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民间古籍整理出版基金成立
5月,临近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成立的日子,无论是捐钱的宋家,还是主事的中华书局,都如履薄冰。
宋云彬的孙辈都是知识分子。对他们来说,通过拍卖家藏书画捐出这1320多万元,不是个小数目,当初的心愿能否达成?宋云彬工作过20多年的中华书局,是古籍整理出版的重镇,但管理私募基金还是头一遭,如何把钱都用在刀刃上?
宋家表示,不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理由从基金获得报酬。中华书局同样承诺,所有在职员工不从基金中领取任何劳务费。然而,想办好国内首个民间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赢得学者的尊重、公众的信服,推动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捐拍书画 奖掖时贤
宋云彬是中华书局的前辈编辑。
1958年,曾任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文联主席的宋云彬,调入中华书局。那时,“二十四史”点校工作恰好启动,宋云彬成了《史记》的主要点校者和责任编辑、《后汉书》的点校者,也是《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的责任编辑。几年前,现任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钩稽宋云彬的日记,发表了一篇题为《宋云彬: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的文章,把这位被淡忘已久的学者、编辑家重新推入了公众的视野。
一个偶然的机会,宋云彬的孙子宋京其读到了这篇文章。身前寂寞的祖父身后尚有知音,宋京其在感慨的同时,也萌生了以祖父的名字设立一个公益基金的想法。征得家人同意后,他给素不相识的徐俊写了一封长信,道出了捐拍宋云彬旧藏书画的计划:“我们的目的是:一来有利于我国的古籍整理工作,二来也是使出版界古籍整理的后人能够记住祖父。我这一生绝不会拿这些字画换钱去奢侈,所以在我这辈一定把这批字画的事情办妥,才无愧作为宋家后人。”
宋家孙辈对祖父的深情、对古籍整理事业的认同,让徐俊感到,管理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的重任,中华书局义不容辞。2015年11月,宋家人把宋云彬生前收藏的字画进行拍卖。2016年2月,1320多万元拍卖款全部汇入中华书局账户。宋家与中华书局商定,用这笔本金所获得的利润来评选两年一届的“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和“宋云彬古籍整理青年奖”,既奖励优秀的古籍整理作品,也奖励古籍整理编辑。每届评选出的4名“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将各获得10万元的奖励,其额度大大超过中国出版政府奖的标准,两名“宋云彬古籍整理青年奖”的奖金也将达到2万元。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举动,使像我们这样握有先人藏品的后人,能够让藏品发挥最佳的作用,既对得起先人,也对得起社会。”对于基金所能够起到的示范作用,宋京其充满期待。
各抒己见 不负重托
5月31日,在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的首届理事会上,一份包含150人的推荐专家委员会名单讨论稿,摆在理事们面前。名单上的专家,无不是文史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宋云彬奖的候选人名单,主要由他们举荐产生。
“如果推荐专家委员会的范围足够大,推荐的候选图书、候选人足够多,遗漏就会少一些。”徐俊说,政府主导的图书评奖普遍采用各单位申报的方式,而每个单位的申报往往会受到名额限制,可能出现“排排坐,吃果果”、搞平衡的现象。作为一个民间评选的古籍奖,专家推荐制将是其与现有各类政府奖评选办法的一个显著差异。
“那些已经获得过政府奖的图书,还有必要参评吗?”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提出,如果重复评选此前政府奖的获奖图书,就无法体现宋云彬奖的独特性。徐俊认为,宋云彬奖应该在评选要求上更加细化,比如可以规定:多人整理的大型丛书不参评,更突出学术性、创新性,体现出与政府奖的区别。
“宋云彬古籍整理奖、宋云彬古籍整理青年奖,都有一个名额用来奖励古籍编辑,这非常难得,是我们这个基金的一个亮点。”基金理事会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袁行霈说,从事古籍整理工作的学者都清楚古籍编辑的付出,但公众很少了解他们的贡献,宋云彬奖设立编辑奖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宋云彬奖能不能更偏重对青年编辑人才的奖励?”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熊国祯认为,现在我国古籍整理事业蓬勃发展,但编辑人才青黄不接的现象令人忧虑。古籍知识的积累、古籍整理规范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奖励那些安守寂寞的青年编辑人才,尤为重要。
古籍整理很难一步到位,入围图书的范围最好不要限定在第1版第1次印刷,而要鼓励那些水平更高的修订本、重印本参与评奖;评审过程要采取实名制,也要有回避制度;终投后,还要加投一轮反对票,反对票达到1/3以上者,取消当选资格。
讨论仍在继续。徐俊代表理事会郑重承诺:“基金将坚持公开、公正、公益的原则,不辜负宋云彬先生的名号,不辜负宋家后人的重托,让这项义举和善款发挥实际作用,推动古籍整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