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将建75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 快来看看都在哪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就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工作作出了部署。
昨日,郑州市召开了2017年全市文物工作会议,宣传中央和省委领导对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传达全国、全省文物工作会议精神。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马懿,市委副书记、市长程志明对全市文物工作高度重视,近期,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马懿强调,文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是民族基因的载体,也是城市的文脉。郑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让更多的文物保护成果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培育文化灵魂,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
程志明指出,文物保护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把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指示批示认真贯彻落实好,依法履行保护责任,推动文物保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把“四大重点文化片区”和“生态保遗”工程,作为提升郑州城市品质,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形象展示窗口,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品牌。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郑州市强力推进生态保遗和重点文化片区建设,文物保护和宣传工作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是中国首届考古学大会成效显著。对于“十三五”突破之年的2017年,郑州市于3月9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围绕当前文物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硬性措施,可谓指导新时期文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目前,郑州已全面启动“生态保遗”系统工程,如何深入贯彻执行意见,以生态绿化方式让古遗址“活”起来?近日,记者专访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深入了解了郑州市在文物工作上是如何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郑州文物工作的重点。
四大历史文化片区绘就郑州文化地图
●商都历史文化片区
●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
●二砂文化片区
●二七文化片区
提出“硬举措”,强化责任
意见让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指路明灯”
记者了解到,意见共分为四部分,即重要意义、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涵盖20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其中,前两部分围绕加强文物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新时期文物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展开;重点任务部分主要围绕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提升文物管理水平等方面展开;保障措施部分主要围绕强化责任、经费保障、科技引领、人才支撑等方面展开。
任伟表示,一直以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利用、提升文物管理水平都是文物工作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期间,郑州被确立为国家文物局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先后编制完成郑州大遗址片区保护利用战略规划、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文物保护规划、“六线”控制规划中的“紫线”规划等多项文物保护专项规划,使文物保护与城市规划建设得到有效衔接。
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郑州市文物博物馆事业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指导下,以郑州大遗址片区战略规划为牵引,以“六大特色片区”建设为抓手,积极发挥文物资源传承文明、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着力打造郑州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成效明显,文物保护基础性工作不断强化。
任伟介绍,此次,在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方面,意见提出了“硬举措”: 一是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除了继续强调开展抢救性保护外,还要加强文物日常养护巡查和监测保护,重视岁修,减少大修。二是加强省市重点项目、港区建设和城区改造、新型城镇建设中的文物保护,既突出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也做好基本建设中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防止建设性破坏行为。三是在加强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实施方面,将文物保护规划相关内容纳入城乡规划,依法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四是积极优化文物保护政策环境,文物部门将借助信用评价平台,在行业准入、资质评定、评先创优等领域把好关口,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
在“强化责任”方面,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文物工作作为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根据《文物保护法》有关内容,意见还强调了严格责任追究,其中一大亮点就是新增建立文物保护责任终身追究制;建立文物安全约谈制度,对影响恶劣的案件发生地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这一条借鉴了环境保护等领域,适应发展新要求。”任伟说,意见强调加强文物行政机构规范化建设,优化职能配置,充实人员力量,切实提升依法履职和守土尽责的能力;与部门建立行政执法联动机制,适时开展联合检查和整治行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
遗址和绿地“牵手”
将古老而厚重的文化融入现代化城市生活
“意见在科学总结近年来文物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围绕当前文物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着眼破除影响文物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一些硬性措施,全篇贯穿坚持公益属性,可谓是指导新时期文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任伟表示,意见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而郑州市委、市政府在2017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2月3日),就已经组织召开了2017年生态建设动员大会,下发“生态保遗工程”专项实施方案,全面启动“生态保遗”系统工程。
据了解,按照“先易后难、以人为本、分级建设、辐射带动”4个标准,郑州市将在2017年至2020年之间,建设中心城区、比邻区和城郊接合部3个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文化带,规划建设遗址生态文化公园75处,完成生态绿化面积5万亩,投资总额95亿元,其中财政补贴22亿元。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任伟介绍说,“生态保遗”工程是在生态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目的是促进古遗址在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拓展文化休闲活动空间、辐射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是以国家文物保护基本方针为指引,以政府为主导,以遗址文化内涵展示为特色,通过连片建设“地上绿树葱茏,地下气象万千”的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促进土遗址文化内涵展示与休闲空间拓展、生态环境改善、城市文脉延续相结合,实现文物资源密集地区土遗址片区化、集群化、生态化保护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
“文物是无形文化遗产的有形载体,围绕文物保护进行的各项工作,必然也是实实在在的。”任伟说,大家在为郑州珍贵文物资源骄傲的同时也必须承认,这些文物资源大多年代久远、观赏性不强,且很多“隐身”于城市建成区乃至核心区,将古老而厚重的遗址与现代化城市生活相协调、融合的最佳方式,就是遗址公园、历史文化片区的建设。
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
今年首批启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项目17处
在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契机下,如何拓展利用,深度挖掘文物的价值,让文物彰显更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此,任伟表示,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拓展文物的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当前文物工作的重点内容。而此次出台的意见也对“拓展利用”提出了具体举措。
“要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扩大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适应当前形势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伟说,具体做法就是要着重在“五个加强、五个融合”上下功夫,即加强文物保护利用与“生态保遗”工程相融合、加强遗址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融合、加强博物馆体系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加强文博创意产业与文化旅游发展相融合、加强华夏文明传承与对外交流相融合。
任伟提出,拓展文物利用,并不是无原则地放任不管。“意见充分吸取以往文物利用中出现的不当、过当等问题的教训,强调要‘合理适度’利用,提出了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有利于文物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对文物利用做出程序、制度上的严格规定,坚决防止在利用过程中对文物造成破坏,进一步发挥文物的公益属性。总之,使文物保护利用与生态建设、文化旅游发展、民生改善更加协调融合,使文物保护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众所周知,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的重要节点和组成部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年来,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遗产周围的文化生态、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得到了大幅改善,凸显了文物保护的综合效益。
据了解,2017年首批启动遗址生态文化公园项目17处。包括汉霸二王城、苑陵故城、大河村遗址、陈家沟仰韶文化遗址、西连河遗址等,基本完成郑州全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具备条件的1.5万亩重要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建设。
郑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各类文物古迹800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4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5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8项;国有博物馆登记在册的藏品量达到11万件……在文化遗址上建起绿地公园,实现了生态与文化的有机结合,既延长了城市的生态之链,又增强了人与遗址的互动,让遗址重现于人们的生活中,改变“地下气象万千”不为人知的状态,进而增加城市的人文气息。可以预见,随着“生态保遗”工程深入实施,郑州的城市品位也将提升一个新境界。
更重要的是,把文化遗址置于公众视野下监督和保护,有利于构建起全员参与的文化遗址保护网络,有助于郑州的文物遗址保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传承华夏文脉,铸就城市之魂
四大历史文化片区绘就郑州文化地图
对郑州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郑州别称“商都”的由来、入列中国八大古都等文化足迹,都与3600年前的商王朝在此建都、生活有关,可以说,“商都”是郑州这座城市永远也无法抹去和忽视的文化标识、是郑州灿烂文化最有说服力的典型代表——“商都历史文化片区”的建设,由此萌芽、发酵。
记者了解到,商都历史文化区分为起步区、核心区和历史文化区3个层次。起步区2.53平方公里,划分为5个片区,先期启动商城遗址公园、郑州商都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同时,坚持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商城遗址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打造世界级大遗址保护典范,让郑州作为全国八大古都的底气底蕴充分彰显,让商都文脉代代相传。
在管城回族区热火朝天地开始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后,去年11月,郑州北花园的惠济区“将用3年到5年的时间打造一座古镇,围绕古镇开发建设,同时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郑州段完美结合——古荥大运河文化区将要呈现在省会市民面前”的消息紧跟其后,引起了市民的极大关注。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相思》中所说的汴水,指的就是流经郑州的通济渠,它的前身则是大名鼎鼎的“鸿沟”。
历史学家介绍,当时郑州既是运河的码头,又是陆路的驿站,号称全国八大雄州之一,“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公家运漕,私行商旅”,南北的物资贸易文化在此交流汇聚,驿站彻夜不关城门,商旅、信使往来不断,繁华景象令人神往——往日盛景已湮没在岁月中,只留下河道、古桥任人凭吊。
如果说商都历史文化片区、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诉说着郑州辉煌的过去,以二砂厂区改建为主的二砂文化片区,则绽放出郑州作为现代化活力都市的时代记忆。
据悉,二砂文化片区拟利用原二砂厂区近现代优秀建筑规划改建为文化创意园。规划改建后的创意园分为文创活动区、艺术休闲混合区、文创商务办公区、中央绿色大道、文创配套服务区等。
众所周知,纺织业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郑州,曾发挥出至关重要的经济推动作用;原国棉厂建筑群不仅是助力郑州经济腾飞的支柱,也是无数人青春的、父辈的记忆,更是郑州这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记忆。
与此对应的二七文化片区,则是“郑州”何以成为“郑州”独特佐证——在近代发展史上,二七铁路大罢工掀起了工人革命的红色热潮,激情燃烧的岁月,最终凝成高耸在中心市区二七广场上的二七纪念塔;紧邻其间、始于1905年建造的“德化街”,更是郑州百余年商业发展的缩影。将二七纪念塔、百年德化街等包含其中的二七文化片区建设,与商都历史文化片区遥相呼应,珠联璧合地诉说着“郑州”的前世今生。
生态保遗,连片建设
以生态绿化方式让古遗址“活”起来
“郑州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已是国内外专家的共识,而随着郑州文物资源核心价值的日益明确,与之相对应的郑州城市文化形象也应在文物部门的进一步梳理和挖掘、展示中日渐清晰。
从位于中心城区的商城历史文化区到郑州北部的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从凝聚“西郊记忆”的二砂文化片区到与郑州息息相关的二七文化片区,四大历史文化片区犹如青铜器上鼎立的四足,织出一张联系紧密、传承有序的文化地图。
“保护展示郑州的核心文化价值、塑造城市文化新形象,是我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伟表示,以打造郑州四大历史文化片区为依托和抓手,擦亮郑州的文化珍珠,用走心的设计、接地气的理念,串起绚丽多姿的郑州文化珍珠项链,使郑州的文化形象更有代表性、凝聚力。
四大历史文化区的建设,不仅是落实河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战略部署和郑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关于国际商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谋划的重要举措,更是古都郑州长气质、树形象,还古都居民应有历史尊严和文化自信的重大民生工程。
“作为生活在中心城区的居民、与国家重点文物朝夕相处的市民,却住着瓦房,生活设施不方便,令人心酸。”任伟坦言,不仅要让居民享受到现代都市的便捷生活,还要让他们享受到因厚重文化滋养而带来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乃至城市居民拥有的文化的自信和自觉。
“我们努力使城市建成区的古遗址保护与园林绿地、城市美化相结合,以实现文物保护成果促进人居环境绿化美化、市民活动空间拓展提升的作用。”
记者从《郑州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中了解到,大力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建设,是未来郑州文化发展的“主心骨”,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郑州文化的新形象,也必将对国内其他城市起到无声的带动和影响。
目前,文庙——城隍庙片区已初具规模,商都博物院考古研究院两院片区已启动建设,夕阳楼片区、书院街片区、宫殿区遗址公园起步区已具备实施条件。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郑州市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全面推进实施商都历史文化区、古荥大运河文化区、二砂文化创意园区、百年德化历史文化街区等四大文化片区建设,引领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为古都郑州树形象、长气质作出贡献。”任伟介绍,还要继续做好郑州大遗址片区传承创新,科学规范开展文物勘探、考古发掘工作;加强文物保护的管理研究以及文物遗产的开发利用,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为指导,统筹实施“生态保遗”,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建设相结合,加快创建国家级大遗址保护传承示范模式,促进遗产保护优化、生态环境提升、休闲空间拓展、城市形象凸显,统筹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生态郑州、美丽郑州建设大局。
记者在商城遗址公园、二七广场等地看到,整洁的栈道、优美的景观设计,给城市披上了美丽的外衣,还令生活在附近的居民身心愉悦,三五成群唱段豫剧、打拳练剑等健身娱乐活动不胜枚举。
“根据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专业院拿出的初步设计方案,运河郑州段将以古荥镇为‘龙头’,打造风情旅游小镇;以大运河遗址带为‘龙身’,以保护促发展,线性带动周边旅游开发,传承运河文化,打造成一座‘运河上的城市’,建设‘一河两岸六园八景十二遗珠’的现代风情旅游景区。”惠济区委宣传部工作人员的介绍令人倍感期待,也使这里的居民、“准爸爸”杨先生深感幸运:“孩子明年上半年就要出生了,听说北边将来会有一座‘水上新城’,不仅有绿化,还有景观运河、游园,我觉得孩子生活在这里很幸福!”郑报融媒记者 苏瑜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