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与鹤壁联合举办第六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

09.03.2015  11:48

      近日,由河南大学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河南省文联联合主办,鹤壁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春节文化高层论坛”在鹤壁市迎宾馆举行。我校民俗学者应邀出席。

      据悉,本届论坛主题为“传承社火文化,助推春节申遗”。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王锦强在会上宣读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决定》,正式命名河南省鹤壁市为“中国社火文化之乡”。会议还决定在鹤壁市建立“中国社火文化研究中心”,河南大学作为研究中心主力,将帮助鹤壁市更好地开展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周华斌,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原民俗与文化研究所所长彭恒礼先后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

      与会学者认为,民间社火起源于古代的蜡祭与乡人傩,是蕴含着人们祭祀神灵,祈盼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民间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重要表现方式。社火是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曾经遍布中国各地,由于社会转型等原因,原本兴盛的社火文化在很多地方已经消失,变得岌岌可危。鹤壁等地区保存的社火文化形态古朴,规模巨大,堪称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认识价值。

      我校民俗学者极为关注鹤壁的春节与社火习俗,彭恒礼曾多次带队到鹤壁做实地调查。去年,他还联合了韩国民俗家共同组织了中韩春节民俗调查组,赴鹤壁调查。在此次论坛上。他用去年调查调查获得的数据证明,鹤壁以及我国其他很多地方的社火源头可追溯至宋代,今天的社火与宋代社火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一观点刷新了当地人普遍认为的当地社火产生自明清时期的结论,将鹤壁社火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四百年。

      鹤壁市副市长高雅玲对专家学者为推动当地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鹤壁市政府将认真吸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将鹤壁的社火文化保护和传承下去,留住瑰宝,系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