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节地风劲
山东,既是人口大省,又是土地资源小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77.6%,以占全国1.6%的土地面积、6.2%的耕地面积,承载着全国10.4%的生产总值、提供占全国8.2%的粮食、养活占全国7.1%的人口。由于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山东近年来的用地需求持续上升。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山东每年建设用地需占用耕地约为60万亩,而国家每年下达的指标仅为30万亩左右,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科学健康发展?山东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启动了园区、城镇、乡村三大节地工程,提出要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路径一:“飞地经济”念活“土地经”
作为沂蒙风情旅游景区的核心区域,沂水县成功摆脱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项目引资和落地困境。该县通过“飞地”把工业项目引入百公里之外的县工业园区,既不占用本乡镇耕地和生态用地,避免破坏宝贵的旅游环境,同时给当地带来长期的财税收入。
所谓“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不同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体制限制,把“飞出去”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进行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
对于“飞地”政策的实施,院东头镇镇长刘兆锋感到特别庆幸。他认为,这种以项目集中、产业集聚和用地集约为主要特点的“飞地”模式,有效破解了工业发展面临的用地指标瓶颈和产业结构趋同困局,对以农业、旅游、生态为主导的行政区域是极大的利好。
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飞地经济”让沂水人尝到了甜头。沂水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牛树娟介绍,全县18个乡镇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全部超过2000万元,其中位置最偏远、条件最差的圈里乡,通过这项政策,3年财政收入增加39.6%。
“‘飞地经济’实现了多方共赢,对企业来说,园区完善的基础配套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对招商乡镇来说,丰厚的税收分成机制极大地调动了乡镇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对政府来说,项目集聚激发了土地效益,减少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达到了节约集约用地的综合效应。”牛树娟说。
路径二:“综合整治”绘就美丽乡村图景
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的推进,齐鲁大地的农村正发生着一场深刻变革,成为以节约集约用地推动工业化、城镇化的成功范例。
汶上县杨店乡王楼社区内,40多岁的张春梅熟练地加工着服装。她所在的王楼村经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建起了新型社区,旧村复垦出来的土地统一流转给金银花基地,节余出来的建设用地,另一部分作为城乡建设用地周转指标进行置换,一部分用于社区厂房建设。新社区和社区厂房建成后,村里引进了济宁丽洋服装有限公司,就地招工生产。
作为土地整治的直接受益者,住上新房、拿着地租、数着工资的张春梅,觉得现在的日子“比进城打工强好几倍”。张春梅告诉记者,她在服装厂每月工资2000~3500元,每天还可以腾出时间料理家务,照看老人和小孩。村里很多村民和她一样,将家里的地转包出去,过着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生活。
据介绍,当地在着手土地综合整治和新型社区建设时,以学校、医院和就业为半径进行规划,统筹镇域内城乡、工农发展,既考虑社区生活环境,又考虑后续运转和发展。目前,每个大型社区都成功引来了各种劳动密集型企业,在改善着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路径三:“变废为宝”破解用地指标困境
“沂蒙山区好地方,社员勤劳干劲强,开山辟岭修梯田,荒山变成米粮仓……”这首沂蒙山小调,唱出了齐鲁人民因地制宜、开荒拓地的传统。
位于安丘市的齐鲁酒地创意文化产业园,是“变废为宝”的又一典型案例。
本着变废为宝、还绿于山、造福于民的原则,安丘市引进了这个投资规模达60亿元的创意旅游文化项目,对青龙山及周边采矿废弃地进行总体规划、综合开发。如今,深达50多米的废弃矿坑变成远近闻名的藏酒池,四季常青的园区景色宜人,不时呈现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雕塑和建筑,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不能把眼光紧紧盯在城市周边及其优质耕地上,必须转变思路,因地制宜,变包袱为资源,化腐朽为神奇。”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总规划师宫志强说。
宫志强告诉记者,目前全省已批复的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区规模接近2万亩,引进项目163个,完成投资587.23亿元。试点结果显示,有序开发利用好未利用地,既减少了对城市周边和平原区优质耕地的占用,又拓展了建设用地新空间,改善了试点区域的生态环境,拉动了社会就业,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除此之外,山东省还积极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据统计,山东共有工矿废弃地56.64万亩,可以复垦成耕地的有52.79万亩。省国土资源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变废为宝、向荒山荒滩等未利用地要“指标”,将成为山东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拓展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空间、解决部分历史遗留问题的又一突破口。
路径四:“机制创新”收获改革红利
山东鼓励企业以租赁方式使用国有建设用地,实行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分期供地制度等灵活的土地供应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
“以往工业用地通常一出让就是50年,但工业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在10~20年,如果按50年出让,一旦企业效益不好、产业周期结束,会造成腾退困难。”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科科长沈庆国告诉记者:“缩短出让年限可以降低拿地成本,兰山区50年期工业用地最低价每亩16.8万元,而20年期的只有约12万元。”截至目前,临沂市已按20年期出让土地1610亩。
引入用地指标分配竞争机制,是济南的一大创新。
“都喊缺指标,缺指标背后其实是用地缺效率。”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韩晓光说。从2013年起,济南改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办法,除重点项目指标、分给区县的自控指标外,留下约20%作为调控指标,全市大排队,哪个项目好就给哪个。
济南市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为重点项目指标、自控指标和调控指标三大类。重点项目指标用于保障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建设,自控指标分配到各县(市)区政府统筹使用,优先保障辖区各级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调控指标用于对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项目用地。
“这种方式,实现了土地差别化管理,有利于切切实实地将新增指标用好、用足、用到位。”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科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