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马可作品音乐会”2016高校巡演圆满收官

21.11.2016  19:38

11月18日晚,铁道警察学院礼堂内华灯璀璨、座无虚席,由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文化厅、河南省财政厅主办,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人民音乐家——马可作品音乐会”在这里精彩上演。铁道警察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许绍康,艺术学院院长赵振乾及艺术学院部分领导老师到现场观看了演出。

马可作品音乐会”作为河南省2016年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之一,已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宝明带队在11月14日、16日先后走进河南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兵学院等兄弟高校进行巡演,并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本场音乐会是本年度我校“马可作品音乐会”走进高校巡演活动的收官之作,艺术学院师生以极富感染力的音乐表现、出色的舞台驾驭力,带给现场观众一场视听盛宴。

倾听,最中国的声音

本次演出选取了上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间马可创作的14首作品,体裁包括管弦乐、歌曲、秧歌剧、歌剧,以民族管弦乐合奏、重唱、合唱、独唱等方式予以呈现,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马可的音乐创作历程,也彰显了马可音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

伴随着被誉为“民族器乐作品经典之作”的《陕北组曲》旋律的响起,演出拉开序幕,民族风韵浓郁的器乐声带领观众步入了马可的音乐殿堂。“处处是庄家,遍地是牛羊。”舒缓轻快的韵律悠扬传来,陕北好江南跃然于舞台之上。脍炙人口的歌曲《南泥湾》被师生以歌舞形式重新演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人赞叹不绝。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和《白毛女》选场“北风吹”、“扎红头绳”、“贴门神”等片段更是带观众们重温了经典剧目的魅力,明朗轻快、刚劲简洁的节奏,富有民歌风味的旋律,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民族歌剧《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勾勒出被迫害成“白毛仙姑”的喜儿站在山巅高声呐喊的画面,揭露了旧社会将人变成“”的黑暗。当“我要报仇”的呐喊声响起,观众也为之震撼,现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民族管弦乐、民族歌剧和秧歌剧等节目都特别值得欣赏。整场音乐会都洋溢着最民族的色彩,昂扬着最中国的声音。”负责现场灯光的艺术学院13级学生陈春兆如是说。

引航,最澎湃的乐章

铿锵有力的旋律、激昂粗犷的唱腔是马可大部分音乐作品的主要特征。我校艺术学院师生在舞台上细腻生动地演绎了一首首传唱久远、历久弥新的马可音乐作品,用澎湃的乐章,带领观众们共同领略时代歌者的风采,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高亢嘹亮的歌声响起,宛如奔腾的黄河咆哮而来。我校师生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演唱方式,将无伴奏合唱《黄河水手歌》完美呈现,展现了黄河水手的深沉情感和豪迈情怀;《游击战歌》为马可就读于河南大学时的所作,铿锵激昂的男声四重唱、带有进行曲风格的曲调,描摹出游击战士与敌人抗战到底的决心;合唱《咱们工人有力量》歌声更加浑厚有力、慷慨豪迈,响彻耳际的听觉冲击引发了观众热情的回应,掌声、欢呼声在礼堂内久久回荡。

曲终,掌声经久不歇。与会领导走上舞台,慰问演职人员,并和大家合影留念。演出结束后,很多师生仍意犹未尽,始终沉浸在马可作品的艺术魅力中。铁道警察学院15级同学白世博激动地说:“我一直陶醉在观看演出的氛围中,音乐会太棒了,尤其是《游击战歌》、《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激昂向上的歌曲都给了我很大震撼。

传承,最经典的艺术

2013年5月肇始,为纪念马可诞辰95周年,我校艺术学院师生深入探讨了马可音乐作品的艺术成就及作品内涵,并于同年12月24日,在大礼堂举办了“纪念马可诞辰95周年——人民音乐家马可作品音乐会”。此后,马可作品音乐会相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精彩“亮相”。从2014年起,马可作品音乐会被确定为河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品牌栏目之一,并在省内多所高校进行了巡演。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音乐会的编排工作,力保音乐会的顺利进行。演出前,校党委副书记王凌亲临现场指导工作,艺术学院师生们更是精心筹备、刻苦排演,深入挖掘马可音乐作品内涵,全新演绎“为人民而歌”的马可经典音乐作品,以激发人们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意趣,并实现将人民音乐家马可的经典艺术不断传承。

马可是我校‘铁塔牌’校友,也是民族歌曲、民族歌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对他作品的挖掘和传承有利于提升艺术学院师生们的艺术水平和修养。做为我省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品牌活动,我们每场演出都很成功,所到之处都会引起非凡反响,这是对我校师生精湛艺术水准的肯定,更是对马可经典作品艺术成就的肯定。”艺术学院副院长班一表示,在“马可作品音乐会”良好的品牌效应基础上,艺术学院将不断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演出水平,以期将音乐会推向更广阔的舞台,让音乐经典绽放异彩。


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中国著名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1935年至1937年,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就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受冼星海影响,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从此走上革命音乐的道路。他一生致力于民族音乐创作、研究,在40年的音乐生涯中,创作了600多首(部)脍炙人口的作品,许多歌曲传唱至今,成为上个世纪我国音乐创作中的经典。解放后,他曾担任首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杂志主编等职,在民族音乐创作、理论研究与音乐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人民留下了丰富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