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齐聚英伦名校共论“一带一路”
央视网消息: 3月21日—22日在英国杜伦大学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会议上,来自杜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多位研究国际问题和丝路考古,文化历史的专家齐聚一起,就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地缘政治与区域合作、商贸旅游合作和历史,语言及文化研究等课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和探索。
本次会议由杜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杜伦大学政府及国际事务学院,格雷书院和丹麦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杜伦大学法学院教授,格雷书院院长汤姆·艾伦(Thomas Allen)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了杜伦大学格雷书院与中国华西医科大学的关系可以追朔到1913年。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为华西协和大学。这所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克里夫特·斯塔布斯(Clifford Stubbs)的后代把他从中国带来的文化艺术收藏品赠送给该书院并且在书院里建起了一个研究基金。艾伦教授表示在原有的基础上希望能够更加加强格雷书院与中国学术和文化界的往来,并且在一带一路的框架内进一步鼓励和促进中英学术和文化交流。第一场分会上讨论的焦点是当代“一带一路”对沿线各国的意义,各国的反响以及一带一路对各国带来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杜伦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阿诺史·艾特夏米(Anoush Ehteshami)教授,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中东问题教授蒂姆西·尼布洛克(Timothy Niblock),丹麦国际问题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尔斯·安德森(Lars Erslev Andersen)和江洋博士就“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及全球挑战与丝绸之路国家合作发展等主题做了发言。
专家们指出如果欧亚一体化的概念得以实现,它将为经济和文化交流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这将会带来亚洲国家间的新趋向和定位,并促进文化上的相互认同和经济贸易上的一体化。“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最终表现,也表达了新中国自我形象的信心和把握, 与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席卷西方各国的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高潮形成明显对比。数据显示中国和海湾各国的经济贸易额已经超过欧洲,表明了欧洲两个多世纪以来在中东地区的经济优势已经开始终止。西南亚复杂多变的安全局势对“一带一路”行动方案的实现,有可能会挑战中国在不稳定或冲突地区的经济外交与利益的保护。 会议上还讨论了“一带一路”和古丝绸之路之间的历史延续性和“一带一路”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在第二天的分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研究员以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陶瓷艺术和陶瓷贸易为焦点来讨论中外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创新,并指出,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世界人民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之路。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和杜伦大学考古学系的张然博士在发言中用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科学的分析方法来证明中国和西亚,南亚以至西方各国的经济贸易,文化关系源远流长,追朔到汉代以前几百年。
大英图书馆国际敦煌项目主任魏泓博士(Susan Whitfield)和杜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苏诺博士(Mamtimyn Sunuodula)在发言中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文化和语言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及其对丝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的作用。
会上展出了著名陶瓷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朱乐耕研究员的部分作品。朱乐耕研究员亲自介绍了自己的作品以及谈到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历史演变和当代陶瓷艺术的独特性和延续性,从而展示了新丝绸之路上的当代陶瓷艺术交流上面的新面貌。
参加会议的有艺术人类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罗伯特·莱顿教授(Robert Layton),杜伦大学考古系主任罗彬·斯凯特教授(Robin Skeates),英国外交部官员以及从英国各地前来的多名学术界精英,研究人员以及研究生。
杜伦大学建立于1832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它在英国大学排名中名列前茅,其考古系在最新的世界排名上排在第四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