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村天使:用爱汇成最神奇的良药
麻风村天使:用爱汇成最神奇的良药
上世纪50年代,麻风病曾在中国的南方肆虐一时,感染麻风的病患,被称为“风吹来的魔鬼”,让人避之不及。而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的一处穷山坳里,有一群以70后、80后为主的15人医疗团队,坚守在“中国麻风第一村” --浙江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 每日与麻风病人为伴,为这里的近百名麻风畸残康复者服务了十几个春秋。
“娇娇女”变顶梁柱
在旧社会,患麻风病被认为是“前世作孽”,人们怕感染噩运将麻风病人驱逐到偏僻地区或遗弃在荒郊野外,任期自生自灭。直到20世纪,屠杀麻风病人的惨剧还频频发生。1935年在广州白云山横直岗发生震惊全国的惨案,广州军警在光天化日之下集体屠杀300多名麻风病患者。
“记得刚参加工作的日子里,我总是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甚至连长靴子都穿上了。”上柏住院部护士长潘美儿告诉记者,“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跟着老护士长楼月琴巡查病房,那时我刚从湖州卫生学校毕业。当我靠近病房时,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我下意识地捂住了鼻子,只觉得反胃恶心。护士长看了我一眼,却没有批评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麻风溃疡散发出来的味道。走进病房以后,我第一次面对麻风病人。坦白地说,当时我觉着害怕:因为疾病,这些病人的身体大多是残缺的,很多人五官都不全。可是,美丽,就是在那一刻突然绽放的。”
当楼护士长为大家介绍说:这是新来的护士潘美儿。话音刚落,房间里的每个人都突然欢腾起来:手脚不便的,拼命地点头;没有手指的,就用拳头使劲拍着;还有人使劲用自己能够利用的身体部位,拍打着桌子。那一刻,泪水涌上我的眼眶。他们脸上欣喜与渴望,像是生命之花开始绽放。我也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
那以后,潘美儿就留在了那个被称为“麻风村”的美丽村落,至今已经十多年了。
80后姑娘归婵娟在到麻风村工作前,很少干家务活。就是这样一个被宠大了的“娇小姐”,在2010年大年初一、大雪封山之时,硬是走了十多公里山路,到村里为老人们护理。
护士归婵娟说:“我妈也来过这里,看到我工作的环境,她扭头就走。她说这么脏的环境你都能受得了,你怎么做到的。你在家里一动都不动,到了这里你怎么去照顾他们的?”
这些70,80后年轻的医生护士们在大山坳里的麻风村,褪去了娇嫩与浮华,学会了坚守与担当,像一代又一代献身麻风病防止事业的前辈那样,有青春守护着寂寞的山坳,有的一守已是十几年。
麻风村长,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
喻永祥是上柏住院部主任,但是大家都亲切的叫他“村长”。
“麻风村的老人大多举目无亲,日子长了,我们医护人员成了他们最亲近的人。每到过大年,这些孤寡老人最渴望的是除夕夜的团圆。也只有除夕夜,他们才借着传统礼仪表达对我们的谢意。每到这一天,我们往往要说服家人,改变年夜饭的时间地点,不少人干脆把自己的家人接来麻风村,跟老人们一起守岁,红烧猪脚、咸鱼干、花生和酱鸭……老人们的年夜饭总是那样的丰盛。一些失去手指的残疾老人,用光秃秃的手掌捧着酒杯,颤巍巍地向我们敬酒,脸上挂着幸福的泪水。”喻永祥说,“看着老人们的笑脸,我感受着幸福,但是为了这份幸福,我愧对长辈、愧对妻儿。”
去年正月里,喻永祥陪爸爸去县医院检查,结果却是肺癌晚期。“我家在农村,当初我考上卫校,是爸爸把准备造房子的木料卖掉才凑齐学费的,自从我来到麻风村后,就一直很少陪伴爸爸。爸爸身患绝症,我想在有限的日子里尽力补偿我的孝心。可是麻风村的老人们无儿无女,风烛残年,同样离不开我这个‘村长’,这让我不得不心挂两头。”
在父亲弥留期间,工作不允许喻永祥天天在家,只有轮到值夜班的日子,趁着白天休息回家陪护一阵。每次,爸爸总是说:“儿子……你去吧!”而他的手却紧抓喻永祥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去年十月,喻永祥的父亲不幸去世,他把对父亲深深的爱,倾注在村长的岗位上,延续在麻风村的老人身上。
今年一月,80岁的老人朱宝根因心肺衰竭而告别人世。他是村里的第一代病人,几乎是在医护人员的照料下度过了一生。弥留之际,他喃喃而语:“想不到我也能活到八十岁!”当灵车缓缓驶出麻风村的时候,在村头那棵香樟古树下,我们医护人员在道路两旁肃立,默默地送别老人的远远离去。
“休养员一辈子生老病死都在麻风村,当他们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只有我们的‘临终关怀’,才能为老人坎坷的人生送上最后的温馨。”喻永祥说。
爱是最神奇的良药
如今,虽然麻风病早已非不治之症,且麻风病人在服药一周后,就基本失去传染性,但由于缺乏了解,社会上对这个群体依然存在着歧视,对于社会上大部分身患麻风病,身体残疾的老人来言,隔离幽闭、孤老一生仍然是他们的宿命。
“医护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治疗他们身体上的病痛,更需要去抚慰他们长期忍受社会歧视以及孤独的内心。” 潘美儿说:“在上柏住院部,麻风病患者被称为‘休养员’,称呼的改变也显示出了青年医疗团队们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
61岁的麻风休养员徐小童,4岁时就死了父亲,6岁就患上了麻风病,9岁被确诊后,村里有人扬言要烧死他。母亲改嫁无力遮护,幼小的他只能跑到山上去躲着,寒冬里穿着破草鞋,破旧的衣服上全都是洞。为了活下去,他只能托着沉重的身体偷偷去外面要饭。就这样徐小童坚持到了20岁,后来全省麻风病大普查时他的病被发现后,就被送到了这里。
“这里非但没有人打我骂我,竟然还有穿白大褂的人给我端上热饭!竟然亲自给我用热水擦洗身子,竟然还给我送上新布鞋!”老人说着说着转过头去,声音梗咽。
今年五月,徐小童几十年来第一次走出“麻风村”来到首都北京,在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向首都医护战线上的医护人员分享他在浙江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得到精心护理,愉快生活的日日夜夜;讲述为了麻风病人健康辛勤工作,无私付出的青年医疗团队的感人故事。
“我们常常称他们是白衣天使,给我们这个小山村,给我们老年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徐小童老人谈起生活上,精神上翻天覆地的变化,泪水情不自禁地浸湿了眼眶。
潘美儿说:“对麻风病人来说,药物只能治疗身体上的不适。而爱,才是最神奇的良药,也是麻风病防治医护人员的使命所在。”
穷山坳里,青春激情产生世界影响力
2009年,护士长潘美儿获得了第42届南丁格尔奖,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亲手为她佩戴上了南丁格尔奖章。
平时麻风畸残康复者都是下午五六点钟睡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但是那一晚,整个麻风村无眠。大家聚集在电视机前,一起等待着阿美的出现,当电视机播出阿美接过奖章的镜头时,麻风村沸腾了!有手的鼓掌,没手的,用胳膊击打,用脚跺地。有些坐在轮椅上、躺在床上的,兴奋地欢叫。
也是在那时,全中国的人们通过电视镜头,知道了潘美儿及浙江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部青年医疗团队的事迹,知道了浙江湖州的山坳里,有个麻风村。
从那以后,浙江“中国麻风第一村”的名声越传越远,不仅在于公众跟多地知道了这个地方,更在于青年医疗团队们在学术上取得的国际影响。
“虽然我们身在山上,却拥有全球的影响力,”上柏住院部副主任,主任医师王景权对记者说。来自英国、日本、印度的麻风病专家考察后惊叹:如此偏僻的麻风病院,医护水平竟然这样高!
曾经获得过医学界“甘地奖”的中国麻风病协会会长张国成教授曾经评价王景权说,“他是我国麻风病领域年轻的学术权威,在世界麻风病防治领域也有一定的影响力。”王景权不但担任了中国麻风病协会的兼职学术秘书,还成为治疗麻风反应和神经炎的专家。
“这是一个高素质的群体--他们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其成果被中国科协列为麻风病学科重大成果之一。他们在全国首推医务人员24小时值班制度,被誉为最具人性化、最具人文关怀的措施。他们还倡导直接和患者肌肤接触,这里因此成为我国麻风歧视及干预理论的发源地……”张国成高度评价浙江皮肤病防治研究所上柏住院的青年医疗团队,他说:“这是一个十分优秀的青年团队,在如此艰苦的条件和有限的资源下,这些年轻人长期坚持为麻风残疾者服务,涌现了在国内和国际上有影响的专家和模范,对国内麻风病防治的发展发挥了学术引领、政策影响和服务榜样的作用。这个团队充满活力,在中国整个麻风防治界也不多见。”
如今青年医疗团队成员潘美儿、归婵娟、谭又吉、虞斌等都在专业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文。其中谭又吉还主持过省卫生厅立项课题,其科研成果正惠及更多的麻风病患者。
作为全省麻风病防治业务指导机构,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与浙江省皮肤病研究所里其他科室成员一起,在全省各地巡回医疗,免费开展麻风畸残康复手术、物理治疗及功能训练服务。
自2005年开始,12位70后、80后年轻人还组成“青年文明号”团队,2012年被评为全国“青年文明号”,成为全国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麻风疗养院。
2013年,这个团队还获得了“最美浙江人--2013年度浙江骄傲人物”、第二届全省卫生系统“最美天使”十大感动事例、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金车山下麻风村后的竹林里,掩映着不为人注意的墓碑。安葬在这里的,有受麻风病折磨了一辈子的病人,有为麻风病辛劳了一辈子的医生。活着献身麻风防治事业的人,默默无闻,鞠躬尽瘁,死了也不忌讳与麻风病人同眠于此。在他们的注视下,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忘却了城市的喧嚣,在浮华的年代坚守在这个山坳里,用奉献与汗水让麻风村里的人们得到了永恒的爱,用青春与热血书写着人生平凡而又伟大的精彩。
【责任编辑:靳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