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创森”工作进入倒计时

21.07.2014  11:38

2011年,鹤壁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各级各部门积极响应,市、县(区)、乡镇(办事处)三级联动,积极推进全市“创森”工作。目前,该市的森林覆盖率达31.7%,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2.2%,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主要生态指标连年居全省前列,一座“太行掩翠、淇水如碧、林茂粮丰、鸟语花香”的生态美好城市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了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科学规划“创森”布局

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鹤壁市是一座因煤而建的典型资源型城市,资源约束趋紧、生态压力加大带来了问题倒逼”,该市的决策者认识到,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是重大民生。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要“金山银山”,但一定要保住“绿水青山”。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守生态底线,做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文章,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把森林城市建设作为打造两个构建升级版,建设生态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的重要战略举措。

该市将“创森”作为发展新途径,委托中国林科院、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编制了《鹤壁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一轴两翼,一带两廊三网,四大基地,十大板块”覆盖全域的生态建设总体布局。“一轴”即以新城区为核心向南北拓展,联动老城区和淇县县城的城市绿色发展主轴。“两翼”即西部太行山生态景观绿化区、东部平原生态产业综合发展区两大绿色组团。“一带”即淇河自然生态景观带。“两廊”即南水北调(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高铁)绿色廊道。“三网”即“道路—水系—农田”生态景观防护林网。“四大基地”即速生丰产用材林和原料林基地,名特优新经济林生产基地,林木种苗花卉基地,板材加工业基地。“十大板块”即生态文化与生态休闲综合板块,包括淇河国家湿地公园,云梦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黄庙沟森林公园等10大板块。着力打造以淇河绿化为核心的、覆盖全域的森林格局,实现“城镇森林化,村庄园林化、农田林网化、廊道绿色化、森林生态化”。

        3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工作总基调,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载体,以打造生态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为目标,坚持以淇河绿化为龙头、构建覆盖全域的林业生态体系,大力加强森林城市建设,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探索了一条点、线、面整体推进,多元融合的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新路子。

加快建设生态体系

加快城市游园绿地建设。该市建成了以淇水诗苑、淇水乐园、芝麻官游园等为代表的一批城市游园;在城市近郊,深度挖掘淇河文化、朝歌文化、太行文化内涵,把历史文化融入到森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中来,建设了淇河、云梦山、七里沟等10余处森林公园;在城市远郊,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建成了浚县广发葡萄园、淇县鹤鸣采摘园等集种植、休闲、采摘、观赏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

淇河在该市境内长约83公里,是全市的主要水源,也是华北地区唯一没有被工业污染的河流。该市倾力打造全景式淇河,营造了一些贴近自然、趣味横生的休闲佳地。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淇河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水草丰美,树木葱茏,绿竹猗猗,水鸟嬉戏,淇河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标准以上,秀美风光吸引了周边安阳、焦作、濮阳等地的游客。

按照路网、林网、水网三网合一,生态林、产业林、文化林三林共建的理念,以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农田林网等三网为骨架,该市大力构建覆盖全域的城乡绿网生态体系。道路林网建设,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管理、高质量实施的原则,强力推进公路、铁路等生态廊道建设,先后构建了以京港澳高速公路、京广高铁等为代表的高速通道两侧各50米宽的绿色屏障,以107国道、鹤淇大道等为代表的重要区位交通干线两侧各20米宽的生态防护带,乡村道路干线绿化宽度达5米以上,道路林木绿化率达94.7%以上;水系林网建设,着力加强河流、水库沿岸的原生态保护、森林植被恢复和近自然水岸绿化,实施了盘石头水库、汤河水库、卫河堤岸等水体沿岸绿化工程,加强了淇水湾、二支渠、护城河等城市滨河风景林建设,全市水岸林木平均绿化率达93.7%以上;农田林网化建设,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农田水利等涉农项目,统筹考虑村镇、道路、沟渠、农田,坚持因害设防、因地制宜的原则,优化树种结构,大力发展优良乡土树种,积极营造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农田林网建设景观,着力打造了以浚县卫溪30万亩示范方等为代表的一批农田林网建设典范工程。

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鹤壁市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如今的鹤壁,太行披绿,淇水流碧,到处都是绿的海洋、花的世界。2011年,在中国社科院对全国294个城市进行的调查中,鹤壁居民的幸福感指数排名第7位。目前,全市的森林覆盖率达31.7%,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2.2%,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主要生态指标连年居全省前列。

实现经济生态双赢

该市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以创建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创建,林业自身从森林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发展,广大林农从森林城市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实现了经济生态双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大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多策并举,引导全市林果产业向基地化、集群化方向发展。通过林地流转,裕丰果业、淇县联发、大易等一大批外地、本土企业入驻,形成了淇县北阳、淇滨区金山、鹤山区蜀龙等5个万亩以上规模的林果产业集群。全市速生丰产林面积2.8万亩,干鲜果品生产基地面积16.5万亩,花卉苗木面积1.3万亩。初步实现了林业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协调发展。

突出特色,创造鹤壁品牌。通过挖掘传统名优林果产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围绕特色果品、有机产品、南花北移、生态旅游等四个方面,培育鹤壁品牌,突出地方特色。

      保障机制不断创新该市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和火源管控措施,森林火灾受害率长期控制在1‰以内。积极探索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新途径,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8‰以内。

      各级财政把造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市财政在连续3年投入1000万元的基础上,2014年再追加500万元用于以奖代补。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广开融资渠道,与省国土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建设总投资50亿元、面积37平方公里的淇河生态区,利用亚行贷款1.5亿美元、地方配套10亿元推进淇河流域环境治理及生态保护项目,争取盘石头水库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中央专项资金1.4亿元,形成了多元、长效、稳定的林业建设投入机制。

全民“创森”意识不断提高

该市始终把“人人参与森林城市创建,个个分享林业发展成果”作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在全市掀起了“创森”热潮,公众对森林城市建设的支持率和满意度达到90%。

除了每年的义务植树活动外,全市还开展了绿地认建认养、森林八创、古树名木保护等各种活动,拓展全民参与“创森”的有效途径;开展了以“创森”为主题的群众互动活动,市创森办、团市委、鹤壁日报社、市林业局、市少工委联合举办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争做植绿护绿使者”主题知识竞赛,“创建森林城市我参与、我知晓、我奉献”万人签名活动,激发市民“创森”热情。

如今的鹤壁,山清水秀。实践证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发展战略,让鹤壁市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有期限,美好环境需求无尽头,森林城市建设永远在路上。面向未来,全市将继续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要求,实施绿色发展战略,把鹤壁建设成一座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城、产兴城兴机制新的活力之城、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