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农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

22.12.2014  10:32

  农民文化生活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文化生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成败。为准确掌握全市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了解农民对改善农村文化生活的期盼,为市委、市政府制订建设美丽乡村政策提供参考,市农调队在今年七、八月间开展了农村文化生活现状问卷调查。调查在鹤山区、山城区、淇滨区、浚县、淇县同时进行,调查采用匿名方式,每个行政村最多调查两个农户,本次共调查农户132户,涉及80多个行政村,确保了调查范围广、代表性高。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第一、调查以男性为主,调查男女比例为:65.2%:34.8%;第二、调查对象的年龄结构:调查以中青年为主,被调查农民年龄分布为:19岁以下的占3.0%、20---44岁占48.5%、45---59岁占35.6%、60岁以上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2.9%;第三、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情况,被调查农民按文化程度分: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含中专)、大专及以上分别为:14.4%、45.5%、27.3%、12.9%,从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看,大多数调查对象是农户当家人,

      二、全市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一)、全市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了很大进展。据统计:2013年底,全市通宽带的村和通有线电视的村为662个和511个,分别比2012年增加了12个和58个,增长了1.8%和12.8%,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比重为97.2%和75.0%,分别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和8.5个百分点。

(二)、文化下乡工作成效显著。2013年,全市开展了百场电影送民工、农村公益电影放映、舞台艺术进基层等活动,在调查的50多个行政村中,共为农民工放映电影100场次、开展舞台艺术进基层演出126场次。在完成覆盖全市的农家书屋工程基础上,不断深入调研,加强督导、正确引导,使农家书屋在转型城镇化的文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上半年,全市开展了“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市豫剧牛派艺术研究院利用舞台流动车携带优秀剧目,深入农村、社区为百姓送大戏,目前已演出94场次。

(三)、农民自身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长。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加,全市农民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长。

2013年—2008年全市农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对比表

单位:元

        指                标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

395.6

324.51

239.79

154.36

123.64

93.53

环比增长%

21.9

35.3

55.3

24.8

32.2

 ---

农民人均纯收入

10608

9388

8271

6813

5940

5494

环比增长%

13.0

13.5

21.4

14.7

8.1

 ---

    据测算,2013年---2008年五年间,全市农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年均增幅46.3%,远远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16.2%的增幅,文化教育、娱乐消费年均增幅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的2.85倍。

(四)、八成多农民对本村文化生活较为满意。

      有40.9%的受访农民对本村文化生活满意,有44.7%的受访农民对本村文化生活比较满意,只有13.6%、0.8%和0的受访农民对本村的文化生活不太满意、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回答满意、比较满意的调查对象占85.6%,大多数受访农民对本村文化生活现状较为满意。

(五)、八成多农民认为村两委班子对本村文化生活较为重视

有46.2%的受访农民认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对本村文化生活重视,有34.8%的受访农民认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对本村文化生活较重视。只有15.2%和3.8%的受访农民认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对本村文化生活重视程度一般和不重视。回答重视和比较重视的人数共占81.0%,大多数受访农民认为村两委班子对本村的文化生活是较重视的。

(六)、全市农民对互联网的认知度较高,大多数农民家庭有人会使用电脑。电脑的推广和使用为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传播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聆听新闻和掌握国家政策等起到了很大作用。据统计,2013年全市百户农民家庭计算机的拥有量为20台,是2010年的4倍。有90.9%的受访农民家中至少有一人会使用电脑。2013年全市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达111台,较2010年有了较大幅度提高。

三、 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突出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大多数农民文化娱乐生活比较单一。有77.3%的受访农民的主要文化娱乐生活是看电视,有42.4%的受访农民的主要文化娱乐生活是看戏(文艺演出)。而主要文化活动是读书看报、跳舞或健身等活动的受访农民比例均不超过30%,反而有15.2%的受访农民平时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是打牌、打麻将、下棋。

87.9%的被调查者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电影电视剧、新闻、综艺是最爱看的节目。2013年全市每百户农民家庭电视机和电脑拥有量虽均较2010年有了很大提高,但大多数家庭主要是用于看电影电视剧和打游戏,用于学习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保健知识的很少,利用电脑在互联网上寻找商机发家致富的少之又少。

(二)、农村的文化演出比较少,政府送文化下乡的力度还不够。调查显示:有37.9%的受访农民平均每年仅能看到1-2次文艺演出和电影,这其中还有很大部分是农民家中办事(婚丧嫁娶)自己出钱演的电影和戏剧。仅有18.2%的受访农民平均每年能看到5次以上文艺演出和电影,而有6.1%的受访农民从没有看过文艺演出和电影。

(三)、农村的社会风气有下滑的趋势。具体表现在:第一、个别村赌博行为有所抬头,春节前后比较严重。第二、个别村封建迷信、求神拜佛现象比较频繁。第三、个别村不孝敬父母、邻居不和睦等现象比以前有所增多。这些现象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是个别农民文化素质较差,法律意识、公序良俗意识在个别农民心中较为模糊。

(四)、2013年全市农民文化生活满意度数据尽管较高,但这是低档次的满意,与农民自身的文化生活期望值较低、文化权益意识较弱有很大关系。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受访者对自己每天有电视看就觉得挺不错、很满意。有个别受访农民由于以前村里过会(传统庙会)时,没有唱戏,而新的村两委班子上台后,村里过会(传统庙会)时唱了戏,就在回答“您认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对本村文化生活是否重视?”时填写了重视。

四、农民对提高文化生活质量的期盼和要求

(一)、由于资金不足的原因,64.4%的受访农民认为政府应该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有64.4%的采访农民认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靠政府的投入和宣传动员”;有30.3%的受访农民认为“主要靠农民自己积极主动学习”;有45.5%的受访农民认为应由“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

(二)、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是农民认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有75.0%的受访农民认为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应“加大文化设施建设”;选择“指导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加强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的比例分别为53.8%、42.4%和31.8%。

(三)、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是各级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应考虑的。有63.6%的受访农民认为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是政府进行农村文化建设首先应考虑的;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如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出版农村人的刊物选择的比例分别为56.8%、54.5%和23.5%。

(四)、体育健身器材和文化活动器材是全市当前农村急需的文化公共设施。有84.8%和78.8%的受访农民认为全市农村当前急需的文化公共设施是增添体育健身器材和赠送村级文化活动器材;建立村级文化室、建立村广播室和建立农家书屋选择的比例分别为:39.4%、31.1%和25.0%。

五、影响全市农民文化生活质量提高的因素分析

农村是最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农民是当前全市人数最多的群体,也是文化权益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弱势群体。形成全市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相对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农民重物质生活、轻文化生活等主观因素,也有各级政府重城市、轻农村,重经济、轻文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城市文化建设,轻农村文化发展,是多年来,各级政府的习惯作法。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在文化生活享受、文化权益保障方面的不平等。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的分配上普遍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虽有所改变,但农村文化经费投入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投入,人均文化文化事业费与城市相比更低的现实仍然没有改变。依2013年为例,占全市总人口65%左右的乡村人口,其拥有的公共文化资源仅占全市公共文化资源的20%左右。文化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造成的直接后果便是城乡之间文化差距的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始终处于落后的状况。

(二)、重经济发展,轻农民文化生活,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提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各级政府职责所在。但在实际工作中,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往往是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则往往是有意无意地放在了轻之又轻的地位,使得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始终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基层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为了追求短期政绩,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重物质生活提高,轻文化生活享受,也是制约农民文化生活提高的重要因素。建房、看病和子女上学是当前全市农民家庭生活首先要解决的三大问题,只有上述问题解决后,才会考虑文化享受的事情。现在全市富裕的农民家庭,漂亮的楼房,干净的院落与城市家庭基本一样,但进入到房间内,文化氛围较差,书报杂志比较少见,几年内没有买过一本书的农民家庭比较普遍,出外旅游更是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是十分奢侈的事。农民落后的文化消费意识,也是影响农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六、提高全市农民文化生活质量的思考建议

随着全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全市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目前,全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总体上来说还比较薄弱,建设水平较低,文体活动形式单调。针对以上情况,建议如下:

      (一)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

      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缺乏是制约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因此,政府不仅要加大投入,确保农村文化经费的专款专用,同时还要拓宽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多方面投入资金。扶持村级文化阵地建设。对农村现有的戏台、文化室、娱乐室等文化设施,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支持,添置设备,丰富内容,提高档次。

  (二)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搞好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

    一是调动农村“艺人”的积极性。农村“艺人”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火车头”,要充分发挥农民“艺人”的聪明才智,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力量。二是调动农村文化热心人士的积极性。在每个村落里,总有一些热心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人,他们见识较广泛,阅历较丰富,在农民中有一定威望,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他们的特长,鼓励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带头人。三是调动农民主力军的积极性。要重视培养和扶持各类农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文化示范户,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活动,从而活跃农村文化气氛,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四是要充分发挥农民企业家投资农村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农民企业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家乡、乡亲、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大多数农民企业家愿意为改变家乡面貌、提高农民文化生活水平出钱出力。各级政府要制订有关政策,本着“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企业家出资出力,建设农村戏台、文化书屋、体育场等文化基础设施,为家乡父老乡亲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三)建立城市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的长效机制。

      “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切实加强和改进文化下乡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的内容,活跃“”的形式,选择“”的时机。同时,文化下乡还要结合农村各个时期的重要工作、集会庙会、传统节日来开展,组织各种主题的农村文化活动,全年不间断地举行。

  (四)“种文化”,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

      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因此,要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加强辅导培训,帮助农民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增强自编、自导、自演能力,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让文化在广大农村扎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