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久生:树高千尺不忘根
黄久生,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书记、潢川县总工会驻郑州维权中心主任,“官衔”不大,却是荣誉满身: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劳动模范,还是党的十八大代表、河南省人大代表。
虽然满身荣耀,但他最爱的还是“农民工”这个称谓。他说,他的根在农村,心里最放不下的是父老乡亲,他永远是一个农民工。
黄久生的童年与苦难相伴:母亲早逝、兄弟离散,他在父老乡亲的帮衬下,吃着百家饭长大。吃苦受穷让他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人间的辛酸磨炼了他的斗志;长大后,上大学的渴望又在他的内心深处与日俱增。他的人生境遇像极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黄久生的人生,是一部厚厚的励志故事书。读懂他的人生,还要从他的童年讲起。
经历苦难童年的孩子
幼年丧母、兄弟离散,是黄久生无法忘却的痛苦记忆,每当触碰这段记忆,他就禁不住眼圈泛红。
黄久生6岁那年,母亲去世,丢下他和4岁的妹妹、两岁的弟弟。父亲要走街串巷修补盆碗维持生计,出一趟门很长时间才能回来,黄久生兄妹三人在乡亲们的帮衬下相依为命。他提到最多的一个名字,叫吕中秀。
“吕中秀是我家邻居,也是我的妈妈。”黄久生说,母亲临终时把他和弟弟妹妹托付给她。那时候,吕妈妈家的生活也不宽裕,但她从来没有委屈过他和弟弟妹妹。有一次,吕妈妈家只包了20个饺子,她偷偷给他们兄妹送来5个。“吕妈妈看到我光着脚上学,还把刚给她儿子做的新鞋让给了我,她给我们的是亲娘一样的爱。”
黄久生说,人,啥时候都不能忘恩。凡是帮过他的人,他都记在心里,总想着有一天要报答他们。
1983年,18岁的黄久生决定外出打工。这一年也成为他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他来到郑州一处建筑工地,从小工做起,白天搬砖提灰推车,晚上则帮工友洗衣服。然而,在城市里打工不容易,他在头两年并没挣到钱。感觉没脸回家的他在工地上独自过年。第三年,他终于攒下了3000元钱。快过年时,他花2000多元买了核桃、大枣,还有当时最时髦的的确良裤子,赶到县城又租了台手扶拖拉机,拉着一车礼物风风光光回到家,全村人每家都收到他的礼物。
“久生这孩子出息了,大家没有白疼他。”黄久生说,乡亲们一个劲儿地夸他,他也第一次体会到回报乡亲的幸福和快乐,“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没有父老乡亲的帮衬,就没有我的今天,家乡父老永远是我的亲人。”
懂得知恩图报的汉子
小工的技术含量低,挣钱也不多,黄久生决定学习更多的技术,挣更多的钱,回报更多的乡亲。
他省下一部分钱,买来相关书籍,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捧着书本钻研,学会了木工知识,又掌握了钢筋工的诀窍,并把目光瞄准了建筑施工管理。1999年,他成为中建七局一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
黄久生渐渐有了更多回报乡亲的资本。1996年,他掏出两万元交给双柳树镇政府,用来给镇上的孤寡老人买肉买米过春节。这成了他每年的惯例。
2008年,他出资45万元建起了双柳树镇久生光荣敬老院,把孤寡老人们接到一起,让他们颐养天年,为他们养老送终。近20年来,全镇先后有700多位孤寡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只要有老人去世,他都要回家张罗,披麻戴孝,尽管有一半的老人,他以前并不认识。
“这些老人待我像亲儿子一样,我舍不得他们,他们也离不开我。”黄久生说,有一个叫李鸿金的孤寡老人,不幸患癌,临终前有一个心愿,就是见到他才能闭眼。他听说后就连夜赶回去,送老人最后一程。
“我还有一个承诺,让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们坐一次飞机,看看天安门。”黄久生说。
黄久生的钱挣得并不容易,有时面临工程款不能按时结算。困难的时候,他甚至被人追债。赡养这么多孤寡老人,每年的花费不是个小数目,这沉重的负担,黄久生扛得很艰难。
有一年快到年根了,他挣的钱还没有到手,欠别人的钱又被人追着要,他遇到了创业中最难的坎儿。老人们等着他回家过年,却不知道他正在被债主们缠得焦头烂额,吃饭、上厕所都有人跟着。“我那会儿跳楼的心都有。直到腊月二十八,我才借到钱回家。在老人面前我也是强颜欢笑,我不想让老人们知道我的难处。”黄久生说。
困难改变不了黄久生的初心,他对家乡父老还是能帮就帮。除了赡养孤寡老人,他还陆续从双柳树镇带出了一万多名建筑工人,并且通过培训,使相当一部分人成了建筑行业的能工巧匠。他的团队参与建设的工程两次获得全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
黄久生说,之所以没同意记者到他的办公室,是因为他的办公室是租来的,在郑州建业路上一小区民房里,环境简陋得有些寒酸,曾让前来谈生意的人打退堂鼓。
为素不相识的老人大手大脚花钱,却不为自己装点门面,黄久生的做法曾一度不被工友理解。他的老搭档老周曾经直言不讳地问他:“你光想着回家照顾那些老人,咱的工地咋办?办公室还换不换了?”
黄久生却说:“工地上啥困难都可以克服,办公室凑合着能用就行,可老人在我心里是一道过不去的坎儿。”
黄久生上学的梦想也没有断过。在工作之余,他靠自修完成了大专和本科的课程。随着事业做大,从老家带出的人越来越多,他要解决企业管理的瓶颈与难题,却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他决定上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读EMBA。
百年燕园仅10分钟就接纳了他。2013年8月,他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录取,学院领导要求他在开学典礼上发言。
“我是一个农民工,在开学典礼上发言?我当时真的不敢相信。”黄久生说。
当年9月1日下午,黄久生站在了北大百年讲堂上。吃百家饭长大、打赤脚上学、提灰搬砖打拼、回报家乡父老……他的讲述数次被掌声打断,整个光华管理学院上千名师生哭了。
一位刚认识的同学说,老黄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他家境贫寒、生存不易,却知恩图报、坚持为善,是一个“河南好人”。
帮农民工维权的主心骨
从家乡带出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黄久生操的心也越来越大。他说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既要让他们体面劳动,还要有尊严地生活。
10年前,潢川县双柳树镇驻郑州农民工党支部成立,黄久生任书记,几十名在郑务工的农民工党员从此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除了每年组织农民工接受培训,改善他们的生活,为他们普法和讨薪,也成为黄久生的分内之事。
“以前,一些农民工兄弟要不到工钱,不是堵门就是跳楼,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对他们自身造成的危害也很大。我就想,能不能依靠工会的力量帮助农民工兄弟?”黄久生说,他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潢川县总工会主席李峻,两人不谋而合。不久,潢川县总工会驻郑州维权中心挂牌成立,也成为一万多名潢川农民工在郑州的职工之家。
2007年,农民工陈树贤在林州市一家工地干活时,被塔吊碰撞从6楼摔下来,造成腰脊椎骨折,两腿骨折,身上多处软组织损伤。事发后,施工企业的负责人不知去向,陈树贤一家在当地陷入困境。
得知消息,黄久生撇下自己工地的活儿匆匆赶到林州。这是一次艰难的维权,几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总是被推诿扯皮。黄久生说,他不得不亮出省人大代表的身份,还多次找到当时的省劳动保障厅主要领导陈情,终于使这起工伤事件有了转机。
后来经法院判决,某建筑施工企业支付陈树贤医疗费及7万元赔偿费。但建筑施工企业只支付了医疗费,7万元赔偿费却没了下文。陈树贤出院后回到老家养伤,却不知道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等了一年多也没有得到赔偿。
陈树贤的案子已经超过申请执行的期限,维权难度很大。黄久生多次以省人大代表及维权服务中心名义向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反映陈树贤的情况,引起省高院的重视。2009年春节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省高院做出了强制执行的决定。不久,陈树贤领到了7万元赔偿款。陈树贤无以回报,就给黄久生送来一筐鸡蛋。
“帮助维权,我只是尽自己的一点责任,从来没想过谁对我有啥回报。”黄久生说,他看到陈树贤拄着拐送来鸡蛋,心酸得直落泪。“这筐鸡蛋不能收,对陈树贤一家帮助也要坚持下去。”
黄久生说,不管身上有多少光环,咱还是农民工,啥时候也不能忘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道理,这是做人的本分。
点评: 家境贫寒、生存不易,却从不向困难低头;知恩图报、坚持为善,他是一个“河南好人”。黄久生,一个走出大别山不忘家乡父老的汉子,用勤劳和汗水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又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他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弱的地方,感动了河南,也感动了中国。他是亿万农民工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