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大河报》在我校合校15周年之际对校长刘炯天院士进行专访

10.07.2015  14:07
河南日报》2015年7月10日第1版、第9版
相关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5-07/10/content_1286260.htm?div=-1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5-07/10/content_1286281.htm?div=-1
                                                                                    “郑州大学”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提前批录取最高分高出重点线114分
        本报讯(记者王晖惠婷)7月9日是我省高招录取第一天,上午9点半,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收到一条学校招办工作人员发来的短信:“好消息!提前批今早投档,我校临床医学拟录取最高分643分,高出重点线114分;最低分603分,高出重点线74分。
        今年郑大招生工作可谓亮点频频:重点本科批次计划11170人,比去年增加1330人;本科二批计划2560人,比去年增加860人。值得注意的是,本科三批计划全部取消,这是继去年取消全部专科计划后的又一重大举措,预示着该校将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源质量,实现转型发展。
        合校15年来,学校抓住机遇,深度融合,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新增6个国家重点学科,为社会输送了50万名毕业生,“郑州大学”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刘炯天认为,大学好比一个工厂,他的最大梦想就是能在这里生产和磨炼出更多更好的“产品”——高素质的学生。③6

                                                                                        大学之综合  学科之特色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
本报记者  王晖  惠婷
        今年是郑州大学合校15周年。
        郑州大学由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入选高校,也是全国第一所实施省级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高校。
        合校15年来,郑州大学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办学规律,秉承特色发展道路,抓住机遇,深度融合,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推进综合改革,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在合校15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
        (一)融合发展      完成综合性大学布局
        刘炯天介绍,经过15年融合发展,郑州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46个院系、108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医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目前,10个学科门类分布在全校30个单位可培养博士研究生,所有学科门类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备高层次人才培养条件。
        新增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包括凝聚态物理、材料加工工程、中国古代史、有机化学、化学工艺、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形成了以院士为学科带头人的学科团队,建立了相应的国家级平台,在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全球前1%。自2009年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之后,2011年又有临床医学和工程类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12年又新增加了材料科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行列;2013年、2014年仍然保持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和材料科学4个学科(领域)排名在ESI全球前1%行列。
        形成了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全校108个本科专业中,93个专业与河南“三大国家战略”及18个优先发展产业密切相关。其中,对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有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18个专业。对应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有历史学、考古学等9个专业。
        形成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发展体系
        刘炯天介绍,合校15年来,郑州大学建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体系、创新服务体系、管理与文化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被教育部领导称为近年来全国融合最好、发展最快的大学之一,是全国省属高校的排头兵和省部共建高校的典范。
        人才培养体系日臻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基本完成,合校以来,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的突破并达到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9个增加到12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83个增加到26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由5个增加到23个。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由合校时的2.9万人增加到5.2万人,研究生由合校时的1200多人发展到1.5万人。承担着河南省1/2博士研究生、1/3硕士研究生和近1/5一本学生的培养任务,为社会输送了50万名毕业生,一大批郑大毕业生形成“郑大品牌”。学校从2008年开始率先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1篇,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提名奖3篇。
        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备。现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5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机构91个。近5年,郑州大学共获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包括水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专项)等项目68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7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7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自然科学奖1项,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1项。
        学科建设体系特色鲜明。学校形成以一流学科为高峰、优势学科为高地、基础与新兴学科为高原的三个层次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布局更加明晰。
        社会服务体系优势突出。学校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促发展,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独领风骚。郑州大学的9家附属医院中有7家是三级甲等医院,开放床位达2万余张,年门诊量1000多万人次,成为河南省医疗行业的“集团军”。技术与工程服务成效显著。产学研合作1000余项,一批成果在我省就地转化,离子束诱变育种、高铝矾土开发利用、模具及橡塑制品成型、石油发酵生产尼龙、抗病毒一类新药FNC等一批高新技术成功转化,先后与200余家知名企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校企、校市合作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特色突出。在政府决策咨询、公民教育、中原文化研究、考古发掘、旅游规划等方面成绩显著。
        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刘炯天说,郑大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质。该校的医学起步于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医学体系,开创了中原医学高等教育的先河;文理学科成就于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是河南少有的部属高校,为我国化工产业发展与河南的工业化做出了特别的贡献。郑大的文化有四个方面的基因融合与博大精深:一是植根中原,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二是大学的开放,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多元文化交融,为学校的开放发展创造了极为难得的条件。郑州大学拥有五大国际教育平台,现有外国留学生1600多人,与170余所国(境)外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其中世界100强名校13所。与澳大利亚、波兰、日本开展本科层次合作办学,在校生8100多人。三是文、理、工、医等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知识的交汇与碰撞带给每个人的是不同的感受与收获。四是3个校区长期形成与积淀的校园特色文化。这些构成了郑州大学文化的唯一性。
        合校15年来,经过不断凝练提升,郑州大学形成了“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与服务文化,也塑造了郑大人独一无二的精神品格。
        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明显
        刘炯天介绍,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党委组织部被授予全国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先进集体。2014年获教育部第七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1项,成为河南省惟一获此殊荣的高校。“郑大思政”微信平台成为全国第一个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高校认证微信公众平台。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前不久,校党委书记郑永扣为全校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做担当高水平大学建设重任的好干部。
        (二)凝聚共识    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
        学科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单元,有什么样的学科水平,就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力,也就有多大的社会服务能力。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
        河南有需求  郑大有呼应
        刘炯天介绍,学科建设必须立足社会需求,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三大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和美丽河南”战略构想,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学科建设要遵循科学规范的建设路径。要通过加强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把学科做强做大,提升学科水平和实力,以学科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服务行业企业创新驱动发展。
        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群以“学科力”提升服务力
        刘炯天告诉记者,郑州大学集中多学科综合优势,面向区域社会经济需求,通过凝炼整合,建设资源材料、肿瘤防治、中原历史文化、工程安全与防灾四个优势特色学科,通过优势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创新与服务能力。
        资源材料学科围绕四个学术方向开展“资源化、材料化、产品化、绿色化”创新技术协同研究,形成资源材料知识体系;7名院士、2名“千人计划”专家领衔学术团队,多个国家级平台作为支撑,努力建成国家一流学科,为河南优势资源材料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肿瘤防治学科建立肿瘤防治完整的“学科技术链”,围绕肿瘤预防、分子机制研究、分子靶标发现到药物与临床应用等方面构建知识体系。组建医学科学院,由中科院院士1人、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3人领军学术团队,打造肿瘤防治优势特色学科创新平台。
        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和文明河南建设的迫切需求,在“中原考古与早期中国”、“中原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全球化视阈下的中原文明”等方向构建中原历史文化知识体系,形成中原历史文化研究和人才培养中心,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支撑。
        工程安全与防灾学科围绕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问题,开展结构灾变机理和安全防护理论、技术、材料及装备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两名“中原学者”担任学术带头人,取得多个国家级科技奖项,为河南及中原地区水利、建筑、交通与市政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和综合服务。
        扎实推进学科平台建设
        刘炯天说,推进学科平台建设,一是构建学科创新平台,推进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学科平台建设模式,建设“资源与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直属研究机构。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依托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民教育研究中心)、中原文化资源与发展研究中心等9个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搭建科研平台,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是构建国家、省和学校三级协同创新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在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面,继续做好河南资源与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推进国家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做好“郑州大学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方面,认真做好6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包括河南资源与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癌症化学预防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社会管理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型城镇建筑技术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三)综合改革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
        作为河南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单位,郑州大学率先开展了综合改革,实施“4231”计划,制定了40条具体改革措施,学校建设和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以改革实现新跨越
        刘炯天说,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学校发展还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各项改革,最大限度地挖掘办学潜力、释放办学活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发展。改革主要抓好两点:第一是关于“”的,包括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激发办学活力,提升内生动力;第二是关于内部治理架构的,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治理能力,努力实现内部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刘炯天告诉记者,郑州大学现有教职工6000人,其中专任教师3400人,专职院士6人,长期在校工作的院士18人,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国家“千人计划”和河南省“百人计划”人选10人,教授72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00人。形成了以院士和学术大师为引领,“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人选等为学术带头人,青年博士为骨干的人才队伍。
        郑州大学正在实施“528”千人计划。到2020年,引进和培养50名以两院院士、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长江学者、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为主体的学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200名在学科领域内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学科方向带头人;引进和培养800名左右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骨干。
        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治理体系
        刘炯天介绍,郑大不断完善以学术为主的内部治理体系,出台了《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了校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是学校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的核心,确保学术事务以学术人员为主来参与决策。出台了《郑州大学院(系)教授委员会章程》,形成了校学术委员会和院系教授委员会的两级学术架构,实现了对全校学术事务的全方位管理。与此同时,郑州大学建立以章程为基础的制度体系。制定《郑州大学章程》,实施《郑州大学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若干意见》,把学校内部管理纳入依章程自主管理的法治轨道。
        刘炯天说,通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计划到2020年,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确立,学校治理体系进一步优化、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在学科建设、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推进教育、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办学质量、综合实力、支撑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中部地区的人才高地、科研基地和交流合作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
 
大河报》2015年7月10日第A01版、第A08版、第A09版
相关链接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5-07/10/content_1286349.htm?div=-1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5-07/10/content_1286352.htm?div=-1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5-07/10/content_1286357.htm?div=-1
                                                                                    郑大校长刘炯天眼中的“大学之大
□记者王灿  张渝
        核心提示|中原大地,7月。
        刚刚过去的毕业季,郑州大学4个校区的19000名毕业生,挥别母校,飞身投入新的人生平台。郑大体育馆流水作业般的毕业典礼和拨穗仪式,整整持续了一个星期。一位毕业生给母校写下深情的临别赠言:我们,来不及参与你辉煌的昨天,但求精彩你的每一个今天!
        7月过后,大批有志青年,又将从全国各地快速拥来。
        同样是火热的夏季,15年前的7月10日,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组成了新的郑州大学。岁华如许,浩歌千里,扶乔木,点红英,如今的郑州大学,早已今非昔比。
        2013年6月9日,刚刚履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也曾接受过大河报的专访。他当时说:郑州大学,已经站在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这个新的发展历史节点上,郑大的发展已经列入了国家战略和布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术本位、特色办学、开放式办学需要从观念、制度建设上去改革和创新,为此我们要坚持不懈,付出更多的努力。
        ——今天,正逢新郑大15周岁生日,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院士再次向本报记者诠释了他眼中的“大学之大”。
        三校合一|1+1+1=1,1+1+1>3
        三校合一|1+1+1=1,1+1+1>3
        合校15年的纪念日越来越近,不做大型庆典,没有大张旗鼓的活动,郑州大学满园沉静,教学、科研、考试、评估……一切都如往日般照常进行。
        15年相融共济、5000多个日子里的和合发展,郑州大学融合与升级的过程,成为中原乃至全国高教界的“传说”与“模板”。
        刘炯天说,15年前,由于历史原因,占全国人口近10%的河南高等教育基础十分薄弱,到2000年,普通本科院校数、在校生人数都仅占全国的3%左右。更令近亿河南人一直心痛的是,全国近100所重点大学,河南竟没有一所。由此导致每年大批一流的学生被录取到外省市,毕业后能返回河南参加工作的仅占1/4左右。河南“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实施面临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瓶颈制约。通过合并组建一所新的综合性大学,实现河南省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是中原之需,民心所向。
        成立于1956年,以文理科为主,1996年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的原郑州大学,以工科为主、隶属于原化学工业部的重点院校郑州工业大学,成立于1928年、以医科为主、作为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河南医科大学,顺应河南百姓期盼,合而为一,于2000年7月10日合并组建而成如今的郑州大学。
        1+1+1=1、1+1+1>3,15年凝聚合力,郑州大学的“成绩单”上写了这些——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入选高校、全国第一所实施省级政府与教育部共建的省属高校。
        刘炯天感叹:合校使郑州大学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家宏观层面来看,地处中原地区的河南省终于有一所符合国家战略需求,满足河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完成了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河南省综合性大学的布局。
        学科之特色|迈入“国家队”,抓住“一省一校”机遇
        合校之初,新郑大的这块地属于国家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的石佛镇、沟赵乡,有四个自然村,当时还是一大片荒草地。
        经过15年融合发展,这座荒草地上建起的学校已成为一所拥有46个院系、108个本科专业,在校生6万余人的大学城。
        合校之后,郑大建成了一批优势和特色学科,完成了综合性大学的布局。除了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还实现了零的突破,新增以院士为“领头人”的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这样的重点学科,在我省仅有8个。
        而在2012年底公布的“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入选名单中,郑州大学这个熟悉的名字更是格外醒目。
        作为我省唯一入选者,此次郑大与全国14所高校并肩出现,是我省高校继“211工程”、“省部共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后,迈入“国家队”建设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该工程被一些省属高校形象地称为“小985”,也被称为“一省一校”工程。
        在刘炯天看来,学校应该抓住“一省一校”工程为郑大提供的良好机遇,围绕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加快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办学质量。
        郑大之担当  |河南有需求,郑大有呼应
        合并之时,郑州大学承载着河南人民的期望,15年来,合而为一的郑州大学如何实现它的“大校担当”?扛起它肩负的责任?
        刘炯天说,郑州大学作为省属高校,从根本上就是要为河南服务。学校充分发挥综合大学优势,围绕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三大国家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和美丽河南”战略构想,积极融入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坚持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促发展,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
        “郑州大学形成了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体系。”刘炯天指出,在全校108个本科专业中,93个专业与河南“三大国家战略”及18个优先发展产业密切相关。其中,对应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就有18个专业。
        围绕国家目标导向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郑州大学重点规划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共享平台、生物医药研究及安全评价、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区等4大组团和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心、大数据中心、工程中心等7大功能平台。
        服务百姓的宗旨,体现在郑州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中。例如,郑州大学的9家附属医院中的疾病诊疗与医学科学研究居于河南省最高水平,开放床位数达到2万余张,年门诊量1000余万人次,成为河南省医疗行业的“集团军”。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5个学科入围“中国最佳临床学科排行榜”,总数位列全国第三。
        而技术与工程服务成效更为显著。刘炯天介绍: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年产值达到2.4亿,成为河南民用建筑设计行业的领先企业,形成郑大服务品牌,设计了郑东高铁广场绿地之窗、郑东新区中华大厦、河南出版大厦、郑州丹尼斯商业广场,河南师范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高校新校区等经典项目。
        改革之深入|创新驱动让大学改变
        和合发展不是一成不变,一所好的大学必须不断改变自己、完善升级。
        “郑州大学作为河南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率先开展了综合改革。”刘炯天告诉记者,郑州大学发展到今天,与国内一流大学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发展还面临诸多结构性矛盾。要解决好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各项改革,最大限度地挖掘办学潜力、释放办学活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如此庞大的学校体系,改革的刀刃从哪儿深入?经过充分思考与调研之后,刘炯天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
        成立6个校级科研平台,出台《郑州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明确校学术委员会为学校最高学术机构,是学校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的核心,明确规定学术委员会中“担任学校及职能部门党政领导职务的委员不超过委员总人数的1/4;不担任党政领导职务及院系主要负责人的专任委员,不少于委员总人数的1/2”,确保学术事务以学术人员为主来参与决策。
        实施高端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对入选两院院士和国家社会科学领域领军人才层次培养对象,以及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层次培养对象、入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主持人层次培养对象,提供高达数百万甚至千万的科研经费。
        “大师”之引领|创全国一流大学“提速
        “大学之大,乃大师之大”,没有什么比人才汇聚的力量更能影响一所大学的发展。
        早在2003年初,郑大就启动实施了人才强校工程,每年拿出1300多万元,引进优秀博士。之后,又启动实施了特聘教授岗位设置计划,优秀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和创新团队培育计划。
        在刘炯天看来,郑州大学要贯彻未来“以一省一校为主线,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加快转型发展与内涵建设步伐,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总体发展思路,主要就是抓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关于“”的问题。
        近年来,校长刘炯天更是为这个“大家庭”的发展不断从世界各地揽才。
        2014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讲座教授评选结果公布。韩一帆教授获准受聘郑州大学工业催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实现了该校“长江学者”申报零的突破。
        今年4月3日,世界著名的分子肿瘤学、基因治疗和医学转化研究专家——英国医学科学院尼克·莱蒙院士戴上郑州大学校徽,成为该校医学科学院院长,成为我省高校首位“洋院士”掌门人。
        除了韩一帆教授和“洋掌门”尼克·莱蒙院士,随着郑州大学的快速发展,还有不少业界泰斗级人物加盟郑大,担任院长一职,为郑州大学高水平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和动力。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福俤,任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百人计划”安秀丽,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张建营,任河南省医药科学院院长、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单崇新,任物理工程学院副院长等。
        有事业的承载,有人才的集聚,每一位郑大人,都勇于立心,立言,立德,立功。未来的郑州大学,必是辈出风流人物,引世界轮转,创独立精神,担当中原脊梁。

                                                                                                          你好,新郑大
        □记者王灿  张渝文  李康摄影
        核心提示|郑大有多大?
        15年间,郑州大学成为全国招生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承担着河南省1/2博士研究生、1/3硕士研究生和近1/5一本学生的培养任务。
        15年间,一系列瞬间经过接二连三的物理化学反应,定格成你眼前的这个新郑大。
        15年的光阴,郑州大学正在成长,与其一起度过的,是许多学子生命里最浓墨重彩的4年。
        又是一年毕业季,更有一届新生即将迈入这个门槛。他们,就是校长刘炯天口中的郑大学生:未来的学生、现在的学生、杰出的校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青春烙印——“郑州大学”。
        数读郑大|河南培养的每两个博士生中就有一个出自这里
        数据是最直观的语言,撷取2000年到2015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可以勾勒出郑大15年的轮廓。
        1%:自2009年郑州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之后,2011年郑州大学又有临床医学和工程类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2012年又新增加了材料科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2013、2014年仍然保持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和材料科学4个学科(领域)ESI排名在全球前1%。占全省高校的3/4,确立河南省高校优势学科的龙头地位。
        1/2:承担着河南省1/2博士研究生、1/3硕士研究生和近1/5一本学生的培养任务。
        6:合校以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实现“”的突破达到6个(河南共有8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由5个增加到10个,省级重点学科由29个增加到140个,37个专科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占河南省的90%。
        6:专职院士6人(全省高校共有7位),长期在校工作的院士18人。其中,吴养洁教授200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实现河南本土培养院士“”的突破;2009年,申长雨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马蒂教授2011年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实现河南外籍院士“”的突破。
        12:所有12个学科门类皆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具备高层次人才培养条件。10个学科门类可培养博士研究生。
        21:合校以来,一级学科博士点实现“”的突破并达到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由9个增加到128个。
        55: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5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由83个增加到261个。
        52000:在校全日制普通本科生由合校时的2.9万人增加到5.2万人,研究生由合校时的1200余人发展到1.5万人,成为全国招生规模最大的高校之一。
        校长谈特质|四个基因塑造郑大文化的唯一性
        “郑大有着深厚的办学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质。”刘炯天告诉大河报记者,郑大的文化有四个方面的基因融合与博大精深:一是植根中原,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沉稳厚重;二是大学的开放,来自全国30个省市区、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多元文化交融,为学校的开放发展创造了极为难得的条件;三是文、理、工、医等12个学科门类均衡发展的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知识的交汇与碰撞带给每个人的是不同的感受与收获;四是3个校区长期形成与积淀的校园特色文化。
        “这些构成了郑州大学文化的唯一性。”刘炯天说,合校15年来,经过不断凝练提升,郑州大学形成了“笃信仁厚、慎思勤勉”的校风,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管理与服务文化,也塑造了郑大人独一无二的精神品格。
        未来的学生    充满期待和信心
        7月9日,当登封录取现场提前批投档开始后,郑州大学招生办主任戴国立第一时间将喜讯传回:
        “2015年,河南省美术类统考状元再次花落郑大,书法类统考三甲中的两位也都荣归我校。‘5+3’培养模式的临床医学专业最高录取分数643分,高出省重点线114分,最低录取分数为603分,高出省重点线74分,双双刷新纪录。”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兴奋,这也预示着郑大的新起点、新方向。对未来的学生,我充满期待、信心,一如我对郑大。”校长刘炯天特别通过大河报寄语考生,表达了祝福和期许。
        在校学生    青春“”好
        有的学生,毕业了还没找到工作;有的学生,没毕业就当了“老板”。
        郑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有两位大三学生在家乡经营家庭农场,发展苗木经济,创业一年多,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这两位创业的大学生,是睡在上下铺的好兄弟,一位名叫王硕,另一位名叫聂威振。
        如今,王硕和聂威振已是学院的名人。他们经营的家庭农场位于周口太康县,主要种植楸树、紫叶李、嫁接金叶榆等苗木品种。
        “在郑大求学的经历改变了我的一生。”王硕说,郑大校园中度过的青葱岁月,是他最美丽的回忆,教会他考虑事情应该阳光、向上,让他成为了一个自信的人,而且郑大的老师、同学,都是宝贵的人脉与财富,他们不断地在创业过程中给予真诚帮助,“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
        像王硕、聂威振这样的学生在郑大绝非凤毛麟角。
        法学院的周俊南等9位同学,在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中勇夺冠军,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陈南同学首获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学生特等奖,机械工程学院侯九霄等同学组成的创新团队,凭借“能爬楼梯的智能轮椅”在2012年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摘得比赛的最高奖:一等奖……
        杰出校友    母校变得越来越不敢认了
        在校的学生一直忙碌,毕业了的校友也对郑大念念不忘。
        近日,上海、北京、广东郑大校友会相继成立,刘炯天专程送上了赋有更多文化内涵、意味着三校合并的“三足鼎立”。
        对于在美国生活的郑州大学北美校友会亚特兰大分会原会长唐学新来说,回母校看看是他每次回国不能落下的一站。
        他是1977年考入河南医学院的,2000年,听说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郑州大学,他也为母校的发展感到高兴。
        2007年,当他回到母校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地方特别大,也很气派。”他想不到,当年几栋楼,居然变成了一个“大学城”,“母校变得越来越不敢认了”。
        从郊区荒地到“世外桃源”的惊变也让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刘佳感触颇深:“刚入学,教学区还在建设,到处堆着鹅卵石、砖沙等建筑用材,一下雨就到处泥泞。设施也不齐全,办事买东西都特别不方便。而如今的校园每到春天,牡丹盛开,湖水清澈荡漾,鱼儿嬉戏,垂柳依依,犹如世外桃源。
        校长说未来|希望每一个你,都能成为“郑大品牌”之一
        采访中,大河报记者问郑大校长刘炯天,跨入郑大校门之后,这座学校将给学生们怎样的未来?
        刘炯天想了想,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在2013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我送给学生们的话是“自信面向未来”,希望学生们带上郑大人的自信,迎接新的挑战、追求新的生活、创造新的辉煌。在2014届学生毕业典礼上,我曾希望学生们更加开放。开放,就是要有开放的心胸和宽阔的眼界;就是要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就是要做事大气、做人大度;就是要敢于担当,追求卓越。
        今年的毕业典礼上,他对学生们说的是:把尊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刘炯天致辞学生们:“你们用尊重,收获了知识与真理,也换来了独立行走于人世间的资本。你们用尊重,收获了成长与成熟,也换来了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勇气。你们用尊重,换来了责任与担当,也换来了支撑你们挺直一生的脊梁。你们用尊重,换来了关爱与奉献,也换来了让这个社会持续温暖下去的动力。
        吉炳轩、陈全国、南振中、宋照肃、丁奎岭、聂建国都是从郑大的校门走向更大的世界,刘炯天列举着,他说:郑州大学为社会输送了50余万名毕业生,在国家特别是我省党政机关及电力、医疗、水利、机械、教育、科研等领域或行业,一大批郑大毕业生成为业务骨干或领导,已经形成了“郑大品牌”。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15-07-10 13: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