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四大骗局要注意

23.06.2015  10:37

  □记者 王海锋 通讯员 王彬 刘文岗

  今日话题:

  高考考试已经结束,本月25日左右就要公布成绩。很多考生家长和考生开始为升学而忙碌,而那些成绩并不理想的考生家长更容易陷入焦虑中。于是,一些不法之徒便盯上了这部分家长,抓住他们望子成龙的迫切心理施展骗术。

  几乎每年在高考期间,教育考试部门都会接到高考诈骗的举报,公安部门每年都能查处一批类似的案件。但每年还是有部分家长上当受骗。关键是一些家长对现行高考招生情况不了解,认为高考招生有所谓的“捷径”可走造成的。在此,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提醒广大考生面对骗局一定要“擦亮眼”。

   1

  内部指标:骗子惯用手段,莫轻信

  案情回放:

  让孩子上好大学,上名牌大学是每个家长梦寐以求的夙愿。家住南阳市区的陈先生小时候因家庭情况不好,辍学早。近几年做生意挣了不少钱,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儿子上个好大学,但遗憾的是儿子高考成绩刚过三本线。

  2013年7月份,陈先生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刘某,刘某谎称自己认识某知名大学的校长,手中有“内部指标”,但需要通过赞助的形式给学校一定的费用。就这样,期盼孩子能上名牌大学的陈先生先后三次通过刘某给“学校”账户打了60余万元。2013年9月份,眼看该校新生报道的时间临近,陈先生却迟迟没有收到儿子的录取通知书。经询问,刘某称“内部指标”要等到学校开学之后,才能入校,如果想尽快得到明确答复最好给校长送点礼,遂又向陈先生索要5万元。后刘某因诈骗多位考生家长而被公安机关抓获,陈先生这才发现自己上了当。法院审理后发现,刘某先后以可以得到“内部指标”等名义,诈骗数额200余万元,并以诈骗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12年。

  法官提醒:

  据了解,以“内部指标”为名的高考录取诈骗,是近年来最常见的一种诈骗方式。诈骗分子往往会通过贴小广告、发传单、手机短信或网络发布虚假信息等形式,比如声称“花钱可以上重点大学”、“在高等院校有招生名额或特殊关系”等,一旦有考生或家长“上钩”,则会从中收取“手续费”。其实,各大高校招生指标和计划均需教育部核准后统一下达并向社会公布,且招生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并非“只要花钱就能拿到招生指标”。而容易被诈骗分子利用的自主招生计划和定向招录计划,也不是各高校可以自主决定的,其招录工作也是在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下,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如市民遭遇类似“收费买指标”的情况,应到教育考试部门或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应线索,切莫上当被骗了钱,同时让孩子填报志愿受到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