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服务业构建"6+1"扩大开放格局
9月1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商务部部长助理刘海泉、北京市副市长程红介绍了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情况。 多层次探索服务业开放路径 今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北京市成为全国首个试点城市。刘海泉表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将与4个自贸试验区、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共同构成服务业对外开放多层次、宽领域、大范围的试点格局,这将有利于多层次探索服务业开放的路径,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刘海泉强调,这次试点,旨在打造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的高地,通过改革市场准入机制和监管模式,建设配套支撑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业促进体系,带动北京市服务业整体转型升级。“对北京来讲意义在于优化首都核心功能,对全国来说意义在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他表示,扩大服务业开放试点,将充分发挥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的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首都核心功能,促进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使京津冀地区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扩大开放格局 优化支撑体系 据了解,与4个自贸试验区服务业开放相比,北京此次试点是首次在市域经济范围内开展的试点工作,其覆盖区域范围更广、试点行业集中度更高、配套支撑体系更完善。据刘海泉介绍,这次试点有两方面重要内容尤其突出。 一是构建“6+1”扩大开放格局。“6”,主要是聚焦科学技术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文化教育服务、金融服务、商务和旅游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等6大重点领域,逐步扩大向各类资本开放,降低或取消外资股权比例限制、部分或全部放宽经营资质和经营范围限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加快北京服务业的升级和换代。“1”,即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通过实行“备案制”等管理创新,帮助本土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其目的在于更好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势,拓宽本土企业发展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6”着眼于“引进来”,“1”立足于“走出去”,体现双向开放的特征。 二是优化5大配套支撑体系,主要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政府监管和服务方式,构建科学规范、高效透明的服务业促进体系,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为开放提供有效保障。 突出机制改革 大胆加快开放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市已形成服务主导型经济。据程红介绍,去年北京市服务业占GDP比重达78%,今年上半年超过了80%。程红表示,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不仅聚焦6大重点领域并面向全市,尤其是突出了体制机制改革。 程红表示,通过走访座谈大量企业,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问题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社会信用问题,二是市场监管的模式问题,三是高端人才引进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四是金融保障支撑问题,五是通关便利化问题。在整个北京市的试点之中,除了放开行业准入之外,核心就将聚焦在这5个方面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争取能够形成国际化、法制化、透明化的服务业促进体系,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时代特征的体制机制,为全国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一些尝试。 程红表示,5月份至今,北京市在组织保障、实施方案的出台以及首批开放措施的出台3个方面都取得进展。程红强调,在对外开放上,只要符合开放的方向,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我们都将积极大胆地加快开放和改革”。 据介绍,北京市在开放的多个领域方面推出一系列举措。如科技服务领域,引导和鼓励国内资本与境外合作在京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已经跟微软等外资企业积极合作,共同建设众创空间。在技术服务领域如民航,北京市将取消外商投资飞机维修项目的中方控股的限制。在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地方政府的服务管理的优化将进一步加快。北京市已把境外投资由核准制变为备案制,而且10月份将启动无纸化备案,为企业提供便利。此外,9月份马上要在全市推行“五证”合一,从商事制度改革上来说,给企业提供了便利,同时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应用,来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经济日报记者 冯其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