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变奏曲

16.05.2018  12:12

满目苍翠的槐花林,缕缕清风沁人心脾。(记者 史长来 摄)

黄河故道的变迁。(供图/史长来 制图/刘竞)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百里黄沙到绿色廊道,从原始荒凉到立体涵养,从风沙肆虐到造福一方。黄河故道百年变迁,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缩影,也是人与自然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有力见证。

  5月3日,地处黄河故道腹地的民权林场核心区申甘林带,头顶骄阳似火,但万亩槐林里浓荫遍地,丝丝凉意沁人心田。这是黄河故道绿色最浓郁的地方,正在举行的槐花节引来众多游人,浓浓的绿意把人的眉目映出深深浅浅的碧色。一阵风吹过,雪白的槐花散落成雨,飘飘洒洒,清香四溢。

  关注生态已成时代共识。从一个点,到一条线,“五一”前后,本报为期一周的“明清黄河故道行”采访之旅向黄河故道深处进发。

  “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从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至今的2600多年,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曾26次改道。

  距清咸丰五年(1855年)最后一次改道已有百余年。黄河在兰考东坝头决口北徙,在河南境内留下192.8公里长的黄河故道,绵延伸展于兰考县和商丘市的民权县、宁陵县、梁园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虞城县等6个县区,被称为“明清黄河故道”。

  东坝头黄河决口处、引黄商丘总干渠、申甘林带、梁园区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记者一路踏访,追寻故道发展脉络,探究时代变迁,采撷绿色明珠。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理念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从百里黄沙到绿色廊道,从原始荒凉到立体涵养,从风沙肆虐到造福一方。黄河故道百年变迁,是新时代绿色发展的缩影,也是人与自然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有力见证。

   筑就“生态长城”:抗风沙,豫东防护林带崛起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古老的黄河裹挟着滚滚泥沙频繁决溢迁徙,同一个地方,三十年前在河的东岸,三十年后却变成了河的西岸。数千年来,黄河在华夏大地上留下了复杂的故道体系。

  明清黄河故道为何冠以“明清”之名?这跟明代治黄功臣潘季驯有关。

  潘季驯动用五万民工历时16年,在黄河下游两岸修筑了南北两条大堤,黄河才被基本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等地一线,直至1855年黄河再次决口改道。这两条大堤就成了黄河故堤,旧河道即是“明清黄河故道”。

  738公里的黄河故道,横贯豫鲁皖苏4省8市,河南境内长192.8公里。商丘市提供的数据显示,河南段故道流域面积1520平方公里,超过3个郑州市建成区的面积。其中,民权县、兰考县涉及面积均超四成。

  此次改道,是又一次灾难深重的开始。连绵百里的沙丘群蚕食着村庄和农田,风沙、盐碱、旱涝等自然灾害频仍,百姓苦不堪言。新中国成立前的30多年中,仅民权县就有17个村庄的村民因风沙危害背井离乡。

  踩着松软的沙土,在3万多亩申甘林带中徜徉,看着林间行驶的汽车卷起阵阵黄沙,才能把眼前的滔滔林海与当年的风沙肆虐之地联系起来。

  一向静谧的林子因槐花节变得充满生气。61岁的张建民和爱人从商丘赶来,参加槐花节徒步比赛。“第一次来,没想到这里居然藏着这么一大片林子,太震撼了,以后可以带着儿子、孙子一块儿来‘吸氧洗肺’。

  虽然退休30多年,但每到这个时候,潘敬修老人总要到林子里干几天义务护林员。今年已90岁高龄的他,家就在黄河故道旁的民权县孙六镇。“小时候风沙厉害,大堤以北没种成过庄稼,要不是有大片林子挡风固沙,哪有现在这悠闲的生活。所以看到谁折槐树枝子,我就不依他。

  事实上,黄河故道的造林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以前。从1916年起,一些有识之士就在故道两岸断断续续小规模植树造林。“1919年,民权县谢庄三户乡民与一资本家合资在申集、甘庄一带垦荒植树6年,正是我们脚下的申甘林带范围。”民权林场办公室主任高振标说。

  然而战火连绵,林木终不得保,其效甚微。新中国成立前夕,商丘境内仅有成片林3万亩,林木覆盖率2.7%。风起沙飞,遮天蔽日,民权、宁陵、商丘(今睢阳区)、虞城有沙荒59万亩,泛风沙地130万亩。兰考的情况更为严峻,林木覆盖率只有1.6%,仅沙化土地面积就达40万亩。一如民谣传唱:“一场风沙起,遍地一扫光,终年辛劳半年粮,携儿带女去逃荒。

  新中国刚成立,党和政府就把在开封以东营造防风固沙林提上日程。1950年冬,豫东沙荒管理处成立,指导兰考、民权、睢县、宁陵、虞城等十多个县的造林防沙治荒工作。著名的豫东防护林带逐渐崛起。数据显示,1957年,商丘共完成豫东防护林带造林面积17.77万亩。

  但也曾走过弯路。从1958年起,因自然灾害、大炼钢铁等原因,豫东的林木被大量砍伐,风沙再起,广大农民重受无林之苦。

  1962年焦裕禄来到兰考,正是这里内涝、风沙、盐碱最严重之时。有林就有粮,没林饿断肠,焦裕禄找到了治理“三害”的关键——要给沙地“扎针”。其中表现最优异的一根“”就是泡桐。

  在商丘,除了学习兰考经验搞农桐间作,还大力发展农条间作。白蜡条(杆)既是“庄稼卫士”,还是少林“武僧棍”的绝佳选材。

  沿着黄河故道一直向东,一行行葱郁的白蜡条(杆)已经成为豫东平原上的一道风景线。宁陵县是全国最大的白蜡条(杆)生产基地,农条间作面积达20万亩。

  如今,兰考的泡桐肩负了新的使命,泡桐木被制成乐器,成为兰考响当当的产业。“2016年以来,兰考每年保持500万株的造林规模,只要是适宜生长的地方,泡桐仍是首选。”兰考县林业局局长赵冬说,多年植绿,兰考县40万亩沙化土地已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盖率达到26.08%。

  扼守风沙口,筑就生态屏,通过开展骨干林带和农田防护林建设,推进沿线农村“四旁”绿化和沙荒地造林,沿黄河故道基本建成了点、片、带、网相结合的生态防护林体系。目前,商丘黄河故道林木覆盖率达到45%,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水系林木绿化率92%、道路林木绿化率94%,林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曾经不长庄稼、只长茅草的沙荒盐碱地逐渐变成沃野良田。

  黄河故道内坐落的诸多村庄里,虞城县张集镇槐树李庄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个村因一棵1200年的老槐树而得名。枯干新枝,树叶繁茂,六七人才能合抱。一位老人告诉我们,传说这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拴马树,村民把它称作“老槐爷”。

  沧海横流,转瞬千年。千年古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伟大见证。古树无言,风吹叶舞,却仿佛向我们倾诉着这份和谐共融、相护相守的千年情缘。

   引来“生命线”:保水质,呵护湿地资源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人类自古择水而居。《诗经》中的一首诗就描述了郊野水边的一幕:蒲草葳蕤,缀满露珠,有一位美丽的姑娘含情不语,秋波一转,顾盼流转,妩媚动人。

  这样的美景如今在商丘任庄水库得以重现。站在高高的明清故堤上极目远眺,宽阔的水面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近处蒲草依依,小荷露出尖尖角,舒展开巴掌大小的叶片,漂浮在波光粼粼的水面。野鸭三五成群,不时滑水嬉戏。

  这偌大的湖面超乎了我们的想象。黄河改道,随着岁月流逝,“废黄河”或者变为小型湿地、河道,或者沦为风沙盐碱地。在豫东沙土地上怎会涌出这一湖碧水?殊不知,这仅是故道上八座梯级水库之一。

  “水是真真切切的黄河水。”商丘市水利局的“老水利”韩墨林为我们解释了来龙去脉。1958年,河南、山东两省共同开发黄河故道,建设三义寨引黄灌区,规划修建黄河故道任庄、林七、吴屯、郑阁、刘口等8座梯级水库。因河道淤积和次生盐碱等,引水时断时续。经1974年、1990年两次改造,1994年新三义寨引黄工程通水,被灌区人民誉为“生命线”。

  溯流而上,我们来到兰考县三义寨引黄渠首闸。60年前,黄河水就是经由此地重新拥抱豫东平原,这片干涸的大地历经百年再一次得到母亲河的眷顾滋养。

  如今,兰考县18条县级河流流淌的均是黄河水,老百姓再也不会守着黄河望水兴叹。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到2020年,兰考县计划将黄河水引进450个行政村。树木水塘,绿韵水灵,将唤起人们的乡愁记忆。

  兰考县水利局局长陈志凌介绍,黄河水现阶段在兰考主要用做灌溉水和景观水,“比起井水,老百姓更偏爱黄河水,不仅肥力强,还不凉,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对于商丘来说,黄河水是其唯一的客水水源,不仅浇灌着247万亩农田,用于养殖、旅游,更是商丘人民吃水的大水缸。

  饱含泥沙的黄河水经过民权县野岗乡坝窝沉沙池沉淀后,汩汩清水再次被引入故道,历经任庄、林七、吴屯三座水库后,进入郑阁水库,亦是商丘市第四水厂的水源地,市民饮用黄河水已经13年。

  水库属于人工湿地,引黄之后,黄河故道成为商丘最大的湿地。这块“城市之肾”还具有补充地下水、调节洪水流量、清除转化毒物和杂质、保护小气候等作用。在中原人口稠密地区有这样一块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和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庄子故里民权县境内的任庄、林七、吴屯三座水库还各自拥有一个诗意的名字:鲲鹏湖、秋水湖、龙泽湖,三湖共同组成了民权县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依托沿岸的水库资源,各区县纷纷打造生态旅游、休闲旅游,梁园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新近获批,天沐湖景区农家餐馆旺季一天能收入三四万元。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商丘人离不开黄河故道,商丘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黄河故道。处理好湿地保护和开发的关系,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度,显得尤为重要。

  以往密布的水网、水箱不见了,当地水利、环保、公安等部门联合行动,对污染源进行大规模的清理整顿,拆除几十处直接污染水源的猪圈、厕所、鱼塘及工业项目,环保部门添置了水质监测设备,24小时监测水质变化。

  背靠任庄水库的民权县绿洲街道办事处任庄村,粉墙黛瓦马头墙,鱼跃荷塘菜飘香,2017年年底荣膺全省水美乡村。今年春节期间平均每天客流超过2万人次,原来靠打鱼、编蒲草为生的村民吃上了“生态饭”。

  55岁的高清献是任庄巨变的亲历者。2015年村里打算发展生态旅游时,上马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污水处理厂。污水经过处理,可直接排放到生态水系里养鱼、种藕。

  “靠生态吃饭就不能把污水排到黄河故道里。”高清献说,村里的农家乐必须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处理好餐厨污水和油烟排放问题才能营业。

  5月1日正午时分,农家乐老板朱世德在厨房忙得脚不沾地,脸上却乐开了花。从漂泊在外的大厨到回家创业,从月挣四五千元到日营业额四五千元,朱世德完成了一个打工仔到老板的身份转换。

  这是黄河故道的恩赐,是良好生态的馈赠,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

  韩墨林介绍,黄河故道的水质始终保持在二类以上。一片又一片湿地犹如美丽的绿宝石,镶嵌在豫东平原上,鸭逐鱼跃,水鸟翻飞,形成“北国水乡”的旖旎风光。

  生态向好、水草丰美,引来鸟儿云集。鸟类保护志愿者发现,白天鹅从稀客成为常客,从三三两两变为成群结队;被称为“鸟中熊猫”的珍稀鸟类震旦鸦雀在这里现身;58只珍稀濒危鸟类青头潜鸭在此安家繁衍……

   打造“绿色银行”:破困窘,沙土地上百果飘香

  虞城县张集镇境内的王安庄水库是8座梯级水库中的最后一座。因引黄水量有限,黄河水多年没有到达这里。然而几十年来,水库里的水却从未干过,碧波荡漾,渔舟唱晚,一派自然祥和的景象。我们驻足停步,在粼粼波光中感受百年前黄河在此奔腾不息、不舍昼夜的前行之势。

  黄河故道的沙土地不易保持水分,比起小麦、玉米等庄稼,苹果树、梨树、杏树等果树根系发达,能深深扎入沙土中,结出的果实脆甜。故道沿线的人们调整种植结构,益林则林,益果则果,大片大片的经济林不仅竖起防风固沙的生态屏障,还铺就人们摆脱窘困迈向新生活的致富之路。

  张集镇林堂村,55岁的林付生正在给苹果枝条“做按摩”。他种的可不是普通的红富士,而是从河北引进的盆栽苹果。中等盆景大小的苹果枝条上,粉白色的花还没有落完,有的枝条上已结出了青涩的果实。

  “你看,苹果树种在盆里,既能观花、观果,还能吃果。一盆能挂二三十个果子,至少能卖八九百元。”老林打开手机,得意地展示盆景苹果完全培育好的图片。根据专家指导,用海棠做根砧,矮化乔木做中间砧,最上面嫁接苹果。三次嫁接,培育两年,才有了眼前这1400多盆苹果树。

  侍弄盆栽苹果之前,老林也像大部分果农一样,种的是地栽的红富士。张集镇6.8万亩耕地中,仅红富士苹果就达5万亩,成为名副其实的主导产业。从传统品种到富硒苹果,从论斤卖、论个儿卖,再到论盆卖,故道人民锐意进取、谋新求变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不远处的田庙乡,北隔黄河故道与山东单县相连,被称为虞城的“北大门”。2.9万亩耕地面积中果树占2万亩,涵盖了北方平原地区很多水果品种,百果飘香,有着“江北第一百年杂果园”的美誉。

  黄河故道上游、虞城的西边是宁陵县,最为出名的金顶谢花酥梨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总产10亿斤以上。初春时节,一树树的梨花怒放,宁陵县成了一片白色的海洋。当地依托石桥镇为中心的20余万亩优质酥梨基地举办梨花节和采摘节,在省内外都有不小的名气,带动梨农增收致富。

  林海,湿地,果园,花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演化为百年故道上绿意深深,春色浓浓。

  酒香不怕巷子深。黄河故道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环境资源、景观资源,及其蕴含的巨大的历史、生态、经济、社会价值逐渐被人认可。

  善谋长远,方能革故鼎新。十八大以后,明清黄河故道的保护开发犹如装上“加速器”。

  商丘市2016年已启动黄河故道生态走廊提升发展工程,“一廊提升”正在推进当中。2018年大力实施黄河故道南岸林带建设,以尽快实现全线贯通,为防沙治沙、涵养水源、促进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构筑多元化、强有力的绿色生态屏障。

  目前,民权县启动了黄河故道国家湿地公园、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以及连接“两园”之间的生态走廊,即“两园一廊”规划建设,今年造林3.6万亩;梁园区着力做好水库修复、河道清理、林木结构调整、区域交通设施建设等工作,积极筹建黄河故道野生动物园;虞城推出万亩果园、万亩湿地、万亩水面等生态乡村旅游项目,推动农业和旅游互促互助,加快“农游一体”发展。

  我省“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推进明清黄河故道综合整治开发,加强沿线湿地保护修复和生态防护林建设,推动特色农业、旅游与生态一体化发展,建设横贯黄淮平原的生态文化旅游廊道。

  百年黄河故道的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期。

  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这片热土上蓄势待发的潜能一旦被彻底激活,那将会是多么美好的一片新天地!(记者 李英华 王平 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