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广场附近,李商隐登上夕阳楼赋诗,苏轼和胞弟告别……

16.12.2019  07:31

文化记忆

从古代文化遗痕到现代商业文明二,七商圈所在位置一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二七纪念塔内,游客驻足观看

被列入郑州古街的顺城街,曾是老郑州的西城壕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张恒/文记者宋亚猛/图

郑州是一座有着3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因交通和商业兴起的二七商圈附近也遗落着说不尽的文化掌故。可惜的是,今天的二七商圈,除了来来往往的行人,几乎看不到属于郑州的独家记忆。

今天,二七商圈需要更为深刻的文化回归。

消失的诗情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公元1061年的冬天,北风吹着郑州的西城门。24岁的苏轼骑上瘦马,踏着清晨的残月,在西门外与弟弟苏辙作别,写下了一首《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这年是北宋嘉祐六年十一月,兄弟二人刚参加过仁宗皇帝亲自主试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策问。由于策问成绩突出,苏轼被任命为凤翔(今属陕西)签判,苏辙因其尖锐抨击宋仁宗,只好留在开封侍父。在此之前,兄弟二人一直生活在一起。

古郑州西门,位于今天西大街与顺城街交叉口。据记载,顺城街是老郑州的西城壕,1927年冯玉祥驻郑州时,下令扒掉西城墙,将西城壕填平后,修建顺城街。顺城街以西城门为界,分为南、北顺城街。

二七广场距离古郑州西门仅500米,由此推测,苏轼与弟苏辙告别的地方,就在今天的二七广场附近。苏轼在这里与苏辙分别,西出凤翔。从诗中“路人行歌居人乐”的表述,可以看出,多年前的郑州西门外,也就是今天的二七广场,行人吟歌,居民安乐,一片繁忙欢乐的景象。

“二七广场附近历史上是郑州的西大门,而西大门是重要的文化地标,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厚重的一笔。”郑州市文物局原局长、河南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告诉河南商报记者,郑州宋代时处于东京开封、西京洛阳的中间,是丝绸之路交通通道的重要文化地标。

千百年来,历代文人骚客在西门附近,甚至是郑州的活动足迹很多,也留下了不少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李商隐在《登郑州夕阳楼》中的“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今天的二七广场附近,罕见这些带有古代文化的遗痕。至于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夕阳楼,重建的呼声没有停止过。1997年郑州古玩城建设时复建了一座夕阳楼,但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二七商圈、东西大街上的很多老商铺、古代建筑,大都在城市发展中已被拆除。

“文化遗址是历史延续的证明,是城市的灵魂,具有强烈的厚重感。”河南省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健认为,二七商圈有很多历史文化元素,如果将商业文化与历史、人文结合,商业就会显得厚重。如果只有现代化的建筑,就会显得单薄。

二七商圈承载的近现代文明

说起二七商圈,总绕不过“二七大罢工”红色革命文化。1951年,二七塔在原长春桥附近落成(1971年改修成现在的塔式),二七广场北边的长春路改为二七路。二七纪念塔成为郑州的标志和象征。

时至今日,位于二七商圈中心的二七塔庄严矗立。每到整点,这里会传出肃穆悠长的钟声,仿佛在讲述那段悲壮的历史。

一位研究人士告诉记者,火车带来的先进生产力,不仅体现在革命层面,还体现在商业层面。人流的汇集也使得火车站附近的商贸加速发展,二七商圈不断壮大。

据史料记载,1897年以前,大同路附近还是郑州老城西郊的农耕区。20世纪初,得益于当时的卢汉(后更名京汉)、汴洛“铁路概念”,这里位置日趋重要。由于大批筑路员工和商旅往来需要,这里出现了客栈、货栈、商店、饭铺等小商业,后逐渐形成“马路大街”。

京汉、汴洛铁路建成通车后,马路大街日益繁华,各类商号应运而生,成为郑州商业集中的街道。1916年,马路大街改名大通路,并重修路面,沿街新型商店剧增,被称作“洋街”。到了上世纪30年代,根据孙中山先生“世界大同”的奋斗目标,大通路改名大同路。

所以说,大同路是二七商圈最早的商业街。它的形成、名字由来,都与铁路工人和近代革命相关。这种革命文化与商业相互渗透的脉络,使得二七商圈一开始就有浓厚的文化基因。

二七商圈还是承载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的地方,改革开放以后,这里诞生了中国较早的现代商业模式。点燃这把火的是1989年5月6日,郑州“亚细亚”商场开业。后来,它引发了一场以二七广场为中心的“中原商战”,“二七商圈”轰动全国。

财经作家吴晓波评价亚细亚为“中国最有文化的商场”“中国商业成长史上,郑州亚细亚这个名字肯定还会被一再地提及”。

如何找回文化记忆?

从古代文化遗痕到现代商业文明,二七商圈所在位置一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但当我们今天重新审视这片曾经沸腾的土地,却只有支离破碎的记忆。

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进才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交通与革命带来的人流聚集给二七商圈带来了一次契机。事实上,商业和文化是互为促进的,比如西安回民街,就是回族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有机结合。

郑州人不是没有想到改变。但由于多重因素叠加,开元寺、夕阳楼的复建工程迟迟没有新动静;德化街的特色老商铺没有保留或重建;东西大街上的多座古建筑还是被拆除了。

周健提出了一个具有实操性的建议。“我们完全可以建设数字博物馆,按照区域、朝代的演变,把古城的变迁、风土人情等,通过影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方式规避了拆迁等复杂问题,又能在现有位置提供一个深入了解郑州的窗口。”周健说,这种文化双创的方式,投资不大,但是效果很震撼,很多城市都在做。

一位研究人士认为,如果有条件,郑州可以开辟出几百亩地,建一处类似“明清故居步行街”的功能区,可以把过去的建筑格局、风貌复原,甚至可以直接复原夕阳楼等建筑。“因为郑州是八大古都之一,完全可以将历史、地产、旅游、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市场化运作。”

回望过往,二七商圈经过多番升级改造,老的店铺和建筑慢慢消失。但是走在二七路、德化街,我们可以感受到民间对于传统的某种认同与归属。

数年前刚建好的德化新街,是百年德化地下的现代商业步行街,于商铺中开辟出“二七历史文化展览馆”和“十八城记”两个民间博物馆。购物的年轻人会选择在这里游走,感受二七广场、郑州市、河南省的文化年轮。

走出德化新街,郑州的夜幕降临,二七塔的灯已经点亮。旁边的亚细亚大楼被绿网覆盖,这里正在进行改造,仿佛预示着二七商圈即将在冬日里新生。

【责任编辑:钱艳红 】 【内容审核:李敏雪 】 【总编辑:甄慧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