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引进来与走出去:打造内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

14.03.2015  02:00

     

      “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原经济区”课题组

        “一带一路”战略,可以在提质增效升级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内市场、国际资源的潜在优势,奋力打造我国对外开放升级版的新引擎。河南如何更好地“引进来”和有效地“走出去”,为打造“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和内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战略支撑,已经成为河南以开放促转型、以创新促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带一路”为河南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肇始于发展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又经过沿海城市的开放开发,扩大了对外开放的领域,再接着延伸到沿线和沿边的开放,基本形成了全国范围的对外开放格局。这种循序渐进、梯次开放的对外开放路径,持续推动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逐步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在此背景下,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思路需要新的调整。“一带一路”的提出正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战略,对未来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东部沿海开放较早,区域经济率先发展,引领全国,其融入全球化的水平相对较高,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的沿海经济带,为“中国经济奇迹”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起步较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国家统筹实施“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战略组合,通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开放,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中西部内陆和沿边地区的对外开放,保障和加速中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进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和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

        从根本上讲,“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扩大开放和深化开放的战略,既是内外开放的战略,又是东西互济的战略,还是海陆统筹的战略,不仅要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而且要实现东西互济、陆海统筹,着力推动海洋文明和大陆文明的融合发展。

        与沿海和西部地区相比,河南“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特点,使其对“内外开放”、“东西互济”和“陆海统筹”有着更强烈的战略需求,有着作为战略枢纽的重大责任担当。全面融入、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为河南打造内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

        实施“东联西进”战略是融入“一带一路”的必然要求

        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居世界首位,而对外直接投资也达到1029亿美元,与利用外资并驾齐驱。这种“走出去”与“引进来”所形成的新战略格局,为河南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一个新坐标。

        中原文明的高度繁荣与古丝绸之路密不可分

        河南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33个遗产点中22个在中国,主要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其中河南有4处,包括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和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河南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和核心区。历史上,以河南为核心的中原地区长期位居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便主要得益于中原地区的开放、得益于与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中国汉、唐、宋的高度繁荣,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也正是得益于丝绸之路的互联互通,得益于持续不断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对内陆开放尤为重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着重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坚持优化环境、外引内联、四面辐射、梯次发展。新世纪以来,伴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不失时机地创造性提出并开始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在“十二五”规划中,河南提出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努力打造内陆开放高地。而近年来国家提出的支持内陆城市增开国际客货运航线,发展多式联运,形成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对外经济走廊,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为河南“引进来”、“走出去”和升级“东引西进”战略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

        实施“东联西进”战略,支撑“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展

        打造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支撑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引进来”与“走出去”同步发展,要求打造“东引西进”战略的“升级版”,大力实施“东联西进”战略。通过“东联”,强化与环太平洋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和人才、技术、经济联系,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和创新发展能力;通过“西进”,扩大在我国西部、中亚、中东欧、俄罗斯、西欧、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和关键资源的获取能力,强化与中亚、中东欧和欧盟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西进”放在我省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位置,通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和转移我省在农业、能源、冶金等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丰富积累和技术能力,推动部分能源原材料产业向西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升级“引进来”战略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有效支撑

        升级“引进来”战略就是要继续引进国际国内先进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助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和现代农业大省提供支撑。

        河南“引进来”成效显著,但质量水平相对较低

        河南近年来的产业大发展主要得益于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为抢抓“引进来”的战略机遇,河南按照“三规合一”的创新机制,规划建设了180个产业集聚区,2014年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60%。2005-2014年,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额由12.3亿美元提升至149.3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7%提升至12.5%(图1)。通过注重链式转移和集群承接,河南基本形成了食品、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建材、轻工等六大高成长型产业体系。

        但我省引进产业的质量和水平还不高,2013年我省利用外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房地产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上述行业占河南省利用外资的比重高达80%,而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所占比重较低(图2)。制造业中,新能源、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投资总额比重较低,仅为15.7%。

        河南省引进外资的总体规模偏小,外资来源地单一。其中,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资占河南利用外资额的比重达83.4%,香港高达71.3%,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资金很少。

        升级“引进来”战略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新时期我省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是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密切结合,目标是打造内陆地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这意味着,唯有紧抓对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升级“引进来”战略,把高水平“引进来”作为重要突破口,才是河南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基本出路。

        要着力提升“引进来”的质量水平。一是引进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二是引进产业领域具有领先技术的企业,三是引进业态先进的新兴产业。在这一方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已经做了很好示范,通过富士康等旗舰企业的引进,有力提升了“引进来”和对外开放的水平。2014年,实验区进出口总值2417.5亿元,占全省进出口的60.5%,对我省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达64.3%。

        升级“引进来”战略,需要将三大国家战略有机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打造完善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其中,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和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的功能定位,是河南实现高水平“引进来”的两大战略平台。国际航空物流中心以及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重要枢纽的定位,使得郑州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所构成的网络空间中的节点位置变得日益突出,枢纽功能空前强大,有利于大幅度提升“引进来”战略支点的地位。一方面,发挥“内外开放”、“东西互济”和“海陆统筹”的枢纽功能,通过建设无水港,发展铁海联运、公铁联运,推动陆海相通,实现向东与海上丝绸之路链接;另一方面,通过提升郑欧班列运营水平,形成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融合。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的功能定位则把郑州在全球专业化分工的生产定位推向最高等级,有助于把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的龙头企业、领先企业和新兴业态高水平引进到河南来。

        产业集聚区、中心商务区、特色商业区是高水平“引进来”的基础空间载体和开放主平台,但要壮大规模,完善功能,真正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起来。要在加快建设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南阳卧龙综合保税区等高端载体和口岸基础上,依托郑州的交通、物流等优势,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核心载体,积极申报中国(郑州)自由贸易试验区,着力打造更高层次开放合作新平台,提升郑州在“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分工中的功能定位和功能等级。

        突出标志性项目和增强承载能力是“引进来”战略升级的重要支撑

        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指引,完善和利用豫德经贸合作洽谈会、中国(河南)—韩国合作交流洽谈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等产业交流合作平台,突出抓好标志性企业和项目引进,积极筹办具有世界影响

        力的重大活动,实现产业深度对接和错位发展。

        紧抓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全方位、多层次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引进外部高端要素,以国内外500强、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突出引进龙头企业和标志性项目,突出高端和高成长性项目,推动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和传统支柱产业“有中出新”。积极鼓励和引导国内外资本投向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尤其应重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级人才的引进,充分发挥外部投资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

        要充分发挥航空经济引领作用,重点吸引航空设备制造维修、电子信息、精密机床、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重大项目向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集聚。推进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扩大规模和范围,加快形成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大力推动省级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开发较好的产业集聚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拓展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支持有条件的省辖市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发挥郑欧班列的带动作用,构建陆上出海通道,完善国际航线网络和物流体系,开辟“空中丝绸之路”,积极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内外开放、东西互济和海陆统筹。

        实现“走出去”重大突破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新动能

        作为内陆省份,如何突破内陆意识,采取什么样的“走出去”策略,对我省开放发展、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来说至关重要。

        克服保守思想和内陆意识,积极探索“走出去”的新模式

        改革开放30多年,河南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三种“走出去”模式发展势头迅猛,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由外贸企业为主转向以生产企业为主,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省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额42.29亿美元,增长4.2%;完成营业额47.08亿美元,增长11.9%;外派劳务69703人次,增长1.2%;对外直接投资协议额15.90亿美元,增长27.1%。

        但相对于“引进来”,河南企业“走出去”严重不足。河南对外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39%;2014年河南省对外直接投资额在全国排名16位,仅为广东省的6.5%,在中部地区位列湖南和江西之后(图3)。河南企业“走出去”困难,根源在于思想保守和内陆意识。有些企业完全有条件“走出去”,但没有“走出去”的意识和战略规划,认识不到走出去的优势和机会;地方政府也缺乏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科学指导和政策支持;加之企业品牌知名度低,影响力小,参与国际竞标的经验不足,在竞争中往往因技术性问题导致竞标失败。

        “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应放在向西开放上。要构建航空港国际物流中心、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能源储运交易中心,均要依靠向西开放的突破;同时,我省以电解铝为代表的过剩产能的转移以及农业、基建和装备等产业的“走出去”战略,也有赖于向西开放的深化。这就迫切要求河南必须把“大规模走出去”和提高本土企业国际化水平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目前,河南已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新的战略机遇期,河南企业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提供投资和技术合作,其市场优势、低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是比较明显的。要积极探索“帮带”、“收购”、“代工”、“共建产业园”、“文化走出去”等“走出去”战略新模式。依靠“帮带模式”,通过人脉关系牵线搭桥,河南企业可“三五成群”地沿“一带一路”走进亚太经济圈和欧亚经济圈,进行海外布局,如河南九冶建筑有限公司在迪拜签约的合同金额100多亿元的11个大项目和河南火一集团在迪拜拿到的合同金额高达71亿美元的炼油项目,主要靠的就是“人脉关系”;“收购模式”是企业“走出去”的标志性工程,可实现企业对国际资源的占有和国际技术的接轨,如2007年林德集团收购德国帕希姆机场100%股权,2012年河南义煤集团收购澳洲煤企Endocoal,2013年河南双汇集团收购全球最大猪肉供应商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2014年河南民航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收购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35%股权,这些是河南企业收购国际知名企业的典型案例;利用展会、投洽会、招商会等平台的“代工模式”是间接实现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捷径,对提升劳动力素质和制造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河南在智能终端产品生产和服装、玩具、鞋类等轻工产品生产等领域具有比较优势,扩大出口潜力巨大;通过“共建产业园”,河南企业可以集群和抱团的方式集体对外直接投资与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地政府共同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搭建对外投资合作和“走出去”的境外平台,形成河南企业“走出去”的集群效应;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和魂,河南具有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以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平台等建设为支撑,着力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

        以优势产业和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为重点,实现“走出去”的重大突破

        优先鼓励和引导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和资源能源型产业大规模“走出去”。鼓励和引导水泥、电力、钢铁、纺织、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等行业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利用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开拓国际市场;积极鼓励地质勘探单位及地质勘探企业在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铝土矿、铅锌矿、铜矿、贵金属、稀有金属、木材等能源和资源短缺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联合开发,鼓励资源性、高耗能制造业生产环节向“一带一路”沿线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高度重视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并大力引进出口型项目,加快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巩固和提升在“一带一路”中东联西进、贯通全球、联系世界中的分工纽带作用,大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构建全球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为核心,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出口型项目,尤其是引进以智能手机为重点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档生活用品加工等临空产业项目,打造出口型临空产业集群,培育外贸新的增长极。与此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研究出台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实施办法,有针对性地组织企业参加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中国国际软件信息服务交易会、中国品牌商品美国展等国内外知名专业展会。

        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着重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通过大规模“走出去”提升本土企业国际化水平。大力推动双汇集团、金龙铜管、南阳淅减、永通特钢、瑞贝卡等一批本土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不断拓宽对外投资领域和区域,从商贸流通、农牧业经营向工业制造和高科技产业拓展,从非洲大陆向欧美国家拓展。

        强力推进改革创新,完善“走出去”的政策支撑

        改革创新是更好“引进来”和有效“走出去”的根本保证。在引进来方面,河南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创造了“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四集一转”发展模式,取得了重大实效,并通过引进富士康等跨国公司巨头,积累了与跨国公司和沿海企业谈判、协商、服务的宝贵经验。要以总结这些宝贵经验为基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加强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对“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支撑,着力培育我省外贸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扩围、提质、转型,建立以郑州为核心节点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以新亚欧大陆桥节点城市为依托的口岸体系,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争取规划建设一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全面推行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普遍备案、有限核准的管理制度,积极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建立以备案制为主的对外投资管理方式,健全金融、信息、法律、领事保护服务,探索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共建产业园区、经贸合作区的机制与模式,防范和化解“走出去”的风险。

策 划:赵铁军 主持人:张光辉 苗长虹 课题组成员:孙德中 赵建吉 刘玉梅 艾少伟 白全贵 吕可文 执笔人:苗长虹 艾少伟 赵建吉 责任编辑:杨晓东 美编:刘 竞 

策 划:赵铁军 主持人:张光辉 苗长虹 课题组成员:孙德中 赵建吉 刘玉梅 艾少伟 白全贵 吕可文 执笔人:苗长虹 艾少伟 赵建吉 责任编辑:杨晓东 美编:刘 竞  策 划:赵铁军 主持人:张光辉 苗长虹 课题组成员:孙德中 赵建吉 刘玉梅 艾少伟 白全贵 吕可文 执笔人:苗长虹 艾少伟 赵建吉 责任编辑:杨晓东 美编:刘 竞  策 划:赵铁军 主持人:张光辉 苗长虹 课题组成员:孙德中 赵建吉 刘玉梅 艾少伟 白全贵 吕可文 执笔人:苗长虹 艾少伟 赵建吉 责任编辑:杨晓东 美编:刘 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