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 “轴心文明交流互鉴与包容性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20.06.2017  02:53

会议开幕式

河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广智讲话

校党委书记关爱和致辞

英国剑桥大学Sally K.Church教授讲话

会议闭幕式


2017年6月17日—18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共同主办的第九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轴心文明交流互鉴与包容性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召开,来自海内外的七十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开封,共襄盛会。

参与开幕式的领导嘉宾有河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广智,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站站长许宏教授,英国剑桥大学Sally K.Church教授,台湾东海大学朱歧祥教授,美国犹他大学地理系及公共国际事务研究院魏也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教授。开幕式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

关爱和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传承创新黄河文明是事关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重大时代命题,是当下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最深厚、最核心、最可靠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资源”,并强调了黄河文明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呼吁“深入挖掘黄河文明深厚的核心价值和共同价值,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黄河文明学术话语体系,使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中国文明源流探求和展示世界文明交流互建的学术重阵”。

张广智在讲话中指出,“黄河文明是最具有持续性的轴心文明,黄河文明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生态意识、华夏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和民族性格,造就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是中国道路和文化软实力最为深厚的历史基础,也是世界认识中华文明的主体窗口”,并在全球化、区域经济与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肯定了本次会议主题“轴心文明交流互建与包容性全球化”的意义及重要性。

Sally K.Church教授表示,“现阶段,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采取了行而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认识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承担了自身的责任,同时也是近年来大量中国专家学者、政府不懈努力与付出的结果”,她期待这次国际高层论坛会议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以及思维的碰撞,共同推进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和谐发展。

研讨会以“轴心文明交流互鉴与包容性全球化”为主题,采取大会主题报告与分会场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大会主题报告中,与会专家分别从“对轴心时代东亚大陆城邑文明的考古学观察”(许宏,中国社会科学院)、“从华夏民族的形成论‘何以中国’”(王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Faxian:China’s Earliest One Belt One Road Traveller (399-414)”(Sally K.Church,英国剑桥大学)、“明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模式的历史反思”(陈支平,厦门大学)、“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刘卫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Spatiality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魏也华,美国犹他大学)、“包容性全球化与中国发展的区域动力”(苗长虹,河南大学)、“黄河的过去与未来”(黄河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000年前前后的气候突变和文化响应”( 冯兆东,河南大学)、“Whither Globalization”(Michael Dunford,英国苏塞克斯大学)、“Uneven and Combined Development: a Strategy to Strengthen Reg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Central Asia”(杨振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弘扬包容文化,共建‘一带一路’”(张占仓,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穆天子传》与丝绸之路的开发”(李玉洁,河南大学)、“中原地区汉字文化的创意实践概述”(王蕴智,河南大学)等多个角度,结合自身多年研究实践,主要围绕轴心时代黄河文明的发展演变及包容性全球化时代下“一带一路”建设进行深入探讨。6月17号下午围绕“全球化、城市化与空间差异”,“包容性全球化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轴心时代的黄河文明及其文化突破”,“甲骨学”等主题分设四个分会场,与会专家、青年学者共飨此次学术盛宴,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在“黄河文明”与“包容性全球化”的认识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6月18日上午,大会主题报告结束后,苗长虹教授主持会议闭幕式。他表示,在新的全球化时代,我国的经济已经走向世界,而文化的输出则需要一些独特的符号,比如说包容,这个文化符号来自于中国,能给整个人类社会贡献黄河文明的智慧,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层面的传播和交流,今年的“黄河学”正是重要的尝试。要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在轴心文明对话框架下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从而更好地发展建设“黄河学”。

自2009年至今,“黄河学”高层论坛已经举办八届,成为海内外研究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高端平台。本次会议主要从轴心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经验中总结规律,提出对策,以此推动全球化向着包容、均衡、可持续的方向继续发展。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彰显了河南大学“黄河学”在世界文明比较及国际学术对话中的突出地位,把“黄河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对推动河南大学 “双一流”建设提供学科支撑并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