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专家:三招消灭“僵尸肉”

28.07.2015  11:37

  被称为“僵尸肉”的过期冻肉,近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决不能让中国人的肠胃继续变成外国人“僵尸肉”的处理工厂,成为社会普遍的呼声。“僵尸肉”根源何在又如何彻底消灭?专家们通过传统媒体、博客等网络媒体纷纷出谋划策,让我们看看他们怎么说。

  “僵尸肉”大行其道的根源何在?

  (一)环节失守

  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陈丽芬认为,“僵尸肉”漂洋过海,到了中国边境,又“几经周折”,上了餐桌,成了“美味佳肴”关键在于五个环节失守:一是边境口岸监管存在漏洞,二是批发市场监管流于形式,三是网店提供兜售渠道,四是物流环节无担当,五是消费者防范意识差。

  (二)信息不对称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战略课题组负责人邢东田可那来,僵尸肉问题的根源,关键还是信息不对称——按照相关报道,长沙海关缉私局警员的现场感受是:“太臭了,整整一车厢,打开门差点吐了。”如果消费者知道是僵尸肉,比如作为消费者的这位长沙警员,他会吃吗!只要稍有正常思维的人都知道,白送他甚至倒贴钱,他也不会吃!

  (三)利益驱使

  北京大悦律师事务所律师曹凤林认为,“僵尸肉”窜上百姓餐桌的原因,主要还在于利益的驱使。储备冻肉达到了保质期以后,是要无条件处理掉,反正要处理掉,没有任何价值所存在。如果这时真正去进行买卖的话,是最低廉的时候,不管它原来成本有多少,它不会核算当初的储备成本。它要当垃圾处理还要花一大笔钱,这样其实在减少成本。

  长期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的前媒体人吴默生认为,“僵尸肉”大量涌入中国的原因,除利益驱动外,背后还涉及中国消费者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畜牧业的产业现状、中国的进口政策、缉私力度以及食品安全监管漏洞等。以牛肉为例,因为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国产的牛肉供应不能满足,合法进口的量有限。而走私的肉量又大价格又便宜,正好能够补上这个供需缺口。

  中科院植物所蒋高明研究员认为,僵尸肉之所以横行,不仅因为僵尸肉超低价格,还因为问题食品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它们的危害不会一下子出现,只要就餐者不是病死在餐馆里,人一离开就与他们无关了。

  (四)部门协同不够

  江苏省南通市食药监局副局长缪宝迎认为,走私牛肉在流通环节之前,还存在负责进出口检验检疫的部门和海关。这些部门与其他食品监管部门并没有一个沟通协调机制。除了进出口检验检疫局,其他部门对进口食品存在“避让”行为,如果不从体制、机制方面采取必要的调整,类似“巴西牛肉”事件将很难避免。而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则认为,食品进入中国境内后,就不归进出口检疫部门监管,而且该部门只管合法的进口产品,走私应该由其他部门负责。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发现,在流通阶段,走私食品由哪个部门管,取决于将事情看做什么性质:“如果将事情看做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就是食安委和食药监负责,如果将它看成一个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事,那就是工商管。”

  该如何彻底消灭僵尸肉?

  陈丽芬认为,应该采取四条措施:一是加大执法力度,对食品安全问题零容忍;二是保证防控一线力量,不留死角;三是加强国内流通安全管控,严防死守;四是多管齐下,全社会治理。

  邢东田认为,陈丽芬所言的那四条措施,都是n多年、n多人,说过n多遍的,条条在理,却条条水浒“智多星”——无用!他认为,对于食物安全,政府倡导社会共治。要实现社会共治,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知道了真实情况,自会做出正确选择。他推荐了两种具体解决办法,一是面向小众的生态人脉平台,二是面向大众的决不食品安全工程。

  生态人脉平台之所以能够保卫参与者的食物安全,就在于它是一个由生产、消费、专业等众多人士组成的良性互动群体。在这个平台中,消费者能够很轻易地了解到他购买的食物,是谁生产的(人靠不靠谱),是如何生产的(方式靠不靠谱)。生态人脉平台的最大特点是大家相互直接认识,熟人朋友,但这更适合于小众。

  决不食品安全工程推出的“决不食品”标志不是认证,张贴标志不需要交纳认证费。但任何商家要想张贴“决不食品”标志,必须符合“决不标准”的六项要求:“公开承诺,透明生产,开放互动,专业鉴证,保险赔偿,有奖监督。”邢东田认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成功的关键,是广大消费者能够方便参与。食物是否有毒有害,关乎身家性命,消费者自然最为关心,只是苦于没有成本低廉且有效的参与方式。对于政府来说,如何发动广大消费者积极主动参与,也一直是个难题。“决不工程”的智慧就在于,变消费者被动为主动,将“球”踢给了食品安全源头的生产经营者,要他们做出公开承诺,并按照“决不食品安全工程”的规定,将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置于“阳光”之下,为广大消费者参与共治,特别是“用脚投票”,创造了方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