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震后还面临哪些威胁?
04.08.2014 11:20
本文来源: News.He-nan.Com
云南鲁甸震后2小时共记录到余震107次,截至8月3日23时,共发生202次余震。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研究员预计,可能会有5到6级余震。
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航空遥感中心主任李震表示,在密集的余震中,如果震级比较大,会对地震滑坡导致的堰塞湖带来影响。如果余震次数多了,垮坝的可能性就会增加。余震强烈,尤其降雨后,容易形成再次滑坡和坍塌。
余震还会造成二次塌落,影响救援进展。比如2013年的芦山地震,损害程度虽然不像汶川地震那么强,但芦山地震后出现了数千次的密集余震,严重影响了后续的救援工作。好在相比以往,此次的余震并不算十分密集。
堰塞湖:震区的不定时炸弹
地震后,鲁甸县牛栏江流域红石岩处形成堰塞湖,库区被淹40余家,200余人紧急转移。水位仍在不停上升,800余名村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所谓地震堰塞湖,是指由地震引发河道两侧山体滑坡或崩塌、滑坡体或崩塌体落入河道形成拦水堤坝、河水聚集成湖的现象。
堰塞湖堵塞了正常河道的水流,使堰塞湖区内的水位不断升高,水体的渗流压力会逐渐增大,在疏松堆积的堰塞湖堤上形成管涌,从而造成溃坝,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湖区中的全部水量一起排泄出来。高水头洪水无疑将造成下游的灭顶之灾。
历史上,堰塞湖造成的危害令人震惊。1933年8月25日,四川叠溪发生里氏7.5级大地震,死亡6800余人。地震形成的两个堰塞湖,在45天后溃决,洪水将沿岸茂县、汶川、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大部分村镇席卷而去。地震和水灾夺去了2万余人的生命。2008年汶川地震后,形成大小堰塞湖100多个。根据救援方案,如果当时唐家山堰塞湖全部崩溃,将会撤离72万人。
泥石流:可能变本加厉
在云南平均每年都有200人因泥石流灾害死亡,仅今年7月,云南共发生9起山洪泥石流灾害,灾难造成12人死亡,63人失踪。
云南特殊的地形条件是造成地质灾害频繁的关键。云南省地势北高南低,且主要山脉和河流的走向为南北向、南西向(西南部)和南东向(东南部),有利于西南印度洋和东南太平洋暖湿气流的输入和深入,因此降水季节性变化显着。大雨、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主汛期6~8月。泥石流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后发生的。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研究员孙士鋐分析,这一地区地质地貌复杂,在没有地震的时候,也经常出现一些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一旦发生地震,这些灾害会加重地震的破坏力。
泥石流给救援之路设置了重重障碍。汶川地震后,大量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使从所有方向通往震中地区的汶川映秀镇和多个重灾区的道路几乎都被破坏,不能通行,救援部队和大型设备不能进入,这正是造成此次地震救援困难的主要原因。
不仅如此,强烈地震严重破坏了岩土体的稳定性,滑坡和泥石流都将进入一个活跃期。这个活跃期将持续20-至30年,特别是近5年泥石流、滑坡将特别活跃。
目前云南地区处于雨季。在降水的情况下,堰塞湖和泥石流的风险都会随之增大,道路疏通将会更加困难。
本文来源: News.He-nan.Com
04.08.2014 11:20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