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前三季度安阳产业集聚区发展形势简析

28.10.2015  12:10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下行压力较大、环保治理等不利局面影响,市委市政府采取一系列“稳增长、保态势”的措施,全市产业集聚区总体运行态势平稳。

一、规模以上工业逐月回升

前三季度,全市产业集聚区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23.1亿元,同比增长5.2%,较1-3月(-4.1%)、1-4月(-1.5%)、1-5月(3.9%)、1-6月(2.4%)、1-7月(2.9%)和1-8月(3.8%)分别提高9.3、6.7、1.3、2.8、2.3和1.4个百分点,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

分产业集聚区看,各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均衡。前三季度内黄、新东、安阳市、纺织、汤阴产业集聚区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2.5亿元、3.5亿元、86.1亿元、10.4亿元和227.9亿元,分别增长28.4%、18.5%、14%、13.3%和14.8%,增速较快;而占全市产业集聚区比重达60%的林州、安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较慢,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18.98亿元、155.68亿元,同比增长5.9%、-20.1%。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

前三季度,全市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4.9亿元,同比增长18.8%,较上半年的17.4%提高1.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3.9%,较去年同期提高了1.2个百分点。

1、分行业来看,工业投资是产业集聚区投资的主体,前三季度全市产业集聚区工业投资完成324.4亿元,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64.3%。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308.7亿元,房地产业投资45.7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34亿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33.6亿元,分别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61.1%、9%、6.7%、6.6%。

2、分产业集聚区来看,除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高新分区(增长3.1%)和文峰分区(下降16.5%)增速较低外,其余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增速最高的为纺织产业集聚区增长75.4%,其次是新东、安阳市、安阳县、内黄、汤阴和林州产业集聚区,分别增长55.4%、46.4%、32.7%、29.1%、21.6%和11.9%。从总量上看,林州市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高新分区总量较大,分别为164.95亿元和80.2亿元,完成投资较少的为纺织、文峰分区和新东产业集聚区,分别只有18.5亿元、15亿元和13.2亿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诸多困难。凤宝钢铁、林州重机、沙钢永兴等企业均为与钢铁、炼焦相关联企业。受经济下行、市场过剩的影响,全市相关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资金十分紧张,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生产经营。

2、主导产业不突出,集聚区效应不明显。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市多数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初步显现。但主导产业仍不突出,企业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配套、协调效应,全市多数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在40%左右,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影响了集聚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3、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全市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安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和林州市产业集聚区,其他集聚区则很少,甚至有些是空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使企业缺乏活力,影响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建议

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很大,钢铁、煤化工已经进入寒冬,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

1、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发展潜力。要紧盯长三角、珠三角,开展多元式招商,充分利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开展产业对接,力争招的来、留得住,增强全市发展潜力。

2、提高科技含量,提升集聚区产业层次。要按照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方案,积极引导涉及园区加强科技创新,利用好各项优惠政策,推进产品升级改造,提升科技含量。

3、围绕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各集聚区都已确定了主导产业,要围绕主导产业做文章,发挥已经成型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围绕主导产业,优化空间布局,整合产业链条,提高集聚集约水平,形成产业集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