里,15校学生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始建于1908年的开封女师,是河南最早一批招收女学生的学校。到1919年,该校成立刚过10年,但挣脱封建枷锁的女学生,就迸发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血性。国耻大会上,一名姓张的女生,登台演说,说到激愤处,竟咬破中指,写下“坚持到底”四个血字,“一时满座顿现悲状,甚有忧愤泣下者”(《河声日报》1919年5月10日)。
开封女师发出第一声呐喊,其他学校也应声而动。记者采访获知,“五四运动”爆发后,刘潇然与同学赵毅敏、江梦霞等,组织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号召各校师生罢课,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壮举。同时,云集开封的其他学校也都有师生奔走相告,爱国抗争气氛愈发浓厚。
5月12日,省立开封女子师范学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开封第一师范学校等15所学校召开河南省立学校联合大会。第一师范学校的李宏毅,法政专门学校的卢群化,女师的张静君等学生代表近20人先后发言。1919年5月22日的《汉口新报》记述了当时情形:“相继演说,慷慨激昂,声泪俱下”。
5月13日,开封15校学生代表千余人,在河南公立法政学校大讲堂举行大会,并发表联合通电:致巴黎中国使馆、北京政府“万勿自屈签字”,希望“早日解决时局,一致对外”,掀起河南“五四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学生发声震耳欲聋,引发了学界、商界震动。“五四运动”在开封影响也开始从校园走向全社会。
社会各界纷纷加入国民大会声援北京
学生联合大会后,为使更多人加入声援“五四”的队伍,15学校开始筹备国民大会,并于5月18日上午,在开封第一师范学校操场举行。北京学生代表3人抵达现场支持。
《新申报》1919年5月31日报道的《汴梁国民大会》一文中记录了记者当时看到的情形:“记者昨至开封车站,站内满贴日人种种图画,极为触目惊心……各界在师范操场开国民大会,到会者一万一千余人……并绘有日人欺压中国人民和亡国奴之惨状”。大会决议以河南公民名义,致电北洋政府:“如果日本不交还青岛,应立即退出和会”。
此时的北京,学生行动受各界广泛关注和支持。但北京军阀政府却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5月19日,为进一步向反动势力施压,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各省学校响应。
获悉北京事态,开封学校联合会商议决定,在5月30日举行罢课,声援北京。在罢课宣言书中疾呼:“国将灭亡,痛莫可言。焉能坐斗读佛,束手待毙”。虽然30日罢课行动遭到当时反动军警阻挠而耽搁,但31日,开封学校还是实现大罢课。“五四运动”在开封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唤起更多国人的觉醒。
随着6月到来,开封学校陆续迎来暑假,像刘潇然一样,大部分学生选择了返乡,把“五四运动”火花带往全省各地。此时,国内“五四运动”中心已经从北京移到上海,主力也由学生变为工人。而“五四运动”给中原大地带来的影响和巨变才刚刚开始。
“五四运动中的河南青年身影”之三·思想流长 《大河报》南下,南下!马克思主义扎根河南首个团支部在开封成立,成为河南共青团历史的起点
新闻作者: 记者 刘学增 朱琨 周斌 余淼 文 白周峰 摄影 2014-05-05
河南大学老校区6号楼旁边的李大钊雕像 |
1923年2月,河南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开封第一师范成立。 |
核心提示|“五四运动”在河南,犹如巨石投湖,激荡出的波纹一直持续。随后一段时期,所有的抗争都如履薄冰。尽管这样,学生们还是英勇抗争,新思想从小卖部里传播,省内第一个团支部得以建立,成为河南共青团历史的起点。半年多之内“中国先生”李大钊两下开封,一批“河南先生”开始走上救国宣讲台。
小卖部里藏进步书刊五四前后新思想悄然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一些进步书刊已经悄然在学生中流传。在 河南大学 校史馆,墙壁上挂了当年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师生活动的一些照片。其中,有足球、网球赛事等场面。 河大校史馆馆长王学春 告诉记者,当时预校与传统的国内办学有很大不同。不仅用外文上课,而且受外籍和留学归国教师影响,在省内较早成立了一批现代社团。比如话剧、篮球、足球,甚至西方独有的网球运动,都在该校有所开展。
与艺术和体育相比,思想的开智更显重要。记者在 河大 采访时了解到,当年的学生中,马员生和杨放之是最早搞墙报的人,经常在上面刊登一些进步学说,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当年预校由于离市区较远,师生购买东西不方便,马员生、杨放之等人就在校内成立贩卖部,并借此传播进步书刊。据当时预校学生,曾任中国社科院第一任副院长、著名的甲骨学学者尹达回忆,他第一次接受进步思想就是在这个商店。
当时的预校气氛活跃,还体现在老师身上。 河大 校史馆资料提到,当年有一位叫徐旭生的教师,不仅在开封五四运动期间被选为教师代表,登台慷慨演说,还在学校里积极向学生宣传进步学说。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三·一八”惨案刘和珍被杀后,只有一个独自提着马灯的人去铁狮子胡同向她的遗体告别,此人正是徐旭生。
同一时期,1918年,后来蜚声中外的哲学家冯友兰,也在北大毕业后回到早年求学的开封。他虽然并未亲自参加五四运动,却与几位好友共同创立《心声》杂志,以其新锐的观点,成为当时河南省宣传新文化运动之独一无二的刊物。
青年运动诞生组织河南历史上第一个团支部成立
在共青团河南省委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的“永远跟党走,青春献中原”画册中,留有河南第一个团支部书记冯品毅的一张照片,照片中他表情坚毅、风华正茂。和他一起出现在画册中的,还有早期活跃于河南的共产党员李之龙、恽代英、李求实,光明话剧团团长林亮,河南青年救亡协会开封负责人吴祖贻等青年领袖,革命群像闪耀,史料弥足珍贵。
4月30日,在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科负责人张雪志的帮助下,记者辗转来到开封市西门大街,这里曾是省立开封第一师范所在地。一位在街角打牌的88岁老人告诉记者,一师的遗址就在医院院内。“当时两个学校挨着,一个是卫校,一个是一师。”“您是见过还是听别人说起的?”“我从小就在这儿住。”“那您知道这里曾是咱河南第一个团支部成立的地方吗?”“那个不清楚,时间太久。”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当初的学校已经消失不见,但它们的故事还在流传。
1923年年初,距离“五四运动”已经过去3年半,23岁的河北大名县人冯品毅,刚从北京高师毕业不久,随即踏上了南下开封的火车。这个在“五四运动”中亲历了天安门集会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并在五四之后选择马克思主义,最终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学生,此行肩负着团中央交给的一项重要任务:接触进步青年教员和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12月,因私借日款被开封学生电告北京的河南主政者、袁世凯亲信赵倜恼羞成怒,逼迫学校解散。大队军警荷枪实弹到各校驱逐学生,从学校门口排列到车站,一直看学生买票上车。当年痛心无奈的一幕,有参与学生回忆起来说:“那次经历,让大家都意识到: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实现愿望。”
新思想,尤其是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为河南最早成立的一批共产主义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学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又为组织成立储备了优秀的人才基础。冯品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开封。共青团开封市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抵达开封的冯品毅很快显示了国人的革命热情。课堂上,他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残酷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课堂外,他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并秘密发展了杨庆祯等9名团员。
1923年2月25日,隶属团中央直接领导的第一师范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在开封一师正式成立,这也是河南历史上第一个团支部。冯品毅出任书记,杨庆祯、王德兴任干事。团支部成立后,冯品毅带领9名团员积极投入到激烈的现实革命斗争中去。
团支部成立后不久,沪汉惨案消息传来,冯品毅出任副总指挥,在团支部协助下,领导开封10余万人参加全国致哀日活动大会。随后他还辗转广州、信阳、北京、家乡大名县等地,宣传革命思想,发展进步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
1930年,冯品毅在与家人返京途中不幸遇难,终年30岁。
革命前辈的河南身影李大钊八个月内两下开封
就在冯品毅积极领导团支部与反动军阀斗争时,与他相熟,当时已名满天下的李大钊,也把目光投向了河南。他两次南下开封,播撒革命的种子。
坐落在 河大 老校区的6号楼(现称博文楼),是这所百年名校里最“年长”的建筑。1915年破土动工,1919年竣工,是当时 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教学活动中心。记者4月底来到这里时,大楼正在举行一个有关清朝科举贡院的展览。在博文楼三层,是一个圆拱形的礼堂。91年前,李大钊就是站在这里,向台下几百名河南学子发表了一场热情洋溢的革命演讲。
1924年年底,李大钊应拥护孙中山政策的河南督军胡景翼的邀请,第一次到开封活动。在此期间,受他委派的一些共产党员开始在河南从事建党活动。这其中,一批共产党员如王若飞、萧楚女、李求实等陆续到河南工作。其中,萧楚女,这位我党早期著名理论家就直接在开封负责党的宣传工作。李大钊返京后不久,创建河南党组织的任务即酝酿进行。
1925年7月,李大钊又到开封。这是时隔半年多之后,他再次踏上中原大地。8月初,在博文楼三楼礼堂,面对开封各校学子,李大钊发表了名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据当时参与的学生回忆,“那天李大钊穿了一件月白色长衫,人非常多,整个三楼全部被占满,走廊、楼道里都是人,大家都想亲耳听李大钊先生讲话”。李大钊在演讲中说:“我希望中国的青年诸位,全都起来参加现在之国民革命运动,使之早日实现。”铿锵有力的演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白色恐怖的气氛中,在生前最后2年多的时间里,李大钊为何短时间内两次来到开封? 河大校史馆馆长王学春 认为,五四之后河南抗争运动高潮迭起,青年们对革命高度热情,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五四运动中的河南青年身影”之四·薪火相传 《大河报》“在这大时代里,就该自己创造自己!”新闻作者: 记者 朱琨 刘学增 文 白周峰 摄影 2014-05-05
抗战期间怒吼歌咏队队员留影 |
马可作品音乐会 |
核心提示此刻的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音乐厅,马可音乐会还在紧张排练。80年前,17岁的马可放下试管和烧杯,和同伴们成立“怒吼”歌咏队,决心以音乐启迪民众抗战救国。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民主与“夫国之强强于学”的科学奏成一个时代的交响,经历五四洗礼、承继五四精神的先生们,以青年之优长,在民族存亡之秋,于艰苦卓绝之中,以音乐、豫剧、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开拓,传递了曾经家国多难的烙印,也抒发了对幸福中国刻骨铭心的向往。至今,风范永存,策我前进。
怒吼狮吼文艺救国实验室走出了民乐大师
“那是个充满激情与纯净的年代,我们以五四为契机去回味,以自己的方式来继承。”5月3日下午, 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的师生们排演不辍,马可音乐会执行导演、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专业老师李玉昆 忙得嗓音透着疲惫,他们要力求今年5月7日、8日两天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举行的马可音乐会还原曾经怒吼的那个时代,展现激昂的这个时代。
“他是伴着‘五四’的孕育和呐喊而生的。”对于这位五四运动的学生、现代民乐的先生的经历, 李玉昆 如数家珍。
1935年,17岁的马可怀着“科学救国”的梦想,考入了抗战烽火前仍然办学的国立 河南大学 化学系,立志成为像门捷列夫、诺贝尔那样的化学家。但是,日寇的入侵、民族危亡之秋,没有一张书桌可以安坐。“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中,开封万名学生集体“卧轨请愿”。参与了这次尝试后,马可痛定思痛,决心要以青年学生之优长,以歌唱、演剧等为“武器”,号召民众投入抗战。
放下了烧杯和试管的他东奔西走,带领 河南大学 众多爱国学子建立起了一支名为“怒吼”的抗战救亡歌咏队,成为中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一面旗帜。1937年,他的学长——“现代豫剧之父”樊粹庭(1919年进入 河南大学的前身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攻读教育学)也成立了狮吼剧团,取东方雄狮警醒怒吼之意。在弃“学”从艺觉醒民众上,马可得到了学长的真传,而相对于樊粹庭横亘从“五四”到抗战“转专业”用的十多年,马可的蜕变只用了两年,“大时代和‘五四’的影响,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李玉昆如是评价。
就在“怒吼”和“狮吼”活跃于民众之时,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率领的“救亡演剧二队”和贺绿汀等率领的“救亡演剧一队”,来到开封巡演,暂住 河南大学 。马可如遇甘霖,把自己初学创作的《牙牙集》和《老百姓战歌》两本歌曲集交给冼星海手中,冼星海不仅亲自修改了《保卫我们的平津》等作品,还为《老百姓战歌》写了序言,称赞马可的歌曲是“极力趋向大众化、民族化的新形式”。1937年,马可在冼星海的推荐下,随革命抗战演剧队到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一路随抗战辗转,高歌不辍,这期间创作的《咱们工人有力量》、《南泥湾》、《夫妻识字》、《我们是民主青年》、《吕梁山大合唱》、《陕北组曲》等400多首歌曲,他的作品被传唱至全国各地。
信仰开花青年救国组织掀起抗战高潮
救国“怒吼”如火如荼,信仰之花也已然开放。在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事地下工作的邓拓,比马可早一年来到 河南大学 ,插班就读于法学院经济系。就学期间,邓拓共出版、发表了一本专著和近10篇论文。其中《中国救荒史》一书是国内首部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研究中国历代灾荒实况和救治理论政策的专著。
王学春 回忆称,“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在邓拓等同学的积极串联下,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开封队部,深入各校读书、讲演、座谈,不仅吸引了大批进步学生,还吸收了各行各业的救国之士,邓拓被推选为总支队长,“民先”成为开封爱国救亡的又一面大旗,推动河南的抗战达到新的高潮。
1936年,邓拓和中共北方局派驻开封的刘子厚奔走努力,让开封“民先”与北平“民先”取得了直接联系。后来,邓拓掩护刘子厚躲过军统特务“蓝衣社”的搜查离开开封,而邓拓也因为一系列的进步活动被“蓝衣社”注意。
1937年6月下旬,特务围堵 河南大学 七号楼的四个出口,邓拓在考完最后一门功课走出北门时被押在了地板上,这是他在上海因参加广州起义纪念活动被捕之后的第二次入狱。
当时,全面抗战民情高涨,国共合作成为定局。在河南三年充分表现出领导才能的邓拓很快被释放,并辗转到敌后根据地五台山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由学生到民众的对青年的全面动员,正与中共中央的决策一致。1936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青年工作的决定》,要求把共青团由无产阶级先进青年组织改造成为抗日青年的群众组织。全面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抗日根据地都普遍建立了青年救国会组织。在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共青团组织逐步被一些形式、名称多样的青年救国组织所取代,并承担起带领这些地区青年开展抗日工作的任务。
夫国之强强于学先生精神历久弥新
五四运动前,河南教育极其落后,三千万人口的大省竟然没有一所大学,有些几十万人口的大县仅有一所小学。五四运动中,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教育界的先进人士,以民主、科学为武器,发出教育改革的呼声。一时间,“开眼看世界”风吹中原,“德先生”、“赛先生”并肩育人,连在安阳、信阳等地的中小学都开始重视理化教学和新式图书阅览室建设。一些知名大家更在这一时期属意于河南、发芽于河南。
星空太浩瀚, 王学春 更愿意用两个小故事来表达当时河南学界活跃而有魄力的科学精神。1929年,著名细胞遗传学家李先闻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历任中央大学、东北大学、北平大学农学教授之后,来到 河南大学 农学院。他来提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条件,比如要建立一个实验室养狗,还要公母各半,总务长摸不着头脑:“一个大教授咋要这些东西?”校长却催促:“这是科学,快去办!” 王学春 表示,就是这个实验室,得出条件反射的结论比俄国的巴甫洛夫还要早。
1929年游历到开封正拍摄着铁塔的画家陶冷月,发现了公园墙这边还有一所大学,很快这个画作以黄金多少两来卖的大师就受聘 河南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 美术讲座。而仅仅这个美术讲座,就带动起学校成立学生组织,培养了于安澜等一批“跨界”也能“红”的画史学者。
中国第一位航空机械学工程师刘敬宜、河南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李燕亭、“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中国考古学泰斗石璋如、尹达等一大批学者或经历五四洗礼、或延续五四精神,成为一个又一个时代青年中国说的见证者。
马可曾经亲手写下:“在这大时代里:不怨天,不求人,更别说‘我正在跟人学习’。为什么不让人跟我们学习?是汉子,就该自己创造自己!”1966年的春天,年近50岁的马可,依然选择在北京高等院校运动会上,和一群20来岁的大学生同场竞技万米长跑赛。而现在的 河南大学 合唱队的大学生们正在延续着先生们的精神, 李玉昆 表示:“它可以延续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学子对国家的责任。”
绕坛红杏味长醇,旧时红烛犹照人。与五四运动同岁的 河南大学 六号楼,曾经是 河南大学 最早的中西合璧的建筑,曾经是河南第一个图书馆所在地,曾经是李大钊向学生们慷慨发表演说的地方。现在,斯人已去,风范长存,这里成为青年中国说的一个精神缩影,依然有学生们穿梭于此,为学识而搏击、为社稷而努力。
注:部分史料引用于
《五四前后的河南社会》(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河南人民出版社)
《五四运动在河南》(中州书画社)《百年学人》(河南大学出版社)《百年光影》(河南大学出版社)
《刘潇然自述》(河南大学出版社)
“壮志救国难歌声振中华”实验室走出的作曲家马可的音乐人生(李玉昆《北方音乐》2014年第二期)
《北京晨报》河南大学师生进京演绎马可
新闻作者: 首席记者 李澄 2014-05-08
晨报讯(首席记者李澄)5月8日至9日,由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师生精心准备的马可作品音乐会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轮番上演。
2013年,为纪念该校校友马可诞辰95周年,河南大学从其创作的600多首作品中选取《白毛女》、《小二黑结婚》、《南泥湾》等20余首,举办了“人民的音乐家—马可作品音乐会”,在音乐界、教育界引起巨大反响。今年为加强河南大学与两院交流合作,5月8日、9日将再度为首都观众呈现14首马可经典作品。
《中国经济网》河南大学副教授微博受追捧 学生专门整理其语录
新闻作者: 无 2014-04-30 来源:《东方今报》
李建立
星星粉儿们感叹如果能遇到都教授那般知识渊博又魅力无穷的老师,一定抢着去上他的课。在河南大学就有这样一位老师,在学生中知名度颇高,他就是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教授李建立。
前几天,刚从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归来的李建立参加学校的读书活动,一番精彩的发言结束,就有学生发微博:“遇到男神老师,瞬间变身脑残粉。”
受欢迎不仅因为他帅气的外表,更多来源于他的思想。
“我们喜欢看他的微博,还有的同学专门整理出‘建立语录’。”河大学生董璐璐说,在日常生活中,他总告诉学生要多参与一些理性的讨论,而不是使用语言暴力或身体暴力让讨论戛然而止,或者如村上春树说的那样,“在鸡蛋和墙壁的碰撞中,站在鸡蛋那边”。
2011级学生曾在大一下学期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全英课本和阅读材料的pdf压缩包,打印在A4纸上,可以装订成约300张的三大本。
“课本需要在每节课之前通读,学生需要自己提炼知识点做成ppt,由各个小组每周轮流讲授,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和提出质疑。”学生小徐说,不少同学听了12年的课,自己站在台上讲课却是第一次。
“出门在外,多吃青菜”是李建立的名言,很多学生入学时,都会在网络上重温他这篇著名的演讲。
李建立说:“青菜指向着一种健康、有尊严的生活。”他寄语学生,将来不一定有条件“喂马、劈柴”,但一定要“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那些为我们生产出粮食和蔬菜的人。
“一名传播学老师,他关注的不仅是如何灌输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思考、去理解传播学的本质,怎样去承担起一名传媒人的责任。”一名学生说,这才是建立哥的魅力所在。
《中国青年网》河大摇滚红歌会 庆 “ 五四 ” 青年节
新闻作者: 通讯员 钟莎莎 曹凡 2014-05-06
【核心提示】 5月4日晚,以“青春摇滚风”为主题的歌会在河南大学大礼堂前上演,数百名学生为之驻足。不逃课、因素、空降兵等6支河大乐队接连演唱85分钟,《光辉岁月》、《young for you》、《闪闪的红星》等17首经典歌曲轮番上场,学子以此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
图为河南大学摇滚红歌会现场。 通讯员赵委委 供图
中国青年网河南频道开封5月6日电 (通讯员 钟莎莎 曹凡)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灿灿暖胸怀,红星是咱工农的心……”5月4日晚,以“青春摇滚风”为主题的歌会在河南大学大礼堂前上演,数百名学生为之驻足。不逃课、因素、空降兵等6支河大乐队接连演唱85分钟,《光辉岁月》、《young for you》、《闪闪的红星》等17首经典歌曲轮番上场,学子以此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
一曲摇滚版《闪闪的红星》赢得了观众的欢呼,新式的唱法让红歌也“嗨”起来。演唱者李鹏飞笑着说,“我小时候就很喜欢这支歌,现在换成摇滚唱法,是用我喜欢的方式纪念五四运动。”金明校区大三学生耿向楠特地骑车赶来,“摇滚纪念‘五四’的形式让我眼前一亮!”
河南大学团委书记张国强说:“我认为以摇滚的方式翻唱红歌、组成一台‘五四’青春歌会,是90后对青春的理解、对红色记忆独特的演绎方式,值得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
“我是80后,前面这三首歌不都是beyond乐队的嘛!是很有味道的音乐。”歌会也吸引来了不少摄影爱好者,河南青年摄影家协会理事魏巍便是其中之一,他希望此类活动能多多走出校园。
“五四”青年节当天,河南大学教授勉励学子的微博也受到关注。“白驹过隙百年身,奋斗何曾怕苦辛。勤勉耕耘待收货,锲而不舍是青春。”河南大学官微发布了著名教授佟培基亲笔题诗《致青年朋友》的图片,以此勉励广大青年珍惜好时光,发奋图强。
原文如下:
致青年朋友们 佟培基
白驹过隙百年身,奋斗何曾怕苦辛。勤勉耕耘待收获,锲而不舍是青春。
《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史记·留侯世家》:“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大公网》河南首个团支部 1923 年在河南大学成立
新闻作者: 无 2014-05-05 来源:《大河报》
“五四运动”在河南,犹如巨石投湖,激荡出的波纹一直持续。随后一段时期,所有的抗争都如履薄冰。尽管这样,学生们还是英勇抗争,新思想从小卖部里传播,省内第一个团支部得以建立,成为河南共青团历史的起点。
河南大学老校区6号楼旁边的李大钊雕像
1923年2月,河南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在开封第一师范成立。
【大公中原新闻网讯】“五四运动”在河南,犹如巨石投湖,激荡出的波纹一直持续。随后一段时期,所有的抗争都如履薄冰。尽管这样,学生们还是英勇抗争,新思想从小卖部里传播,省内第一个团支部得以建立,成为河南共青团历史的起点。半年多之内“中国先生”李大钊两下开封,一批“河南先生”开始走上救国宣讲台。
小卖部里藏进步书刊五四前后新思想悄然传播
“五四运动”前后,一些进步书刊已经悄然在学生中流传。在河南大学校史馆,墙壁上挂了当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师生活动的一些照片。其中,有足球、网球赛事等场面。河大校史馆馆长王学春告诉记者,当时预校与传统的国内办学有很大不同。不仅用外文上课,而且受外籍和留学归国教师影响,在省内较早成立了一批现代社团。比如话剧、篮球、足球,甚至西方独有的网球运动,都在该校有所开展。
与艺术和体育相比,思想的开智更显重要。记者在河大采访时了解到,当年的学生中,马员生和杨放之是最早搞墙报的人,经常在上面刊登一些进步学说,受到很多学生的欢迎。当年预校由于离市区较远,师生购买东西不方便,马员生、杨放之等人就在校内成立贩卖部,并借此传播进步书刊。据当时预校学生,曾任中国社科院第一任副院长、著名的甲骨学学者尹达回忆,他第一次接受进步思想就是在这个商店。
当时的预校气氛活跃,还体现在老师身上。河大校史馆资料提到,当年有一位叫徐旭生的教师,不仅在开封五四运动期间被选为教师代表,登台慷慨演说,还在学校里积极向学生宣传进步学说。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三·一八”惨案刘和珍被杀后,只有一个独自提着马灯的人去铁狮子胡同向她的遗体告别,此人正是徐旭生。
同一时期,1918年,后来蜚声中外的哲学家冯友兰,也在北大毕业后回到早年求学的开封。他虽然并未亲自参加五四运动,却与几位好友共同创立《心声》杂志,以其新锐的观点,成为当时河南省宣传新文化运动之独一无二的刊物。
青年运动诞生组织河南历史上第一个团支部成立
在共青团河南省委纪念共青团成立90周年的“永远跟党走,青春献中原”画册中,留有河南第一个团支部书记冯品毅的一张照片,照片中他表情坚毅、风华正茂。和他一起出现在画册中的,还有早期活跃于河南的共产党员李之龙、恽代英、李求实,光明话剧团团长林亮,河南青年救亡协会开封负责人吴祖贻等青年领袖,革命群像闪耀,史料弥足珍贵。
4月30日,在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科负责人张雪志的帮助下,记者辗转来到开封市西门大街,这里曾是省立开封第一师范所在地。一位在街角打牌的88岁老人告诉记者,一师的遗址就在医院院内。“当时两个学校挨着,一个是卫校,一个是一师。”“您是见过还是听别人说起的?”“我从小就在这儿住。”“那您知道这里曾是咱河南第一个团支部成立的地方吗?”“那个不清楚,时间太久。”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当初的学校已经消失不见,但它们的故事还在流传。
1923年年初,距离“五四运动”已经过去3年半,23岁的河北大名县人冯品毅,刚从北京高师毕业不久,随即踏上了南下开封的火车。这个在“五四运动”中亲历了天安门集会游行,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并在五四之后选择马克思主义,最终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学生,此行肩负着团中央交给的一项重要任务:接触进步青年教员和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1919年12月,因私借日款被开封学生电告北京的河南主政者、袁世凯亲信赵倜恼羞成怒,逼迫学校解散。大队军警荷枪实弹到各校驱逐学生,从学校门口排列到车站,一直看学生买票上车。当年痛心无奈的一幕,有参与学生回忆起来说:“那次经历,让大家都意识到:没有组织,就没有力量;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实现愿望。”
新思想,尤其是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为河南最早成立的一批共产主义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学生运动的深入开展,又为组织成立储备了优秀的人才基础。冯品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到了开封。共青团开封市委提供的资料显示,抵达开封的冯品毅很快显示了国人的革命热情。课堂上,他揭露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残酷统治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课堂外,他团结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并秘密发展了杨庆祯等9名团员。
1923年2月25日,隶属团中央直接领导的第一师范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在开封一师正式成立,这也是河南历史上第一个团支部。冯品毅出任书记,杨庆祯、王德兴任干事。团支部成立后,冯品毅带领9名团员积极投入到激烈的现实革命斗争中去。
团支部成立后不久,沪汉惨案消息传来,冯品毅出任副总指挥,在团支部协助下,领导开封10余万人参加全国致哀日活动大会。随后他还辗转广州、信阳、北京、家乡大名县等地,宣传革命思想,发展进步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家。
1930年,冯品毅在与家人返京途中不幸遇难,终年30岁。
革命前辈的河南身影李大钊八个月内两下开封
就在冯品毅积极领导团支部与反动军阀斗争时,与他相熟,当时已名满天下的李大钊,也把目光投向了河南。他两次南下开封,播撒革命的种子。
坐落在河大老校区的6号楼(现称博文楼),是这所百年名校里最“年长”的建筑。1915年破土动工,1919年竣工,是当时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教学活动中心。记者4月底来到这里时,大楼正在举行一个有关清朝科举贡院的展览。在博文楼三层,是一个圆拱形的礼堂。91年前,李大钊就是站在这里,向台下几百名河南学子发表了一场热情洋溢的革命演讲。
1924年年底,李大钊应拥护孙中山政策的河南督军胡景翼的邀请,第一次到开封活动。在此期间,受他委派的一些共产党员开始在河南从事建党活动。这其中,一批共产党员如王若飞、萧楚女、李求实等陆续到河南工作。其中,萧楚女,这位我党早期著名理论家就直接在开封负责党的宣传工作。李大钊返京后不久,创建河南党组织的任务即酝酿进行。
1925年7月,李大钊又到开封。这是时隔半年多之后,他再次踏上中原大地。8月初,在博文楼三楼礼堂,面对开封各校学子,李大钊发表了名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讲。据当时参与的学生回忆,“那天李大钊穿了一件月白色长衫,人非常多,整个三楼全部被占满,走廊、楼道里都是人,大家都想亲耳听李大钊先生讲话”。李大钊在演讲中说:“我希望中国的青年诸位,全都起来参加现在之国民革命运动,使之早日实现。”铿锵有力的演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在白色恐怖的气氛中,在生前最后2年多的时间里,李大钊为何短时间内两次来到开封?河大校史馆馆长王学春认为,五四之后河南抗争运动高潮迭起,青年们对革命高度热情,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记者刘学增朱琨周斌余淼文白周峰摄影)
《大公网》 100 余名太极高手河南大学展风姿
新闻作者: 记者 楚长城 通讯员 苑凯 黄灿娜 2014-05-05
5月4日上午,来自全国27个省、直辖市的100余名太极武术高手身着统一太极练功服排列整齐,在百年学府大礼堂前展示了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长拳和自卫防身术的精髓要领动作,作为2014年第一期全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骨干培训班的结业成果展示。
【大公中原新闻网讯】(记者楚长城通讯员苑凯、黄灿娜)古朴典雅的飞檐挑角、衣袖飘飘的太极服,加上时而遒劲有力的单鞭挥手,时而潇洒自如的转身捋、扎实稳打的弓步按肩和抓肩拿腕,一幅仙气飘飘的太极画卷仿佛跃然纸上,引得驻足观赏之人拍手叫绝。
5月4日上午,来自全国27个省、直辖市的100余名太极武术高手身着统一太极练功服排列整齐,在百年学府大礼堂前展示了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长拳和自卫防身术的精髓要领动作,作为2014年第一期全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骨干培训班的结业成果展示。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学生在观赏了太极大师们的表演后,不禁感叹:“中华太极武术的美被各位老师展示得淋漓尽致,我感到非常荣幸能看到他们的表演,对于咱们河大学生自己以后练习太极拳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五一劳动节假期,来自北京、海南、陕西、湖南等地的五湖四海的武林高手齐聚河南大学,作为各地骨干代表参加2014年第一期全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骨干培训班,学员们利用三天半的时间跟随太极武术宗师杨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赵幼斌、连续八届太极推手金牌获得者黄康辉、“三摇三摆太极功法”体系创始人田金龙、2013年“国考”段位全能奖“金盾牌”得主王晓娜等人,进行相应五、六段位制的学习,并参加结业考核。此次活动对于推动国家武术段位制推广全民化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此次参加培训人员将有机会被录入中国武术协会专业指导员人才库、援外专家人才库,具有参与承担所在省份段位制培训的资格,参与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2014 年全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讲师团”巡讲和担任海外段位制培训教学工作的资格。
《中国青年网》全国太极高手齐聚河大展风姿 喜迎五四
新闻作者: 通讯员 苑凯 黄灿娜 2014-05-06
【核心提示】 5月4日上午,来自全国27个省、直辖市的100余名太极武术高手身着统一太极练功服排列整齐,在百年学府河南大学大礼堂前展示了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长拳和自卫防身术的精髓要领动作,作为2014年第一期全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骨干培训班的结业成果展示。
中国青年网河南频道开封5月6日电 (通讯员 苑凯 黄灿娜) 古朴典雅的飞檐挑角、衣袖飘飘的太极服,加上时而遒劲有力的单鞭挥手,时而潇洒自如的转身捋、扎实稳打的弓步按肩和抓肩拿腕,一幅仙气飘飘的太极画卷仿佛跃然纸上,引得驻足观赏之人拍手叫绝。
太极武术高手展示太极拳 海光供图
5月4日上午,来自全国27个省、直辖市的100余名太极武术高手身着统一太极练功服排列整齐,在百年学府河南大学大礼堂前展示了杨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长拳和自卫防身术的精髓要领动作,作为2014年第一期全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骨干培训班的结业成果展示。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学生在观赏了太极大师们的表演后,不禁感叹:“中华太极武术的美被各位老师展示得淋漓尽致,能看到他们的表演感到非常荣幸,对于我们以后练习太极拳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据悉,此次参加培训人员将有机会被录入中国武术协会专业指导员人才库、援外专家人才库,具有参与承担所在省份段位制培训的资格,参与由中国武术协会组织的“2014 年全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讲师团”巡讲和担任海外段位制培训教学工作的资格。
《中国日报网》河大师生赴京演绎人民音乐家马可作品 答谢 “ 两院 ”
新闻作者: 无 2014-05-10
[ 提要 ] 5月8日、9日,河南大学师生分别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礼堂演绎了两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诠释了时代歌者、人民音乐家马可的绝代风华,呈现了经典作品的魅力与辉煌。
5月8日、9日,河南大学师生分别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礼堂演绎了两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诠释了时代歌者、人民音乐家马可的绝代风华,呈现了经典作品的魅力与辉煌。用澎湃的乐章,气势恢弘的民族管弦乐、铿锵有力的大合唱、时代色彩浓郁的歌剧……答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以下简称“两院”)为服务河南教育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两院相关领导及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常务副校长赵国祥、党委副书记王凌等,以及马可的三女儿马海星、四女儿马海莹、小女儿马海玲出席了音乐会。
回归传统 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音乐会选取了马可从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创作的14首曲目,以独唱、对唱、合唱、民族管弦乐演奏、歌剧选段表演等多种艺术表演手段,细腻生动地呈现一首首传唱久远、脍炙人口的歌曲。河大师生回归传统,通过挖掘排演马可作品,探讨其艺术成就及特色,并赋予马可音乐新的时代意义。
一曲又一曲旋律,悠扬激昂,迸发着鼓舞人心的力量。每一部作品都是马可作曲风格的艺术升华,每一首歌曲都是民众归于民众的群众音乐,每一个旋律都构成中华民族的时代绝响。《白毛女》以音乐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小二黑结婚》以戏剧音乐为素材刻画人物,鲜活的人物形象让马可音乐始终保持着与人民大众的血肉联系,展现着富有群众性的大众艺术。马可作品植根民众,坚守音乐规律,升华民间音调,创造出适应现代审美趣味的音乐。
时演时新 赋予更多的新时代内涵
《陕北组曲》以优美的旋律演绎了甜美辽阔的陕北风光,使人们仿佛看到陕北人民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奔腾的黄河水咆哮而来,《黄河水手歌》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展现了黄河水手深沉细致的感情,奏出了劳动人民不朽的战斗悲歌。马可作品时演时新,河大师生在演绎中赋予马可作品新的时代内涵。
马可是优秀的人民音乐家,原中国文联主席将其作品定位为“抗敌的号角、深沉的合唱、英雄主义的颂歌”,认为其作品不但响声于一时,必将流传永久。纪念马可先生,不仅仅是表达对人民音乐家的怀念和对其艺术成就的崇敬,河大师生还将演绎马可作品作为教学研究成果和实习实践活动,传达出时代最强音。
温暖相逢 向服务河南教育发展的两院致谢
两院是河大学子心中又一个母校,又一个家园。河大师生通过诠释马可作品而精心打造的音乐会,让两院学子与上个世纪的著名音乐家温暖相逢。河大师生以音乐会的形式向服务河南教育发展的两院致谢,共同纪念两院与河大携手建立的十年友谊,表达对两所学校未来合作发展的美好祝愿。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高级研究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的摇篮,国科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04年底,两院与河大签订“联合试办河南大学研究生院”的合作协议,至今已步入第十个年头。十年来,河大和两院共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资源,互相开放有关网络系统、文献资源和实验室,并互相选送研究生参加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使每一位河大学子都成为这份协议的受益者。
河大与两院的联合培养模式以双方科研项目为基础,逐步开展深度课题合作,共建科研实体和团队;集中双方优势,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持续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双赢。今年,河南大学历史学领域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典型案例,作为唯一一个人文社科领域的联合培养案例,入选由教育部的《案例汇编》。
马可是河南大学厚重刚毅的文化精神哺育的人民音乐家,本次马可作品音乐会带领观众重温了马可从一个追求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最后成为人民音乐家的历程,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革命圣徒的慷慨激昂,诠释时代歌者的绝代风华。
音乐会结束之后,孙也刚,黄晓勇,关爱和等领导共同为河南大学艺术硕士研究生实践基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基地)揭牌。
《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到河南大学调研指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新闻作者: 无 2014-04-30
3月27日上午,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一行来到河南大学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访师生、听民意、察实效,并在召开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调研座谈会。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汇报了学校当前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他指出,河南大学教育实践活动自2月份正式启动以来,在上级组织和省委第十七督导组的正确领导、具体指导下,形成了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取得了阶段性初步成效。一是提前谋划,及早部署。学校紧跟全国全省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进展情况,做到了教育学习、安排部署、集中调研、征求意见、组织筹划等“五个提前”。同时成立了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教育实践活动前期准备工作方案和活动实施方案,形成了学校领导班子、基层党组织上下联动的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局面。二是围绕主题,凸显特色。确立了“坚持群众路线,改进工作作风,凝聚师生力量,创建一流大学”这一鲜明主题,同时紧密结合教职工党员、离退休党员和大学生党员等不同群体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在推进活动的过程中,实施分类指导,提高了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三是创新形式,稳步推进。通过集体学习、网站自学、实地考察、调研访谈等多种形式推动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同时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按照边学边改、分清轻重缓急的原则,确立了7个立行立改事项,并明确了责任部门,要求学校领导根据分工,各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创造条件进行整改。
在自由发言阶段,大家纷纷畅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总结经验,交流思想。朱清孟仔细聆听并认真记录,不时插话点评,互动交流,气氛十分热烈。自由发言结束后,朱清孟发表总结讲话。他指出,河南大学是他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每次来河大,都被这里浓厚的文化氛围、厚重的历史积淀所感染。刚才听到学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状况,很受启发,也很受鼓舞。从今天实地调研和以往督导组反馈的情况看,河南大学把教育实践活动当作加强作风建设、攻克困难问题、凝聚师生力量、推动改革发展的良好机会,准备充分,有序推进,形成了亮点和特色。
朱清孟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正在进行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的工作,如何把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真正解决问题、抓出成效,要注意以下七个问题:一是活动方向要聚焦“四风”,把握好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二是学习教育要扎实到位,要创新学习形式,精选学习内容,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注重分类学习,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式。三是听取意见要广泛深入,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走进教室课堂,“面对面”地听取意见建议,同时注意听取意见对象的代表性,确保把问题听全。四是个性问题要立行立改。要从制约学校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改起,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建立完善制度结合起来,让群众感受到教育实践活动实实在在的效果;五是活动开展要领导带头,要紧盯校级领导班子和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对象,带头抓好学习,深入群众,严格自我要求,做到“三严三实”;六是不同群体要分类指导,要注意梯次展开、压茬推进,以上率下、有先有后、区分层次,拉开间隔,做好分类指导、区别要求;七是活动推进要统筹兼顾。要把活动开展与维护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对高校的“四风”问题进行一次大排查,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开封日报》河南大学 13 位博士后研究人员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新闻作者: 记者 董帅奇 2014-05-08
记者董帅奇报道记者昨日获悉,第五十五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获资助名单日前公布,河南大学13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分获一、二等资助。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是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倡议,国家于1985年拨专款设立的。该基金用以鼓励和支持博士后研究人员中有科研潜力和杰出才能的年轻优秀人才,使他们顺利开展科研工作,迅速成长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基金资助形式分为面上资助和特别资助。面上资助是对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自主创新研究的科研启动或补充经费。面上资助分为一等资助和二等资助两种,分别给予获得者8万元和5万元资助。
《开封日报》河南大学教授苗长虹入选 “ 万人计划 ”
新闻作者: 记者 董帅奇 2014-05-08
本报讯记者董帅奇报道记者昨日获悉,“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入选名单于日前正式公布,河南大学教授苗长虹入选。
“万人计划”由中组部、人社部等11个部委联合推出,与“千人计划”并行实施,计划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特殊支持。此次全国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共93人。
苗长虹系河南大学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近年主要从事农村工业化与乡村可持续发展、城乡关系与城乡一体化、区域创新与发展、新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他致力于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提出的“学习场”概念及理论已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其研究成果为国家、区域及城市创新,中原城市群、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