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用药安全大讲堂
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消费提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7月24日发布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消费提示。
今年以来,部分地区发生了多起采食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造成了人员死亡。毒蘑菇中毒事件以夏秋季节为主,云南、贵州等地多发,中毒原因主要为家庭误食。为预防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特进行以下消费提示。
野生蘑菇中存在多种有毒品种,毒性成分复杂。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后,中毒者表现各异,病死率高,且没有特效疗法。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在有采食野生蘑菇习俗的地区,消费者切勿采集未食用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鉴别野生蘑菇目前没有简单易行的方法,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方法经证明并不可靠。一旦食用野生蘑菇后出现中毒症状,中毒者要立即催吐,并尽快就医。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工、经营野生蘑菇时,要确保所加工、经营的蘑菇中未混入有毒品种。
中药服用时间有讲究
中药适时服用对提高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多人对在什么时间服用并不清楚。
自古以来,医家十分重视服药时间。元代名医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曰:“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清代著名医学家徐灵胎曾讲:“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这就是说,中药正确的服用方法可以加速病情好转,而错误的服用方法则会使病情恶化。由此可见,中药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药物的治疗效果。
现代临床经过总结概括,创立了“时辰药理学”,总结出了中药最佳服用时间:
一是按疾病部位确定给药时间。《神农本草经》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即按疾病所在部位,分饭前、饭后、清晨或睡前服药。如果病在胸腹以下,胃、肝、肾等脏器疾病,宜饭前服药,这样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如治湿热黄疸的“茵陈五苓散”,饭前服用可提高药物的吸收率,增强健脾利湿的作用;补益药也宜饭前服用,以利吸收;润肠通便药空腹服用,利于清除肠胃积滞。病在胸膈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药,其时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合,可减轻药物对胃的刺激。消食药和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也宜饭后服用。峻下逐水药、驱虫药宜晨起空腹服用。这是因为,早晨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阳气而升发,在阳气的推荡下,可使药力速行至病所,发挥逐水、驱虫的作用,如治疗悬饮的“十枣汤”等。治疗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的“鸡鸣散”也宜清晨空腹用冷开水缓缓服下。镇静安眠药、涩精止遗药、缓下药等宜睡前服用。
二是特定时间服药。一些疾病急性或定时发作,要及时给药。《千金方》载:“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危急重症者应及时给药,为保证药力持续发挥,应将所需药量酌情分次给予;平喘药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才能使药物起效制喘;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药。“疟疾寒热日再三发,恒山甘草汤相去如人行五里一服(《千金方》)。”
三是辨时给药。用以发汗解表者,可上午用药,利用人体阳气上午升发之势,发挥药物的解表作用;攻下逐里者,利用人体午后阳气内敛、阴气沉降之势,可在下午用药,以发挥药物的攻下作用;滋阴养血药可在黄昏、夜晚服用,此时阴气渐生而旺,药可乘人体阴气欲盛之势,发挥更大的作用;温阳、益气、健脾药宜清晨或上午服用,上午人体阳气渐生而旺,这类药可借人体阳气欲盛之势而发挥作用。
中药服用时间如无特殊规定,一般可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各服一次,不管是在饭前还是饭后服用,都应保证有半小时至1小时的间隔,以免影响药效。当然,具体服药时间还应根据病情或在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