玖泓文化打造聚天下之奇珍异宝 精品藏品赏识!天启通宝 大清银币

18.07.2019  18:50

玖泓文化打造聚天下之奇珍异宝 精品藏品赏识!

 

 

天启通宝 大清银币 编号:JHPMFW-00328

规格:重:37g 直径:4.8cm 重:26.6g 直径:3.9cm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最初以贝币作为交换单位)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晰,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

在古币收藏中,明清钱币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这其中明熹宗天启年间所铸天启背十一两大钱,因钱币美观大气且存世略丰,藏家可求,而为人所青睐,是近年来钱币市场中比较受欢迎的一个品种。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补铸完“泰昌通宝”之后开铸天启通宝。“天启通宝”初铸为小平钱,天启二年七月开铸当十大钱。               

天启钱钱重原定一钱三分,千钱重八斤八两,但后来由于官铸过于滥恶,小钱仅重七分,千钱仅重四斤八两,含铜量不足三成。天启小平钱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大类,背文比万历钱复杂,背铸有星月纹的种类多;背有文分记重,记事,记局、记地。背记事为“奉旨”二字,是当时宦官、大臣奉旨办事造钱的意思。“天启通宝”小平钱不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轮郭宽窄,钱文结构也有诸多不同,很复杂多变。“天启通宝”当十钱也分背无文和背有文两类,折二钱则大都背无文,存世也较少。这两种钱皆较少见。

中国古代钱币上所铸数字通常可分为记重与记值两种,如最为常见的秦半两、汉半两、汉五铢钱,这钱文中的“半两”“五铢”都是表示钱币的重量为半两或五铢,新莽时期出现如“大泉五十”“小泉直一”中的“五十”“直一”则不再是记重而是表示该钱币的面值了。

天启通宝是中国古钱币之一,唯一不同的是有两代,分别是元天启通宝和明天启通宝。此枚天启通宝背十一两是明喜宗时期所铸造,品相完好,包浆老道,字口清晰,铜色金黄,钱文更无需清理即露遒劲风貌,在同类数枚中亦是佼佼者,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众所皆知,古钱币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龙纹的古钱币的存世量更是稀少,上下数千年,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文化已经深入国人的生活中,从清朝时期的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我们就能窥探出龙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大清时期的大清钱币主要有大尾龙、曲须龙、反龙等多种版本,因为大清银币的存世量加上龙纹钱币,使得宣统三年大清银币的收藏价值逐年增长。我国古币种类绚丽,多姿多彩,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中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才智与才调,创造出自成体系、光辉耀眼、独具特色的东方钱币文明。清朝,承明制,仍称所铸铜钱为铜钱,顺治年间始定钱法。清廷和地方设局铸造铜钱,钱式在顺治末年以后固定正面汉字钱文,背面满文纪局。咸丰年间为筹措军饷,清廷改铸各式不足值的大钱,地方省局竞相仿铸,面值大小,轻重多不相同,制钱越于衰微,最后为机制币所逐渐取代。

为此,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颁布币制条例:首先,定银元为国币,并规定以“元”为单位,每枚银元重为七钱二分,成色为90%,含纯银量为六钱四分八厘。其次,积极改革银两制度,停止各省自由制造,将制币权统一收归中央政府。此大清银币宣统三年银币系清朝度支部天津造币总厂于宣统三年(1911年)铸造。银币正面中央珠圈内镌汉字“大清银币”,珠圈外上端镌满文“大清银币”,下端镌汉字“宣统三年”,左右两侧各镌一个对称的花饰。银币背面镌一个环状盘旋的曲须龙和大片云朵,内镌币值“壹圆”,下端镌币值壹圆的英文“ONE  DOLLAR”。

此币文字清秀俊美,大气磅礴,包浆自然,铸造精湛,铸模极深,内齿锋利,背面龙纹打造深峻清晰,正面五彩银光绚丽,龙图缎面光泽夺目,品相堪称完美,表面光滑、光泽度高,为清代中央铸币典范之作,稀有珍贵。文中藏品正为大清银币曲须龙,重:26.6g ,直径:3.9cm     。从大体上鉴赏,此银币大小合适,尺寸颇佳,品相完美,齿轮规整,包浆醇厚,锈色自然,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经济价值不菲。从细节看,该币正面珠圈内为汉文“大清银币”四字,珠圈外上下为满、汉文“宣统三年”字样,字体端庄工整,圆润饱满,笔画铿锵有力,十分俊美!左右两侧分列长枝菊花纹饰,一种花开灿烂,朝气蓬勃的景象跃然呈现。

 

 

范曾字 编号:JHZLFW-00960          规格:长:138cm 宽:35.4cm

范曾(1938.7.5-),字 十翼,别署抱冲斋主,江苏 南通人,中国当代 大儒、 思想家、 国学大师、书画 巨匠、 文学家、 诗人。现为 北京大学中国画法研究院院长、 讲席教授, 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南开大学、 南通大学惟一 终身教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文化特别顾问”,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是 当代中国集 诗书画、 文史哲、 儒释道于一身的文化大家,平生 著作等身,已出版一百六十余种 诗、 书画、 哲学之著述, 国家图书馆珍藏其中119种。

范曾提倡“回归 古典、回归 自然”,身体力行“以诗为 魂、以书为 骨”的 美学原则,对 中国画的发展厥功至钜,开创了“ 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先河。1984年, 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建立;1986年,捐建并主持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2008年, 南通大学范曾艺术馆揭牌;2011年,荣获 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有二十四字自评:痴于 绘画,能书;偶为 辞章,颇抒己怀;好读书史,略通 古今之变。

“以诗为魂,以书为骨”,这是范曾绘画的显著特色,是他几十年创作甘苦的体味与总结,也是他为中国画提出的箴言。范曾认为,举凡中国先哲深睿高华之感悟,史家博雅浩瀚之文思,诗家沉雄逸迈之篇章,皆为中国画源头活水。加之画家对宇宙人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以诗人之眼观物,以诗人之舌言事,胸次既博大而格调又清新,其所创制,自非一般。

 

 

民国二十三年双帆船钱币 编号:JHZLFW-00876        规格:重:26.6g 直径:3.93cm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发起和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在中国持续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为了让世人铭记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在民国时期,铸造发行了镌有孙中山先生头像各种版式的银币。正面为孙中山像,背面镌轮金光闪闪的太阳,中间为帆船在乘风破浪前进:1933年和1934年,民国政府铸造了正面镶孙中山像,背面镌-艘帆船乘风破浪前进,俗称“船洋”民国政府中央造币厂铸造了最后一批民国二十三年版正面镌孙中山像,背面镌帆船图案的壹圆银币。

据相关资料介绍,孙中山头像的双帆币,多由上海中央造币厂所制作完成。目前,这些双帆币的币值往往只有壹圆和中圆两种。当时,正值国民党政府在国内推行“法币”政策,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三大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白银全部收归国家所有,限期进行法币兑换,不允许民间流通银圆币种,故二十三年孙中山像银币,并未流通于市。而在币面的设计方面,双帆币是凝聚着千百名工艺技师的智慧源泉和美学独特视角,此枚银币品相极好,整体造型和谐,图案设计精美,再加上两帆的非常稀少,通过光线的对照及折射,仍渗透出该币银质斑驳苍古的“包浆”,是自然形成的“时间的轨迹”,且在市面上比较少见,因此引得万千藏家竞相收藏,足见其价值地位。

    直至1935年11月3日,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定货币政策时止。 民国二十一年,“船洋”银元有着一段戏剧性命运。“九一八”事变之前,国民党政府发行了民国二十一年银元,币面为孙中山头像,其背面刻有一艘双桅帆船,顶上有3只飞鸟和一轮初升的太阳,俗称“三鸟”,寓意“国运”、“一帆风顺”、“旭日东升”。不料刚发行,正逢“九一八”事变,当时有人把这个图案理解为日本国正要升起,三只鸟被说成是东北三省要飞掉。舆论因此哗然,纷纷指责国民党政府。国民党政府也感到“天上的飞鸟是外国人的徽记,凌驾于中国帆船之上”不妥,便下令收回这版银元,全部送回造币厂销熔,以制止谣言流传。民国二十一年版“船洋”总铸量为226万枚,实际流通量不足5万枚。 “船洋”除正式发行流通了3种以外,还有数种试铸币流传于世。

    近日,本司有幸征集到一枚民国二十三年孙小头双帆币,其重为26.6g,直径为3.93cm;银币正面中央镌孙中山侧面像,上环镌“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字样。银币背面镌双桅帆船在乘风破浪前进,左右分列“壹圆”币值。该银币成色佳,分量足,进入流通领域后很快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逐步取代了袁大头银元的流通地位。在币面的预设方面,双帆币是凝集着千百名工艺技师的智慧泉源和睦美满学独有特别视角,品相极好,群体造型配合得当,图案预设精致美好,再加上双帆的十分极少,在市面儿上比较少见,因为这个也索引万千藏家竞相收集保藏,足见其价值地位。

 

 

 

青花蟋蟀罐

编号:JHPMFW-00303 规格:口径:12.9cm 底径:11.5cm 高:9.9cm

蟋蟀的名字有很多,又叫促织、趋织蛰、北方人又叫它为“蛐蛐”。在我国养蟋蟀、斗蟋蟀的历史非常久远,《尔雅》中就有“蟋蟀生野中,好吟于土石砖瓦之下,斗则矜鸣。其生如织,故幽州谓之促织也”的记载。斗蟋蟀之风首先在宋代宫廷中兴起,宋人顾文荐《负曝杂录》中说:“斗蛩之戏始于天宝间”,那时长安富豪竞相以重金购买好斗之蛩。宫廷内养蟋蟀主要是为了斗耍嬉戏,上至帝王后妃、宫眷,下至宫女、太监,乃至宫内民役,无不以斗蟋蟀为雅兴,此风在明宣德时期达到鼎盛。

宣德皇帝的促织之趣。

明宣宗朱瞻基由于喜好斗蟋蟀,曾被后人冠以“蟋蟀皇帝”的绰号。在中国历史上历代帝王的闲情逸志各不相同,除琴、棋、书、画外,乐舞、百戏、狩猎。巡幸、蹴鞠、马球等等也无所不爱,甚至喜爱斗鸡、斗蟋蟀、饲禽养兽者也大有人在,许多帝王沉溺于此而不能自拔,成为千古绝话。

宣宗皇帝热衷于斗蟋蟀,简直到了着迷的程度,为了找到又大又好的蟋蟀,每年初秋季节,都派出宫中太监四处捕捉,同时命各地方官将当地最好的蟋蟀入贡宫中。宣德九年(1434年),宣宗为了蟋蟀事,竟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令闪昏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他所进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未后一运。自来时要一千个,敕到尔可用心协同他千办不要误了,故敕。”其迫切之情可以想见。不仅如此,宣宗还命盛产蟋蟀的苏杭一带百姓,按人丁每人交纳一头蟋蟀。杭州产的蟋蟀又叫杭虫,它的特点是长得非常好看,不仅寿命长,而且战斗力极强。宣宗好促织之戏,使江南一带百姓大受其苦。明人袁宏道在《畜促织》一书中描绘当地百姓捉促织的情形这样说:“健夫小儿,常群聚草间,侧耳往来,面貌兀兀,若有所失。”到了厕所中闻蟋蟀声则“踊身疾趋如馋猫”。°其间为进献促织家破人亡者也大有人在,明黄景眆《国史唯疑》一书中就记有:“苏人至有以蟋悉蟀陨其家三命者。”清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一书中,也有专写“促织”的章节,详细记述了宣德年间华阴县催征促织之事。
关于宣德皇帝好斗蟋蟀的故事虽然流传很多,但是仅见晚明人的笔记,明初文献很少记载,所以后世之人将信将疑。明人沈德符《敝帚斋余谈》一书中说:“宣德时最娴蟋蟀戏,因命造蟋蟀盆。今宣窑蟋蟀盆,状甚珍重,其价不减宋宣和。”1993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场遗址出土了大量宣德蟋蟀罐,终于使真相大白于天下特别是其中一件青花行龙纹蟋蟀罐,不仅说明当时宫中确有斗蟋蟀之好,而且宣德皇帝还曾有自己御用之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