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科技学院:数字为帆 转型升级 为一流应用技术大学赋能
智能技术驱动下,“变”的主旋律响起,全球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数字化变革。在教育与科技这场博弈风暴中,黄河科技学院洞察未来趋势,用数字化扬起风帆,“智”领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数字化转型的大方向。
一、助力“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教育
这两天,2018级学生王盼盼收到了一条鼓励信息:“多多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吧,你会获益良多!”而她的同班同学收到的则是一条警示信息:“再不好好学习,就要挂科了。”原来,信息是“AI助教”发出的,它的信息从何而来呢?玄机就在数字化档案里。
学校为学生建立全程、多维、动态的数字化档案,课程学习、二课活动、创新实践、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数据都实现伴随式收集,并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从“学习成绩、心理健康、实践创新、生活规律、社交活跃度”等5个维度为学生成长创建个人画像。
有了这张画像,学业导师和职业导师就能更好地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发展计划,实现“因材施教”:也就是说,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就业、升学或创业等意向,按照达成学生个人发展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依托学生个人成长数据的动态分析,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个学生开展学业或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
在大数据支持下,除了导师们的引导,“AI助教”也会通过定时提醒、消息推送、课程预警、经验分享、进度反馈等为学生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支持。结合历届学生成长的数据和指导教师的意见建议等,对学生成长各个阶段的需求、常见问题分类汇总,形成可共享和参考的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和生活。上线3个学期来,建成200余个特色经验库,为全校学生提供1100万余条AI助教信息支持。有了它的帮忙,课堂互动学生平均参与率高达91%,课后学生每日学习时长均值也增加了近1小时。
二、安装新引擎成就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在黄河科技学院,学生就业不是难题。但如何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学院探索了很久,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社会需要谁,我们就培养谁。”为此,学校通过数字化建设,基于社会需求数据确立质量标准和课程体系,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装上了新引擎。
最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65个本科专业依托数字化平台在一周内完成对1463家企业的调研,并对2597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新一版培养方案共删减合并课程189门,增设跨学科、创新性、特色的课程616门;实践教学比例从原来的33.4%提高到了39.7%,增加实践教学均为综合性创新实践项目。
这样的动态调整机制,是基于人才培养需求、课程教学、学生个人成长和学生职业发展等多维度数据分析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定期围绕学生“受教育后获得什么能力和能够做什么”面向企事业用人单位、毕业生开展全方位、多频次调研,根据调研数据的智能化分析结果,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对人才需求标准做进一步分解,确定核心知识和核心能力标准。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核心知识、扩展知识等3个层面;能力体系从“通用能力”“职业能力”两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包括“基础能力”和“综合能力”两个层面,形成能力矩阵,每一项具体能力按星级来确定其重要性权重。从知识和能力矩阵出发,设置相对应要开设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并确定合理的课程结构。
不仅如此,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都紧紧围绕“高质量就业”展开,着力打造有张力的服务系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和个性化成长支持。
三、动态仪表盘“智”领高校发展之路
黄河科技学院从顶层设计出发,以数据为主线,依托“翻转校园”数字化平台构建教育教学支持系统。通过信息数字化和管理智能化,以统一数据中心平台和智能化应用助推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和精细化管理,形成“数据驱动的教学保障体系”和“智能引领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双引擎,为学校教育创新提供保障。
根据顶层设计,学校构建了数字化组织架构,围绕服务学生成长实施组织机构改革。2019年初,学校大刀阔斧整合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等五个工科学院成立“工学部”,整合艺术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等四个学院成立“艺体学部”。学部建设打破原有学校—学院—系—教研室多级管理,各学部按照专业集群设立“科教中心”作为教学科研工作开展的单元,管理层级从4级缩减到2级。
管理模式的变革和数字化技术的支持,让更多一线教师和“双肩挑”人员投入到教学改革中,科教中心突破了学科和专业壁垒,有较强的独立性,充分发挥专业集群优势,可以在产学研合作中更好地整合资源,为培养时代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打牢培养的地基。
(黄河科技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