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我校王复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报道

09.12.2015  20:54
河南电视台2012年12月7日新闻联播
                                                                                      河南王复明张新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河南电视台  帅省  伟杰  俊力  报道
        今天上午,中国工程院公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来自我省的郑州大学教授王复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张新友当选。
          王复明,现任郑州大学教授,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试验室主任、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他长期从事基础工程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三十年来,针对国家基础工程设施安全保障重大需求,他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潜心研究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技术及装备,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上海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广州地下管道等重大工程,解决了渗漏防治、修复加固和应急抢险一系列技术难题,成了基础工程微创修复知名专家。对于当选院士,王复明表示与各方面的支持密不可分。王复明说:“应该说随着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从国家到我们河南省到郑州大学,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我1996年就拿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8年河南省中原学者培养计划,郑州大学去年被评为首批高端人才培养对象。如果没有这些支持条件,我是不可能做出这么多的成果。

河南日报2015年12月08日第01版
                                                                                        王复明张新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豫院士总数增至23人
        本报讯(记者尹江勇)12月7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我省有两位专家当选。他们分别是:郑州大学王复明教授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省农科院张新友研究员当选农业学部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二者均为终身荣誉。“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今年中国工程院共产生了70位新当选院士和8位新当选外籍院士。
        据了解,此次增选结果创造了我省连续四个遴选年均有专家当选院士的记录。目前,在豫“两院”院士共有2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外籍院士1人;23名院士中有13人在中央驻豫单位,10人在省属单位。自2003年我省本土培养院士实现零的突破以来,这次是我省第五次本土培养的人才当选院士,是我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河南日报2015年12月08日第03版
                                                                                      我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再创辉煌
                                                                                          12年内13位专家当选“两院”院士
        本报讯(记者尹江勇  实习生侯洋航)12月7日,从中国工程院传来喜讯:我省又有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郑州大学王复明教授和省农科院张新友研究员,创造了我省连续四个遴选年均有专家当选院士的记录。
        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自2003年院士增选以来,我省12年内共有13人成功入选“两院”院士,有力展示了我省强力推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显著成效。目前,在豫“两院”院士共有23人。
        早在1995年,为促进我省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较高学术水平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经省委、省政府批准,我省设立“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40岁及其以下的青年科技英才从事自然科学领域内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001年,为了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形成一批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更好地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省委、省政府又批准设立了“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2007年,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人才创新基金进行整合,命名为科技创新杰出青年和科技创新杰出人才。
        2010年10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下发了《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作为全省重大人才工程之首,省委组织部、省科技厅等六部门将2007年出台的《河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修订为《河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2011—2020)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进度要求,保证经费投入,确保落到实处,有力推进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据省科技厅人才开发处负责人介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上主要开展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中原学者。自工程实施以来,全省中原学者数量达到了49人,其中申长雨、张改平、喻树迅、谢剑平、樊会涛、王复明、张新友7位中原学者分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院士后备人才库”。二是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科技创新杰出青年。截至目前,已培养出科技创新杰出人才383名,科技创新杰出青年488名。三是创新型科技团队和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培养基地。截至目前,全省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达到389个,院士工作站达223个。
 
河南日报2015年12月08日第06版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王复明教授
                                                                                                    病险工程『微创』修复专家
        王复明,1957年3月出生,河南沈丘县人。1987年博士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郑州大学教授,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他长期从事基础工程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解决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励,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本报记者尹江勇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来自郑州大学的王复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
        近30年,王复明针对国家基础工程设施安全保障重大需求,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潜心研究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技术及装备,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广州地下管道等重大工程,解决了渗漏防治、修复加固和应急抢险一系列技术难题,成了基础工程“微创”修复知名专家。
        矢志不渝  十年一剑
        1991年,王复明应邀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他提出了基于系统识别原理的层状结构反演方法,构成了反演理论突破性进展,对公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美方希望他长期留下,但王复明却没有丝毫犹豫,因为他一直期盼着早日回国投身于高速公路建设大潮。1993年4月,项目一完成,他就立即带全家回国。
        回到母校郑州工学院,科研条件可谓“一穷二白”。王复明要继续从事反演理论与公路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难题,就是缺少无损检测试验设备。没有设备只能“纸上谈兵”,而购置一套动力无损检测系统需要16万美元。他向有关部门和企业写了一份又一份科研项目建议书,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当时的情况下,无论哪个部门和单位,要一下子给他这个刚从美国归来的年轻人解决16万美元的试验设备用于“冷门”课题的研究,谈何容易?
        王复明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迅速发展,养护维修必将面临严峻挑战,开发推广无损检测病害诊断技术势在必行。为了早日走出没有试验设备的困境,王复明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自己筹钱解决试验设备问题!他说服家人拿出了全家所有积蓄,并以18%的年息申请了60万元银行投资贷款,终于凑齐了设备款。试验设备一到,他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争分夺秒地在高速公路上做现场试验。从1994年到2004年,他和团队拉着检测车从省内到省外,冒着严寒酷暑,遭遇多次险情,无偿检测公路1.6万公里,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层状结构电磁波和动力波反演理论,开发了路基路面分层检测评价与隐蔽病害诊断技术,成果逐步在全国推广。他不仅成为我省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而且成了国内公路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
        病险工程  医术高超
        长期积累的大量试验数据使王复明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各类病害了然于心。由于这些病害具有隐蔽性、多变性,长期依赖“开膛破肚”式的维修方法,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影响交通、污染环境。他针对我国高速公路结构及病害特点,提出了无损检测与高聚物注浆相结合的非开挖维修新理念,开发了高速公路隐蔽病害诊治系统技术,为处治基层脱空、唧泥翻浆等疑难顽疾开创了新途径。
        这项技术首先对公路进行无损检测和隐蔽病害诊断,然后利用高聚物精细注浆技术进行针对性修复,在填充脱空的同时排除积泥积水,修复一处病害只需半个小时就可恢复通行,避免了开挖维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2007年,河南省交通厅结合京港澳高速公路安阳至新乡段专项维修实施该项技术示范工程。该路段车流量大,重载车多,病害严重。采用该项技术,80天内处治病害2.4万处,一次性处治完好率达95%,比传统开挖式维修方法节省工期75%、节省经费53%。验收专家认为“是我国高速公路养护维修典型范例”。此后,成果在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山西、云南等省高速公路维修工程中得到推广,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高速公路病害诊治技术的突破并没有让王复明止步,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要攻克堤防、土坝及地下工程渗漏防治技术难题。
        针对我国病险堤坝防渗除险迫切需求和传统技术存在的不足,王复明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基于非水反应高聚物的土质堤坝柔性防渗理念,揭示了高聚物材料在土体及水体中的扩散机理,发明了土质堤坝柔性防渗薄墙和地下工程涌水封堵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多项核心发明专利的技术体系。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等重大工程及病险水库防渗除险。2014年,该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地下管道灾变防控与非开挖修复是王复明近年来取得的另一项突破性成果。
        我国大量地下管道年久失修,渗漏问题突出,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导致城市道路坍塌事件多发。王复明提出了基于高聚物注浆的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新方法,开发了高聚物水下复合注浆技术,解决了地下管道渗漏脱空修复、涌水涌沙封堵、沉降管道顶升等技术难题。广州市某排水管道出现严重渗漏、开裂和沉降,造成多处路面坍塌。管道紧邻居民楼和通讯电缆,传统修复技术难以实施。采用该成果不仅解决了地下管道涌水涌沙封堵难题,而且成功提升沉降管道28cm,使停止运行16个月的管道恢复通水。鉴于王复明在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荣获2014年度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
        从高速公路到堤防大坝,从隧道到地下管道,从反演理论、无损检测、高聚物注浆到渗漏防治、非开挖修复和应急抢险,王复明围绕水引发的工程灾变防治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展开了近30年的持续研究。不仅开创了交通、水利及土木工程与新材料、新技术交叉融合的学术方向,而且实实在在地破解了我国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面临的多项工程技术难题。
        心系民生  乐于奉献
        “国家需求”是王复明不断创新的原动力,将成果应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是他不懈的追求。他常说:“要把心放在安全上,把论文写在工程上”。
        王复明从事的基础工程设施检测修复技术研究工作,不但条件艰苦,而且经常面对险情,但他却不辞劳苦,不畏艰险,长期坚持投身于工程现场第一线。也许是40年前高中刚毕业就参加“75•8”抗洪抢险的记忆太深刻,每年到了汛期,他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时刻密切关注水情,多次志愿带领团队参加救灾。2010年8月,我省白河流域出现特大洪水,他连夜赶到了最危险的唐河段,带领团队4天4夜抢修渗漏和管涌80余处,保障了高险堤防安全度汛。随着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机场道面隐蔽病害诊治、堤坝及隧道等地下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等技术难题逐一被攻克,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工程医生”。每当接到工程抢险抢修电话时,他总是力争第一时间到达抢险现场,展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0多年来,王复明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凭着求真务实、敢为人先、艰苦拼搏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使他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多次受到国家和我省有关部门的表彰,先后获河南省科技功臣、中原学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河南省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2011年,他荣获我省科技工作者最高荣誉——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5年,他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大河报2015年12月08日第A10版
                                                                                                新晋院士专访
                                                                “工程医生”王复明:开拓病险工程“微创修复”技术
        王复明院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记者王迎节谭萍文许俊文摄影
        核心提示|如果把密布全国的高速公路、各类堤坝及地下管道等基础工程设施,看作是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血脉”,那么,2015年度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王复明就是一位给国家“血脉”诊病治病、以“微创”修复为专长的“医生”。昨天,大河报记者对王复明教授进行了专访。
        感言|当选院士,王复明连说四个“感谢
        院士,是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为终身荣誉。
        面对这个刚刚获得的“荣誉”,王复明连说四个“感谢”。
        “感谢这个时代,是时代造就了我。”在王复明看来,他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国家高速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都为他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环境,“我很幸运”。
        “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教育我如何做人、如何做研究。感谢这么多年和我一起艰苦拼搏、不畏苦难和危险的团队。感谢国家、河南省政府、行业部门和郑州大学长期以来给予我的支持。”王复明说。
        “院士这个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压力。”王复明表示,因为大家将会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我,我要更加严谨、认真,还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我研究的领域里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攻克。
        王复明认为,这么多年,他其实就是踏踏实实在干一件事情,而国家、省里以及学校给了他很多很高的荣誉。
        回首
        踏入社会“第一课”,接触的是水灾
        这么多年,王复明做的这“一件事情”都是和水有关。无论是高速公路病险工程,还是地下管道灾变防控,王复明坦言,他的研究最终解决的都是水引发的灾害。“因为我踏入社会的第一课,就接触的是水灾。
        1975年8月,王复明刚高中毕业,就赶上了抗洪。那一年,驻马店发生洪水灾难,洪水太大。“虽然我们家乡离驻马店约300公里远,但洪水还是冲毁了我和乡亲们筑起的两道堤防。”王复明说。
        1977年国家高考制度恢复后,王复明志愿学水利,考取了郑州工学院水利系,本硕连读七年。1985年,王复明考取大连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1年-1993年,在美国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现任郑州大学教授,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近30年来,他始终围绕水引发的工程灾害防治开展科学研究,在渗漏涌水防治、隐蔽病害整治方面取得了系统创新成果。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等奖励。
        科研
        高速公路上、南水北调中线,都有他的“微创修复”技术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他所从事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那就是病路、险坝及地下管道的“微创修复”技术开拓者。
        近30年来,王复明一直潜心研究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技术及装备,取得了原创性和系统性的成果。
        上世纪90年代,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迅速发展,王复明清醒地认识到,养护维修将面临严峻挑战,开发推广无损检测病害诊断技术势在必行。
        因此,从1994年到2004年,他和团队拉着检测车从省内到省外,冒着严寒酷暑,遭遇多次险情,无偿检测公路1.6万公里,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试验数据。在此基础上,他创建了层状结构电磁波和动力波反演理论,开发了路基路面分层检测评价与隐蔽病害诊断技术。
        长期积累的大量试验数据,使王复明对我国高速公路的各类病害了然于心。
        “很多‘病路’都是因为开裂、雨水渗入导致,这种病害比较隐蔽,而且多变。”王复明在受访时说,长期依赖“开膛破肚”式的维修方法,不仅周期长、成本高,而且影响交通、污染环境。
        据此,他提出了无损检测与高聚物注浆相结合的非开挖维修新理念,开发了高速公路隐蔽病害诊治系统技术,为诊治基层脱空、唧泥翻浆等疑难顽疾开创了新途径。研究成果在湖北、安徽、河北、山西、云南等省高速公路维修工程中得到推广,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高速公路病害诊治技术的突破并没有令他止步,下一个目标是要攻克堤防、土坝及地下工程渗漏防治技术难题。
        针对我国病险堤坝防渗除险迫切需求和传统技术存在的不足,王复明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基于非水反应高聚物的土质堤坝柔性防渗理念,揭示了高聚物材料在土体及水体中的扩散机理,发明了土质堤坝柔性防渗薄墙和地下工程涌水封堵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形成了具有多项核心发明专利的技术体系。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广州地下管道重大工程及病险水库防渗除险。2014年,该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未来
        将为城市地下管道“诊病、治病
        我国大量地下管道年久失修,渗漏问题突出,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而且导致城市道路坍塌事件多发。
        对此,王复明提出了基于高聚物注浆的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新方法,开发了高聚物水下复合注浆技术,解决了地下管道渗漏脱空修复、涌水涌沙封堵、沉降管道顶升等技术难题。
        此前,广州市某排水管道出现严重渗漏、开裂和沉降,造成多处路面坍塌。管道紧挨居民楼和通讯电缆,传统修复技术难以实施。而采用王复明的研究成果后,不仅解决了地下管道涌水涌沙封堵难题,而且成功提升沉降管道28cm,使停止运行16个月的管道恢复通水。
        鉴于王复明在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荣获2014年度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
        目前,这项研究成果受到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在郑州市地下管道养护、维修中得到应用。
        从高速公路到堤防大坝,再到地下管道,从反演理论、无损检测、病害诊治到非开挖修复和应急抢险,王复明打破了交通、水利及土木工程学科界限,却又始终围绕水引发的工程灾变防治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展开了近30年的持续研究。他不仅开创了工程安全领域新的学术方向,而且带领多学科交叉团队协同创新,实实在在地破解了我国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面临的多项工程技术难题。这一切充分表明他具有敏锐的眼光、务实的学风、超人的毅力和宽广的胸怀。
        留声机
        院士这个称号,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和压力。因为大家将会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我,我要更加严谨、认真,还要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水平,我研究的领域里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攻克。
        ——
        2015年度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州大学教授王复明

大河报2015年12月08日第A09版
                                                                            2015年中国工程院新增  70名院士
                                                                                  我省两位本土专家当选
        □记者王迎节谭萍文许俊文李康摄影
        本报讯昨日,中国工程院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布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共选举产生70名新院士。大河报记者发现,新增院士中我省有两位本土专家当选,分别是:郑州大学王复明教授当选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省农科院张新友研究员当选农业学部院士。
        两名新晋院士均来自周口
        为什么他们能当选院士?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王复明:今年58岁,河南沈丘县人,现任郑州大学教授,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他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解决了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1990年获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并获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张新友:今年52岁,河南太康县人,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农业部黄淮海油料作物重点实验室主任、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等职务。他长期奋斗在农业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第一线,培育出花生新品种33个,实现了花生育种技术的重要突破和花生种植制度的重大革新,为推动我国花生育种水平提升和农业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授予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和中国作物学会第四届科学技术成就奖,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首届河南省专业技术杰出人才。
        在豫“两院”院士总数增至23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二者均为终身荣誉。“两院”院士增选工作每两年进行一次。
        昨日,大河报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我省自2003年本土培养的院士实现零的突破以来,这次是我省第五次本土培养的人才当选院士。2009年至今,我省连续四届有8人当选两院院士,其中7人是“中原学者”。
        “中原学者”是我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争取通过政府支持和引导,尽快尽多地培养出院士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比如,2007年首届“中原学者”申长雨、张改平,于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我省选拔的“中原学者”喻树迅于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前,在豫“两院”院士共有2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外籍院士1人。
        新当选的70名院士,平均年龄56.2岁
        据了解,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工作于1月正式启动,通过中国科协组织学术团体提名和院士提名两条途径,共提名了521名有效候选人。经过一系列程序,共选举产生了70位新当选院士。
        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9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8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9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8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6人,农业学部9人,医药卫生学部7人,工程管理学部6人。
        根据发布,新当选的70名院士,平均年龄56.2岁,且有更多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当选。本次增选后,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52人。

河南商报2015年12月08日第A07版
                                        他缺少研究经费,就自己贷款买设备搞研究  他拒绝国外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了河南老家
                              王复明是病路险坝“微创”修复技术开创者,张新友培育出23个花生新品种,两人做出的贡献都很大
                                                                                      咱脚下的路  因为他更好走了
                                                                                      咱碗里的菜  因为他味更香了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肖肖  记者  吴静
        今年,王复明和张新友成为我省新增的两位院士。他们俩有不少共同点:他们都是河南人,都是“中原学者”,也都是“海归”。
        这两位新当选的院士都是研究什么的?他们的研究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荣誉背后他们倾注了多少心血?
        王复明
        年龄:58岁
        专业:岩土工程
        单位:郑州大学
        个人简介:
        病路险坝“微创”修复技术开创者
        王复明是位“工程医生”,专门给道路、堤坝等看病、做手术。裂缝是危害高速公路、堤防等基础设施的“疑难杂症”,常规维修方法是钻孔挖坑、“开膛破肚”,不仅“治疗”周期长、费用高,且很难“治愈”。
        王复明发明了一种“微创”修复技术,道路无须“开膛破肚”就能检测修复,十几分钟就可开放交通,为高速公路病害诊断和快速处置开辟了全新途径。他曾给南水北调中线等很多工程做过“微创”修复手术。
        从银行贷款买设备搞研究
        王复明,河南沈丘县人。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郑州工学院首届大学生,而立之年拿到大连工学院博士学位。
        1991年,王复明应邀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由于表现出色,美方希望他留下,但王复明没有犹豫,项目一完成就立即回国了。
        回到郑州工学院,科研条件可谓“一穷二白”,首要难题是缺少无损检测试验设备。他拿出全家积蓄,并以18%的年息申请60万元投资贷款,自己筹款解决了设备问题。
        从1994年到2004年,他和团队拉着检测车从省内到省外,冒着严寒酷暑,遭遇多次险情,无偿检测公路1.6万公里,获得了数以百万计的试验数据。
        在此基础上,他创建了层状结构电磁波和动力波反演理论,开发了路基路面分层检测评价与隐蔽病害诊断技术,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给南水北调中线等工程做过手术
        长期的大量试验,让王复明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道路有什么问题,他一眼就能看出来。
        但对王复明来说,只诊断还不够,还要找到一种好的“治疗”方法。经过近10年努力,他提出无损检测与高聚物注浆相结合的非开挖维修新理念,为处置基层脱空、唧泥翻浆等疑难顽疾开创了新途径。随后,他又将重点放在攻克堤防、土坝及地下工程渗漏防治等技术难题上。
        如今,他的技术、装备成功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京港澳高速公路、广州地下管道等重大工程,解决了渗漏防治、修复加固和应急抢险等技术难题,他成了基础工程“微创”修复知名专家。

东方今报2015年12月08日第07版
                                                                        “工程医生”王复明致力科研数十年磨出这一“
        12月7日,中国工程院2015年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在选举产生的70位新当选院士中,今年58岁的河南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复明名列其中。
        因“工程医生”之称在业界闻名国内外的王复明教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一步步成长为院士的?在他的研究领域中,哪些成就为人称道?□东方今报记者  张静
        【潜心学术】
        近三十年潜心基础工程设施检测修复技术研究
        12月7日上午,东方今报记者获悉消息,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王复明教授。正在外地开会的他对大家的关心和关注表示感谢。王复明教授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成长为院士的呢?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对于王复明来说,有今天的成绩,是数十年磨出了这一“”。
        1975年7月,王复明高中毕业,在老家沈丘县的一个乡村当水利技术员。当年8月份,他就赶上了抗洪。正是因为这次抗洪抢险的记忆太深刻,1977年,王复明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第一届大学生,跨入郑州工学院的大门,学习水工建筑专业。
        1987年,他在而立之年拿到了大连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在英文里,博士和医生是一个词,他这个工学博士立志要做一名“工程医生”。
        近30年来,王复明在基础工程设施检测修复技术研究方面潜心钻研。他针对国家基础设施安全保障重大需求,潜心研究基础工程无损检测和非开挖修复技术及装备,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
        【仁心妙手】
        心系民生
        工程排险一马当先
        1991年,王复明应邀参加美国战略性公路研究计划SHRP-A005项目,提出了基于系统识别原理的路面结构反演方法,被国际专家认为是反演理论突破性进展,对公路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价值。美方希望他长期留下,并承诺为他全家办理“绿卡”,但王复明毅然谢绝了美方挽留。
        1993年4月,项目一完成,他就立即带全家回国。回国后,他说服了家人,拿出了全家所有积蓄,并以18%的年息申请了60万元银行投资贷款,凑齐了无损检测试验设备款,致力于我国道路无损检测技术研究。
        从高速公路到堤防大坝,再到地下管道,王复明打破了交通、水利及土木工程学科界限,实实在在地破解了我国基础设施安全维护面临的多项工程技术难题。
        王复明从事的基础工程设施检测修复技术研究工作,不但条件艰苦,而且经常面对险情。但他却不辞劳苦,不畏艰险,长期坚持投身于工程现场第一线。
        正是他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才多次受到国家和我省有关部门的表彰。他先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原学者”,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并在2011年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2014年,又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成了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医生”。就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前,今年“五一”前夕,他还荣获了“全国先进工作者”。
        研究成果
        从高速公路到堤防大坝再到地下管道
        打破了交通、水利及土木工程学科界限
        ◎路基路面分层检测评价与隐蔽病害诊断技术
        1996年起,他负责组建河南省道路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创建了层状结构电磁波和动力波反演理论,开发了路基路面分层检测评价与隐蔽病害诊断技术,成果被科技部列为国家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在全国推广。他不仅成为我省第一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而且成了国内公路无损检测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
        ◎“微创”修复技术治疗高速公路“顽疾
        2003年,他酝酿出适合国情的高速公路看病术,找到了用高聚物注浆的修复方法,开发了以无损检测技术为基础的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及装备。不用“开膛破肚”,只要半个小时就能维修一处病害,避免了开挖维修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后,成果在河南、湖北、安徽、河北、山西、云南等省高速公路维修工程中得到推广,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这项成果为高速公路病害诊断和快速处理开辟了全新的途径。
        ◎首次提出土质堤坝柔性防渗理念
        针对我国病险堤坝防渗除险的迫切需求和传统技术存在的不足,他提出了土质堤坝柔性防渗理念,这在国内外都属于首次。这一理念揭示了高聚物材料在土体中的扩散机理,发明了堤坝防渗加固和隧道涌水封堵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并应用于南水北调、黄河堤防、上海苏州河堤防、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等重大工程及病险水库防渗加固。该成果在理论、技术及装备方面具有原创性,获得2014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他又攻克了地下管道灾变防控难题
我国有大量地下管道年久失修,管道渗漏、沉降时常造成道路塌陷、环境污染,甚至是爆管爆炸事故。王复明在国内率先开展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足尺试验研究,发明了高聚物水下复合注浆技术,开创了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新技术方向。鉴于王复明在地下管道非开挖修复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他荣获2014年度国际非开挖学术研究奖。这是1986年该奖项设立以来中国大陆第二位获奖者。
 
郑州晚报2015年12月08日第A04版
                                                                                        两院新增院士131名  河南2人上榜
                                                                          分别是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郑州大学教授王复明
                                                                                              我省两院院士达到23人
        【张新友简介】  张新友,1963年出生在河南太康,农学博士。现任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经过30余年的研究,张新友率领团队培育出“豫花”、“远杂”系列早熟、高产、高油花生新品种33个。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和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植物新品种权6项。获得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河南省科学技术贡献奖、中原学者等荣誉称号。
        【王复明简介】  王复明1957年3月出生,河南沈丘县人。现任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水利与交通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王复明长期从事基础工程设施安全维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在渗漏涌水防治、隐蔽病害诊治方面取得系统创新成果。成果应用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上海苏州河堤防、京港澳高速公路安阳至新乡段、广州污水管道等重大工程,解决了渗漏防治、修复及应急抢险多项难题。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1项,并获得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学术研究奖和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等奖励。王复明多次受到国家和河南省政府表彰。
        分别是河南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郑州大学教授王复明
        我省两院院士达到23人
        增选院士每两年进行一次。昨天,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陆续公布了今年新增选的院士名单。两院今年共增选131名院士,其中中国工程院新增选70名院士、中国科学院新增选61名院士。其中女性院士12名,男性院士119名。
        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河南有2人榜上有名,分别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张新友、郑州大学教授王复明。
        河南省科技厅介绍,目前我省两院院士人数达到23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7人。
        郑州晚报记者  李丽君  张竞昳
        王复明:专治道路裂缝顽疾的“高速公路医生
        “科技功臣”、“海龟”、“博士后”、“首席科学家”……王复明被誉为病路险坝“微创”修复技术开拓者,是一位专治高速公路裂缝顽疾的专科“医生”。
        裂缝是高速公路的“通病”、“难病”。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开膛破肚”或加铺顶层沥青,不仅“治疗”周期长、费用高,而且很难治愈。王复明的无损检测与快速维修技术,不会对路面造成破坏,“就像给公路做CT一样,每小时可检测上百公里。
        王复明出生于河南沈丘,1977年恢复高考,被郑州工学院水利工程系录取。1994年,王复明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1993年4月,王复明谢绝了美方的挽留,放弃“绿卡”携全家回国。
        王复明刚回来时,国内在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我国的高速公路起步较晚,1993年尚在起步阶段,当时社会争论的焦点还是中国是否要修高速公路,王复明研究的公路无损检测技术似乎太过超前。检测遭遇冷淡。王复明和他的团队开着自己筹措资金买来的检测设备车,从1994年到2000年,跑遍了10多个省、区、市,共举办各类技术讲座60余期,无偿检测公路近2万公里。
        经过3年多的研究和探索,2003年他终于找到了用高聚物注浆的修复方法,开发了以无损检测技术为基础的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及装备。不需开挖,十几分钟后就可以开放交通,为高速公路病害诊断和快速处治开辟了全新的途径。郑州大学版权所有,禁止非法转载!2015-12-09 20: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