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 高标准粮田成就高产“标杆”
编者按 高标准粮田是我省建设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的创新之举,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粮仓中的“粮仓”的有力抓手。去年11月,省政府选择浚县、滑县、长葛、西平、舞阳、原阳6个县(市)作为高标准粮田示范点进行提升建设,打造样板,示范带动整体高标准粮田建设工作。近期,示范点提升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
从今天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探访高标准粮田建设”,深入这6个在全省粮食生产中贡献大、分量重的示范县(市),展示示范点创建成就,总结创建经验,以期为其他地方高标准粮田建设提供借鉴。
浚县
规划建设高标准粮田74.23万亩,目前已建成45万亩,占规划面积的60.6%。其中12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提升点位于浚县西部,涉及小河镇、白寺乡和卫溪街道办事处,距离京广铁路约18公里。
5月5日,记者乘车穿行在浚县12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内,成方连片的小麦一望无际,微风过处,麦浪摇曳,谱写着丰收的序曲。
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技术服务共同发力,让浚县连续创下多项大面积单产纪录,成为闻名全国的高产“标杆”。2013年,浚县高标准粮田共增产1.28亿斤,占全省粮食增产总量的8.5%。
今年2月,在鹤壁市召开的全省高标准粮田建设暨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上,副省长王铁称赞浚县的高标准粮田建设规模大、标准高,有形象、有经验,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连续保持大面积单产纪录
“咱们站的地方,以前可是滞洪区,种地望天收。”在浚县12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观摩点,浚县农业局局长张志军不胜感慨:过去一下雨,卫河水就漫涨过来,老百姓“种一斗收半升”,根本没有种粮的积极性。
近年来,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强基增后劲”的要求,浚县大力建设高标准粮田。农田里,机井、地埋管道、沟渠、输电线路一应俱全,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
“今年小麦长势喜人,每亩估计能收1200多斤。”正在田间干活的浚县卫溪街道办事处傅庄村村民付太华说,旱能浇,涝能排,还有专家技术指导,收成一年比一年好。
近年来,浚县连续创下大面积单产全国纪录:
2011年,22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平均亩产571.1公斤。
2012年,22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小麦平均亩产581.4公斤,实现了整县建制小麦高产创建亩产的新突破。
2013年,12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33.7公斤、768公斤,继续保持全国同面积单产纪录。
“鹤壁为整县建制开展高产创建探索了一条新路子,对提高同类地区粮食产量,特别是推进河南粮食核心区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说。
高标准粮田提供高产“大平台”
“土地平整了,道路宽阔了,大型机械也更有用武之地了。风送车喷农药一下可以喷洒50米远,又匀又透,效果倍儿棒。”5月5日,正在为小麦喷洒防治赤霉病药物的浚县贵堂植保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贵堂说。
“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种粮食,就要伺候好土地。以前种地靠勤快,现在得按标准来。”傅庄村村民付新堂说,在高标准粮田内,县里推广统一技术培训、统一品种布局、统一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适时收获、统一秸秆还田的“六统一”管理模式,让粮食种植科学、方便、高效。
农机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浚县成熟的高产创建模式,在高标准粮田里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普通农田相比,高标准粮田全年亩增产粮食307.1公斤,亩增加效益412.5元。
“浚县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展迅速,成效明显,得益于建设过程中一盘棋考虑,统筹推进。”鹤壁市农业局局长金志广说。
“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笼头放水”,按照这个思路,浚县建立起农业部门统一规划、各部门分头实施的项目建设机制,防止“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集中力量打造成方连片的高标准粮田示范方。
从2010年到2013年,浚县共整合涉农项目资金6.4亿多元,建成高标准粮田45万亩。今年,浚县将再建设13.4万亩高标准粮田,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信息化让粮田增产“如虎添翼”
在清一色的麦田中,被栅栏围起的“九要素农田气象信息监视器”设备,正在实时监测大田空气、温度、风向和土壤的湿度等信息。
几公里外的浚县卫溪农业技术推广区域站里,站长李绍丽坐在电脑前,通过星陆双基遥感农田信息系统,就能实时接收到这些数据。
“系统观测范围在10厘米至1米,连叶面上的虫卵都可以看到。”李绍丽滚动鼠标滑轮,把高标准粮田里小麦的生长情况放大给记者看。监测员们通过手机、网络把监测到的农情、墒情传递到全县500多名农业技术员手中,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
星陆双基系统是浚县农业信息化推广的一个亮点。简单来说,就是天上一套系统,地上一套系统。天上的这套系统,就是卫星遥感;地上的这套系统,就是安装在农田中的各种传感器。两套系统互相补充,使卫星遥感数据和地面监测数据更加精确。目前,浚县在全县高标准粮田示范方已设置15个监控点,让高标准粮田“如虎添翼”。
“信息化是农业的短板,但也正因为如此,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空间非常大。”金志广说,这些“高大上”的新技术,肯定会成为未来促进粮田增产的主要力量。(记者 李晓玮 卢松 党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