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
05.01.2015 13:17
本文来源: 社会科学院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4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
2 战略方针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科学思想方法
3 战略布局
○打造富强河南○打造文明河南○打造平安河南○打造美丽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进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
4 战略重点
(一)完善提升科学发展载体,支撑带动四化同步发展(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构建现代城乡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四)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五)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5 战略举措
(一)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二)全面深化改革(三)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五)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 战略保证
(一)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
(二)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
(三)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四)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
(五)坚定不移反对腐败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我省成功实践,完善提升发展战略,引领和鼓舞全省上下沿着正确方向奋力拼搏、乘势前进,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制定本战略纲要。
一、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我省调研指导工作,充分肯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是河南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接力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形势,全省上下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奋力把现代化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综合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3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一批打基础、增优势的重大项目建成投用,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发展后劲蓄积壮大,对外开放进入历史上最好时期;转型发展迈上一个大台阶,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技术进步的机遇、产业组织方式变革的机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区成为我省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招商引资的主平台、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改革创新的示范区、经济新的增长极;人民生活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河南形象明显改善,干部群众精神状态昂扬向上,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显著好转,发展正能量不断汇聚,软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尤为重要的是,注重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大事要事,围绕走好两不牺牲、四化同步的科学发展路子,遵循规律、改革创新、破解难题,成功推动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加快构建“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坚持以开放改革“一举求多效”、以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以优化环境“一优带百通”,用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群、用城市群带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初步形成了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基本思路。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现出光明前景,从未像现在这样接近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目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特点。我省发展面临许多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机遇与挑战交织并存,现代化建设外部环境总体向好、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按照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产业分工布局方兴未艾,国内外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仍会持续一段时期,我省生产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源优势依然存在,市场优势、交通物流优势、产业集群优势日渐凸显,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未来一个时期,我省仍具备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比较优势,可以通过扩大开放合作、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幅员广大,区域发展具有多层次性,国内市场和开发空间广阔、潜力巨大,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阶段,仍可以继续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在拓展内需中促进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业态新模式和现代交通方式发展迅猛,我省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在创新驱动中促进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有利于我省破除自身难以克服的瓶颈和障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激发活力、优化环境中促进发展。我省已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还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完全破解,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需要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需要更多依靠新业态新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些隐性风险正在显露,需要更多依靠建立健全机制标本兼治、防范化解;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仍不健全完善,需要深化改革攻坚消除障碍、激发活力。
总体看,我省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变化,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关键阶段。要准确把握我省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认识新常态、把握大势,适应新常态、顺势而为,引领新常态、主动作为,以现代化的思维和方式谋划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
根据党的十八大确立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中原更加出彩的要求,我省的战略目标是: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力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人均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基本实现,城镇化率接近60%、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全国领先;创新驱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区域竞争力明显增强;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省水平全面提升;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进入人力资源强省行列,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开发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出重大步伐。
部分领域和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形成“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实现快速铁路通达全部省辖市,建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信息基础设施达到国内一流、与世界同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基本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成为“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和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建成一批物质装备条件、科学技术应用、生产经营形式达到现代化水平的高标准粮田,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到2040年左右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新河南,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二、战略方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牢牢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基本坐标。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方向,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必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兴省根本,不能有丝毫动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全面从严治党。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定力,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各项具体制度,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快现代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群众,也必然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重视促进人的现代化,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
建设的伟大实践;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切实改善民生,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群众成为改革发展的受益者。
——必须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握科学思想方法。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是党带领人民推动各项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不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就不会有正确的战略和政策策略,就难免走弯路走错路,甚至走邪路,导致事倍功半甚至人为灾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动党员干部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转变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升促进现代化建设的能力;自觉把握和遵循规律,把干事创业热情与求真务实精神结合起来,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不走错路,少走弯路,力避邪路,走出一条符合我省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
三、战略布局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河南具体化,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四个河南”,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两项建设”。
打造富强河南。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构建与现代化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创新体系、市场体系,成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人民生活富足的经济强省。
打造文明河南。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做文明人、办文明事,突出抓好道德建设、法治建设、诚信建设、服务型机关建设,提升中原文化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成为文化软实力强、文明素质高的文化强省。
打造平安河南。以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为基本目标,以法治和德治为基本途径,以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制度建设为基本保障,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充分保障、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打造美丽河南。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推进加强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抓好思想政治建设,探索党建工作运行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战略布局,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其他方面建设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加快发展经济,同步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全面从严治党;要正确处理富民与强省的关系,坚持富民优先、强省为要,实现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要正确处理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既着眼于破解当前突出难题,又着眼于为长远发展夯实基础;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四、战略重点
更好更快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仍是我省突出的历史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化同步科学发展,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作为最突出的任务,以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推动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最大限度释放信息化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巨大能量,以信息化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生产力发展是决定因素。实现我省战略目标,必须立足省情,聚焦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规划,着力推动“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夯实强大物质技术基础。把三大战略规划实施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密切结合起来,“东联西进、贯通全球、构建枢纽”,通过建设无水港,发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推动陆海相通,实现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链接;通过提升郑欧班列运营水平,形成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强化郑州航空港国际物流中心作用,以航空网络贯通全球,培育壮大中原城市群,建设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运输通道和中心枢纽,构建“一带一路”战略支撑点。
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通过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改善条件、创新机制、完善政策,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实现内涵式增长,建立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把河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解决自身的吃饭和发展基础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科学发展路子,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加速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建设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建设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增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打造“一带一路”战略核心腹地,在支撑中部崛起、服务全国大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探索以航空经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新模式,构建航空、铁路、公路三网联合、多式联运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促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物流、投资、贸易、监管便利化,建设陆空高效衔接的国际物流中心、引领带动全省转型升级的现代产业基地、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和全省体制机制创新示范区,打造战略突破口和核心增长极。
(一)完善提升科学发展载体,支撑带动四化同步发展
产业集聚区(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街)等科学发展载体,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结构、转换动力结构的基础性工程。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载体作为全面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有效抓手,持续完善提升,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发展,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上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转型创新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区域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划“五规合一”。深入推进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有序转移“四集一转”,推动产业集聚区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提高吸引力、竞争力、带动力。推行专业化、产业链、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解决产业配套、金融支持、土地保障、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提升转移企业生存竞争能力。坚持推进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依城促产,实现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对接、互促互进。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形成区域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合理规划布局专业园区,培育产业集聚区后续力量。
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街)建设。“两区”是带动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主要载体。坚持集聚、特色、融合,以商务楼宇、特色商业街、综合商业设施和现代专业市场建设为重点,培育壮大服务业集群。突出商务中心区生产性服务功能,注重企业总部集中布局,引导商务服务业集聚发展,形成区域综合商务服务平台。突出特色商业区(街)生活性服务功能,注重差异化、集群化发展,促进商业、旅游、文化及休闲功能融合,打造城市现代商业新名片。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布局发展服务业特色园区。
(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是考虑一切发展问题的起点和基点。坚定不移走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按照竞争力最强、成长性最好、关联度最高的原则,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形成合理规模的产业集群,加快价值链升级、要素禀赋升级、载体升级、服务功能升级,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创新驱动主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和支柱,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对我省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作用。坚持承接产业转移和瞄准新业态新趋势“两手抓”,优先发展市场空间大、增长速度快、转移趋势明显的高成长性制造业,打造“百千万”亿级产业集群,带动先进制造业大省建设。抓住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机遇,争取在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盯紧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新趋势,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推动生产型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完善制造企业供应链和销售网。通过承接转移、优势产业嫁接等多种方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顺应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趋势,优化发展环境,重视龙头企业培育引进,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更好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中小微企业在技术、产品创新方面的作用。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开放合作和技术升级,最大程度推动省内各种生物资源、化石资源向终端产品延伸,终端消费产品向资源加工方向对接,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服务业是现代化的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条件。坚持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把服务业打造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推动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快发展科技研发、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商务服务、服务外包、健康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产业,带动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建设。创新业态模式,推动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激发商贸流通、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活力。推动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稳定住房消费,发挥好对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抢抓机遇,促进服务业向我省转移。
建设现代农业大省。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严守耕地面积和质量,增强抗灾能力,强化科技支撑,推进规模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更好发挥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科学布局特色种植业基地和现代畜牧业基地,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以“菜篮子”为主,突出产业功能,兼具观光和生态功能,在中心城市周边规划布局一批都市生态农业园区。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加大其他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脱贫致富问题。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推动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三)构建现代城乡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水平低、质量不高仍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症结。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牵一发动全身”、关乎全局的战略性任务。要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城乡统筹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构建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协调发展的现代城乡体系。
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要遵循规律,稳妥推进,走科学发展之路,坚持以人为本,把农民市民化作为核心目标,使城镇居民公平参与发展、公平分享城镇公共服务和文明成果;坚持循环节约、紧凑集约、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式,实现高效城镇化;坚持把城市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坚持保持和创新城镇文化特色。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是城镇化的基础,要以城镇集聚产业的规模和提供的就业岗位决定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和城镇化进程。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就学牵动,完善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推动具备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常住人口居住条件,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未落户的农民工提供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节约型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人文城市。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应用数字化,推进法治化,加快建筑产业现代化。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构建以快速铁路为支撑的“半小时”和“1小时”交通圈,打造“米”字形发展轴带,聚焦发展提升省域中心城市、市域中心城市、县域中心城市、乡镇区域中心小城市(中心镇)四级节点,推动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放射状、“葫芦串”、集群型、网络化的城镇空间格局。巩固提升郑州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推动与毗邻城市形成组合型大都市地区,深入推进郑汴一体化。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支持省际交界地区中心城市做大做强,提升对区域合作发展的核心带动力、辐射力。把县城作为吸纳农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推动省直管县(市)和纳入中心城市组团的县(市)城区发展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中等城市,县城发展为3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推动省直管县(市)建成地区副中心城市,打造全省区域经济新的战略支点。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的镇,培育形成10万人口以上的小城市。按照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原则,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增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具有亲和力的居住社区。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探索规律、总结经验、示范引导。
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解决农村问题,目标是逐步缩小城乡差距,突出任务是促进劳动力转移和人口集中,关键是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要顺应城乡关系、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把握农村发展和农民分工分业趋势,因地因时因势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要求,以产业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性质决定新村的位置、规模和形态,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城中村、城郊村、产业集聚区内的村庄,要有步骤推动村民转市民;对深山区、滩区等不具备开发发展条件的村庄,要结合产业扶贫实施搬迁;对不确定性较大的平原地区村庄,要根据产业基础和前景选择引导点,规划村庄布局。对缺乏产业基础的村庄,有效控制规模扩张,支持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加强对具有历史文化等价值的传统村落和民居保护,保留历史文化传承。
加快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局部区域科学发展,率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实验示范样板区,要积极推进,为实现全面城乡一体化积累经验。坚持复合型发展先进理念,推动城乡统筹布局、产业融合链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覆盖、生态共建共享,建成工业、服务业和都市高效农业协调发展的复合型经济发展区,经济、民居、生态功能兼具的综合性科学发展实验区。要把握综合性特点和先进性要求,以工业化、城镇化为前提,局部先行、循序渐进,科学推进示范区建设。以打造现代化建设样板为目标,在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宜居、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改革发展综合领先优势。城乡一体化试点市要选择局部先导区域开展探索试验,逐步推进全域一体化发展。
(四)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根本和关键。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弥补传统比较优势减弱,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根本之策。要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抓住主体、平台、载体、机制、专项、人才等关键环节,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创新能力整体跃升,努力实现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引导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改进政府支持技术创新项目的组织方式,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鼓励创新资源向创新主体流动,推动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坚持主动跟进、精心选择、发挥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加注重把创新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工艺创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生物与健康、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重大创新工程,推动现代种业、农业物联网和装备智能化发展。要大力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引领的颠覆式创新、跨代创新,促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推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丰富完善创新载体平台。积极创建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形成在全国具有较强辐射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高地。推动产业集聚区成为产业创新策源地,打造一批产业创新中心。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依托产业创新中心和创新网络,形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新平台,推进研发机构、实验室和设施设备向社会开放,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推进开放式创新。拓展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吸纳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借力缩小创新差距。推动企业与国内外同行、知名院校深度合作,引进或共建创新平台,参与新兴产业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主动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加强省部(院)合作。加快形成创新人才集聚机制,面向全球吸引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和世界500强研发中心在豫设立分支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探索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多种形式协同创新模式,促进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协作。搞好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河南中心建设。
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培育市场化创新机制,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及时跟进国家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建立向创新者让利的利益导向机制。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
(五)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实现资源高效配置
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促进各类市场全面发展、提升水平,形成以郑州现代化国际商都为核心、重要节点城市为支撑、城市社区和农村市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市场空间格局,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商品和要素集疏交易中心。
大力发展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发展滞后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突出短板。拓展金融、资本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破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瓶颈制约,是构建现代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加快建设郑东新区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积极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丰富期货品种,把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壮大银行、保险、证券等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繁荣金融主体。健全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境内外上市,扩大债券融资,争取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和专项债试点,支持在重点领域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规范发展各类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综合试验区建设,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新型金融业态,探索发展离岸金融。
建设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能力建设,整合现有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资源,发展综合性和专业性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县乡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设施,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全覆盖。深化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
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市场,推动一、二级土地市场有效整合,建立全省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管理。按照国家部署,审慎试点,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人地挂钩等政策试点,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完善提升商品市场。结合特色商业区(街)建设,推动大中城市中心城区批发市场外迁整合,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推进中小城镇商贸中心建设。优化市场布局和结构,做大做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规模市场,做优做精一批区域性专业市场,高标准改造老旧市场,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提升市场功能,引导大型商品批发市场拓展物流、仓储、加工、金融、会展、检验检测等增值服务,逐步向综合商贸服务中心转型。
培育壮大新兴交易市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整合资源、规模化发展为手段,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目的,大力发展平台经济。促进线上线下结合、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融合发展,构建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加快培育一批本土骨干电商企业,吸引一批境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建设电商集聚园区,实现实体经济与电商平台联动融合。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努力打造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形成电子商务全球供应链服务体系。推动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农产品流通平台、配套服务平台等建设,促进平台型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型交易中心和市场。
营造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完善政府部门行政审批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改革市场监管体系,统一市场监管,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深化产权、国有企业、财税等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建设;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缩小政府定价范围,放活市场主体,放活生产要素,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提升资源配置科学化和集约化水平。
(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
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坚持突出重点、弥补短板、强化弱项、综合提升,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增强服务功能,积蓄发展后劲。
加强现代交通系统建设。交通地位的变化往往决定一个地方的兴衰,保持一个区域的竞争优势,首先要保持交通优势。坚持交通先行,加快“米”字形快速铁路网、轮辐式航线网、内捷外畅公路网建设,提升水运通道功能,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形成多式联运的大交通格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推进以“三港四枢”为支撑的郑州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改造提升地区性枢纽,实现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形成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服务全球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推进公众出行服务、货运与物流服务现代化,建设智慧交通。
加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信息网络事关国家安全和现代化大局,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把发展强大的信息化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坚持泛在先进与普遍服务并重,建设网络强省。要充分发挥郑州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综合带动作用,加快建成区域互联网交换中心和连接国际通信出入口局的高速通道,打造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推进“宽带中原”工程实施,建设高速便捷无线接入网、大容量智能骨干传输网、海量数据处理系统,大规模部署和商用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与公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业务互联。建设引进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应用服务网络,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扩大行业应用,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加快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平台化、分布式、智慧化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加强水利支持系统建设。水是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水利支持系统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还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坚持兴利除害并重,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进黄河与海河、黄淮、江淮水系连通,形成由水库、灌区、河道及城市生态水系组成的复合型、多功能的现代水利网络体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推进一批重大引调水工程、大型水库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建设。创新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体制机制,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加强能源支撑系统建设。我省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省内能源供给比较优势减弱等挑战。要坚持实施“内节外引”能源战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支撑系统。厉行能源节约,强化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全方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抑制不合理消费。积极引入省外清洁能源,谋划建设电力、天然气等入豫新通道和储备设施,打造全国电力联网枢纽、重要煤炭储配中心和区域性油气输配中心。科学开发省内能源,突出发展清洁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进大型煤炭基地、超低排放火电基地、中原炼化基地、先进生物质能示范基地建设。统筹完善电力、燃气、热力、油品等供应网络,构建智能互动、绿色低碳的能源互联网。
加强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长远大计。要增强全社会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美丽河南。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构建“四区三带”区域生态格局。全面加强资源集约节约管理和综合利用,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矿产资源消耗强度,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扎实做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蓝天、碧水、乡村清洁等工程。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实现空气质量和重要江河湖泊水质明显好转。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生态补偿和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
加强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全面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加快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坚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和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升劳动人口培训质量水平,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人才队伍。坚持立德树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基础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专业性、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和创新性,显著提升教育质量。坚持“六路并进”和“三改一抓一构建”,加快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骨干特色高等学校建设,推动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制定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与培养并举,加快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让人才的潜能充分释放,让创新的智慧竞相涌流。壮大企业家队伍,培育企业家精神。积极构建新型智库体系。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五、战略举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科学谋划、精心运作,抓好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进一步激发活力、增创优势、优化环境、凝聚力量。
(一)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开放程度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水平。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构,推动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大规模对外开放,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强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发挥郑州航空港、郑欧班列、国际陆港等开放平台作用,提升郑州、洛阳主要节点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密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心城市和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的联系,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能源资源、经贸产业和人文交流合作,形成全面开放合作新格局。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口岸建设,加快建设“一站式”大通关体系,通过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改革,营造国际化、法制化营商环境,谋划建设自由贸易园区。适应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要求,推动加工贸易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发展服务贸易,努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扩大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提高引进外资质量,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积极建立海外生产研发基地、全球营销网络和战略资源渠道。
(二)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是决定河南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决主动推进改革,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使改革的新红利转化为发展的新动力,决不能因改革滞后人为造成体制差异、形成差距。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协调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及时抓好中央出台的重点改革事项跟进落实。立足河南实际,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把握职责权限和实践条件,与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结合起来,与改进作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结合起来,明确重点任务,有序推进改革。着眼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破解结构性矛盾、提升开放水平,抓好各项改革方案制定,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完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机制,提高改革方案质量,建立健全督查、评估、考核、问责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事项落到实处。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省。法治是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公信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
(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时代前进需要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推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三个自信”。加强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深化道德养成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强化阵地意识,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加强网络管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围绕讲好河南故事、传播好河南声音,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全面提升河南形象,提高美誉度。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精品力作,造就一批文化大师和中原文化代表人物,实施一批重大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程,建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提升中原文化整体实力和影响力。
(五)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牢固树立“大平安”理念,着眼“双安”、推进“双治”、强化“双基”,加快从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改善民生,解决好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底线兜住兜好,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维护职工权益。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完善基层民主科学决策机制、矛盾调解化解机制、基层便民服务机制、党风政风监督检查机制四项基础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夯实社会和谐稳定基础。加强改进信访工作,把信访纳入法治轨道,健全信访终结机制。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反恐怖工作和打击犯罪新机制。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
六、战略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委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把主要精力放在把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着力引正纠偏,以现代化思维和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发挥这些组织中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宗教工作。认真落
实管党治党责任,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
(二)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关键是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和把关作用,解决好“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等问题,强化正向激励,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坚持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尤其是抓好“一把手”的选配和储备,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增强整体能力。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办法,把干部考核与工作考核、作风考核、廉政考核结合起来,把平时考核、年度考核与换届考察、任职考察结合起来,全面地历史地评价干部,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增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干部教育培养方式方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现代治理能力和专业化能力的干部队伍。坚持从严管理干部,健全干部宏观管理机制,强化干部责任担当意识,着力解决“为官不为”的问题。
(三)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要全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党的基层组织有形覆盖和有效覆盖,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础制度健全和落实。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把强化政治功能与强化服务功能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使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活动方式更加符合服务群众的需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加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
(四)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深入持久开展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作风养成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宗旨意识教育,深入持久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三严三实”,持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针对“四风”、腐败和损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修订完善相关制度,把作风问题经常性监督与巡视监督、领导班子考核结合起来进行,以制度的刚性执行保证作风建设的实际效果。着力完善县级以上机关四项基础制度,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反腐倡廉体制制度,切实把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汇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五)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积极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廉洁自律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思想道德防线。科学合理配置权力,规范权力运行,强化权力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和改进巡视工作,传导压力、形成震慑。始终保持严惩腐败的高压态势,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坚决清除腐败分子,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省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真抓实干,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抓机遇,以昂扬向上的锐气应对挑战,以锲而不舍的韧劲破解难题,以无比坚定的决心推动发展,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更加出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③11
本文来源: 社会科学院
05.01.2015 13:17
故
事
省残联举行全省残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报告会
图为省残联举行全省残联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残疾人联合会
全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作现场会在三门峡召开
图为全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暨残疾儿童康复残疾人联合会
省残联组织开展
“无偿献血,奉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
为积极响应省委直属机关工委、省红十字会《残疾人联合会
省残联召开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工作会议
11月8日上午,残疾人联合会
风雨同舟 感谢有你(八)
风雨同舟 感谢有你
在这次防汛救灾工作中,残疾人联合会
风雨同舟 感谢有你(七)
在同一片阳光下,一起感受世间的美好。关爱残障人士,共享生命阳光。FM95.残疾人联合会
风雨同舟 感谢有你(六)
鹤壁市残联赴浚县科达中学、第二实验中学、黎阳中学残疾人联合会
风雨同舟 感谢有你(四)
连日来,全省各级残联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残疾人联合会
省残联组织开展汛后城市清洁活动
7月30日上午,残疾人联合会
风雨同舟 感谢有你(三)
7月27日
湖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金莱优(残疾人联合会
风雨同舟 感谢有你(二)
连日来,残疾人联合会
安阳市残联携手爱心企业闻“汛”而走访慰问困难残疾人家庭和受灾群众
“感谢党!感谢政府!这么多好心人来看望我残疾人联合会
全省残联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成功举办
图为全省残联系统领导干部培训班在南阳市淅川县南水北残疾人联合会
礼赞建党百年 致敬美好时代——集善助残 出彩河南捐赠仪式暨残健书画艺术融合展在郑州顺利举行
为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关心关爱残疾人,残疾人联合会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省残联组织观看学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今天(7月1日)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