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天河出中原 千里润北国

17.12.2019  12:21
2019年12月12日
      □本报记者高长岭本报通讯员余培松彭可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5年来,260亿立方米清澈的丹江水,沿着1432公里的总干渠逶迤前行,为京津冀豫送去了甘甜的饮用水,也极大地改善了受水区的生态环境。
      260亿立方米!这相当于搬运了1848个杭州西湖,相当于丹江口水库总蓄水量的90%。
      南水千里来解渴。在北京,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的73%来自丹江口水库,重要水源地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后,北京市应急水源地地下水位最大升幅达18.2米,地下水回升2.73米;北京将南水反向输送到密云水库,目前密云水库蓄水量已超26亿立方米;北京市人均水资源量从100立方米升至150立方米。
      在天津,14个区的居民用水全部来自丹江口水库,“南水”已成为天津供水的“生命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白洋淀生态补水2.22亿立方米,为雄安新区注入了发展活力。在河北,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地80个市县区用上南水,400万人告别高氟水、苦碱水。在河南,受水区11个省辖市市区和40个县(市)城区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以上为南水,鹤壁、许昌、漯河、周口主城区用水全部为南水。
      通水5年来,一渠清水水质持续向好。由于保护水源地力度不断加大,5年来,丹江口水库以及入渠水质,始终稳定达到或者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其中流入干渠的I类水质比重,从5年前的21.6%提升至82.2%。
      甘甜清冽的丹江水,收到沿线群众追捧。“本来规划作为‘补充’水源的南水,现在已经成为沿线城市不可或缺的‘主力’水源。”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国栋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为24座大中小城市的主力用水,直接受益人口5859万人,受益人群达到了1亿人,受水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王国栋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发挥,有效保证了居民用水,改善了生态环境,缓解了受水区水资源短缺的困局,对我省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南水北调5年来的伟大实践,彰显了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战略性基础性设施作用,生动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民初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甘甜碧水润泽大中原
      水从南方来,润我大中原。河南,既是南水北调渠首所在地,又是重要的受水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年来,全线供水总量260亿立方米,其中为河南省供水近90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覆盖我省11个省辖市40个县(市)的81座水厂、引丹灌区、6座调蓄水库以及20条河流,受益人口2300万人,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15.4万亩。
      南来之水,为我省解渴。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总量不足全国的1.42%,人均水资源量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5,南水北调工程通水5年来成为我省较为充足可靠的重要水源。
      平顶山市最能体会南水的重要性。2014年,我省遭遇63年来最严重夏旱,平顶山市旱情尤其严峻,白龟山水库两次动用死库容向市区供水,依然难解百万市民用水难题。8月初,尚未正式通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紧急启用,南水跨越200多公里进入白龟山水库,缓解了鹰城的缺水之痛,平顶山成为我省第一个受益城市。
      今年平顶山市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35%,白龟山水库水位一度降至98.82米,距离死库容仅差1.32米,南水北调总干渠分两次向平顶山市补水2.27亿立方米,白龟山水库水位上涨3.06米,水库蓄水量增大129%。
      甘甜的南水,也为群众提供了更为优质的饮用水。“原来我们的饮用水硬度在380左右,饮用上南水后,硬度只有80左右,南水口感好,甘甜!”焦作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徐少民说,原来水质差,许多人没有喝茶的习惯,现在用南水泡茶喝的人越来越多。
      用上丹江水后,不少家庭净水机也“下岗”了。“原来我在县城一年能卖七八百台净水机,县城用上丹江水后,净水机销量逐渐下降,后来基本都没生意了。”社旗县城商户曹振奇说,不得已,曹振奇转做起灯饰产品的生意。
      滑县道口镇居民对南水感受也很深。镇上70多岁的崔秀梅以前是蒸馒头的好手,她蒸的馒头在镇上是驰名商品。“丹江水干干净净,烧开后没有一点水垢,喝着甘甜。”崔秀梅说,以前的水水垢大,她烧水时经常在水壶里放一只棉口罩,用来吸水垢,用上丹江水后,再也不用放口罩了。
      南水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从城市向乡村延伸。今年年初,濮阳市提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计划用两年时间逐步实现丹江水农村全覆盖。目前,清丰、南乐两县已实现全域供水,农村受益人口90万人,全市150多万居民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目前,全省已有64个乡镇的人民群众喝上南水北调水,实现了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大幅提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从缺水喝,到有水喝,再到喝上好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5年来给中原人民送来了甘甜的南水,也送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生态补水环境大改善
      南水北调给河南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也让我省各地乘势大作水文章,压采地下水,改善水生态,沟通河湖水系,提升城市发展品位,助力经济发展。
      5年来,我省通过总干渠向受水地区河湖水系累计生态补水16.29亿立方米。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累计压采地下水5.04亿立方米,受水区用丹江水置换出超采的地下水,遏制了地下水超采局面,提高了地下水源涵养功能,工程沿线14座城市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回升。
      总干渠两侧耸立起绿色屏障。总干渠水面及两侧700多公里长的生态廊道也在直接助力沿线生态建设。郑州市境内干渠长达129公里,渠道水面达1.5万亩,相当于增加了百亩水面的湖泊150个,对改善郑州居民生态环境发挥了明显作用。郑州在市区段干渠两侧各200米范围内,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总长61.7公里,总面积近25平方公里,约82个郑州人民公园。
      生态补水,为河湖注入勃勃生机。“从2017年至今,我市已经连续三年为龙源湖、群英河、黑河、大沙河和郇封岭地下漏斗区进行生态补水,累计补水4965.81万立方米,改善了补水区生态环境,为焦作市河湖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也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焦作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刘少民说,在他的办公室内,可以俯瞰龙源湖,只见湖水丰盈,鸥鹭竞飞。
      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经典之作。绿化带位于总干渠两侧,长约10公里,两侧各宽100米左右,该工程总投资52.8亿元,沿线重点打造“一馆、一园、一廊、一楼”,即南水北调纪念馆、南水北调主题文化园、水袖艺术长廊和南水北调第一楼。目前绿化带开放的节点公园达到5个,今年年底前,绿化带项目绿化区域将全面完工,可在焦作城区新增一条200公顷的生态廊道。
      许昌市利用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许昌市在中心城区形成了以110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河道生态功能逐渐恢复,生态优势更加突显,城市品位得到极大提升。
      “南水北调不仅带来了甘甜的丹江水,更给许昌社会全面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许昌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分居全省第4位、第2位,综合经济竞争力在全国排名第66位、居全省第2位。”许昌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张建民说。
      南水到来,不仅为中原大地涂抹上了绿色发展的基调,也提供了更加澎湃的发展动力。
      水源保护让清水长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水源地和沿线水质保护是关键。
      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跨河南、湖北、陕西3省,涉及我省南阳、洛阳、三门峡3个省辖市6个县(市)。2015年,我省划定了丹江口水库(河南辖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区面积1595平方公里。
      沿线水源保护任务也异常重要。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总干渠长731公里,水源保护区范围涉及8个省辖市42个县(市、区)。2010年,我省率先划定了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2018年6月进行了调整。我省总干渠两侧共划定水源保护区面积970.24平方公里。
      我省强力推进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水源地保护力度。2014年以来,水源区及干渠沿线各县区共关闭或停产整治工业和矿山企业200余家;封堵入河市政生活排污口433个,规范整治企业排污口27个;清理库周及汇水区违法建筑35处;对丹江口库区渔民的51279箱养鱼网箱全部予以取缔,成立了2000人的水上清漂和岸上护水队伍,对水库区域进行常态化巡查、打捞、清理。
      切实控制面源污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水源区各县市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一批茶叶、金银花、猕猴桃等生态产业带,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南水北调总干渠从淅川县九重镇唐王桥村穿过,为了保护渠水不受污染,2011年起村民放弃种植玉米和小麦,改种起金银花等中药材。“金银花根系发达,非常有利于渠首水土保持。”河南福森集团副总裁周书平说,公司对基地金银花种植实行统一管理,用的是有机肥和生物肥,防治病虫害也用物理办法,切实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在鲁山县辛集乡八里坡,软籽石榴遍布岗坡,石榴树下套种迷迭香,不仅调整了产业结构,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水土流失,而且改善了土壤,保护了生态环境。5年来,我省水源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4平方公里,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水源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在环库区建设了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和3个浮标站,实现了对整个汇水区水质的自动在线监测监控。渠首环境监测应急中心通过不间断的监测、预警、巡查,5年来共出具监测数据55万余个,监测结果表明,库区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各断面监测结果均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其中流入干渠的I类水质比重,从5年前的21.6%提升至82.2%,南水水质持续向好。
      从库区周边到干渠沿线,保护南水、爱护南水在我省已经深入人心。源源不断的南水向北流淌,饱含着渠首和沿线群众的深情厚谊,呈现出盛世人水和谐的生动图景。
      移民生活他乡成故乡
      水库建设,移民最关键。南水北调需要丹江口库区加高,水位升高后,库区居民必须搬迁。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我省移民任务最重,共需搬迁安置丹江口库区移民16.54万人,干线征迁安置5.5万人。南水北调中线通水5周年之际,当年的丹江口库区移民生活得如何?
      “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移民搬迁完成后,河南省及时启动了移民后续帮扶工作。”12月10日,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国栋说,我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多项措施,推动移民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目前,移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2393元,是搬迁前4200元的近3倍,移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
      实施“强村富民”战略,千方百计增加移民收入。发展“一村一品”,引领移民发展。我省先后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28个移民安置县(市、区)、208个移民村“强村富民”发展规划,按照“一村一品”发展路径,推进移民村产业发展。
      开展“三化”帮扶,即“扶持资金项目化,项目资产集体化,集体收益全民化”,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南水北调移民村全部都有集体收入,个别移民村集体收入已超过200万元。部门联动,助力移民发展。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帮扶新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近年来,我省累计下达后期扶持结余资金和南水北调移民生产发展奖补资金8亿多元,加上政府产业基金、支农惠农资金、移民自筹资金及招商引资,总计投入生产发展资金约27亿元,助力移民生产发展。
      实施改革举措,助推移民村发展。省移民办与省金融办实施战略合作,鼓励、引导和促成一批移民企业挂牌上市,对移民村的优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目前,已有8家移民企业在“四板”成功挂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省移民办和相关部门联合出台政策,扶持移民村大力发展移民乡村旅游,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格局。目前,已批复19个村乡村旅游项目投资4640万元。积极探索推进“移民贷”,为解决移民担保难、贷款难、发展缺乏资金保障问题,打通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渠道,帮助移民群众发展致富。
      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杨营移民村,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村。“我们村的群众以前除了种地,就是外出打工、上山采药、河里捕鱼,人均收入只有4724元。”村党支部书记杨自军说。
      2011年搬迁到新村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移民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杨营村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先后引进了南阳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园,又吸引村民回乡创业,投资2.3亿元建设两条以生产高档不锈钢西式五金电器为主的生产线,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6266元,目前正在推进的项目落地后,集体收入还可以翻一番,村民的生活会更美好。
      2017年以来,我省提出“移民村振兴”战略,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以“美好移民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移民村振兴。今年上半年,我省出台了河南省美好移民村建设指导意见,在南水北调移民村选取16个建设示范村,下达扶持资金5000万元,全力推动南水北调移民增收致富,建设美好移民村,让移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