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座机等106架飞机成一级文物 飞机如何定为文物
■ 揭秘
飞机如何定为文物
马琪说,与普通珠宝鉴别不同,鉴定中心委员会首次出现了空军和航空专家。而且,由于飞机不方便移动,所以文物鉴定小组都是到现场看过原件后,再看资料,逐架定级。
据《解放军报》报道,负责鉴定首批文物飞机的专家组由国家文物局近现代文物评定小组专家、北京市文物局领导、军队文物鉴定专家、空军装备专家和该馆专家共12人组成。
此前,中国从未对飞机做过文物鉴定,所以专家组的组建并非是国家文物鉴定中心的“标配”。马琪说,鉴定中心委员中有书画、瓷器、枪械等各类专家,唯独缺航空类的文物专家。后来经与国家文物局反复沟通,才有了这个包含空军和航空专家的12人小组。
马琪说,一级文物的评定要有科学依据、流传经历清楚、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而作为航空文物,还要能反映航空史、空军史、装备史和航空制造工艺成果,且必须是原件,保存较为完好,个别文物可以是残骸。
在评定中,还专门为航空类文物制定了一个包含12个款项的标准,这也成为首个航空文物的评定标准。据该标准,工作人员为申请鉴定的飞机做了档案,包括每架飞机生产年代、出厂日期、进馆时间、材质、战术技术指标、流传经历等详细资料。
马琪说,在鉴定过程中,材质判断难度不大。专家组到现场看每架飞机是否原件,认可后再审核每架飞机的基本资料、流传经历等。
但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很多飞机履历本缺失。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梳理航空史、空军大事记、历史图片,或与当事人及其战友核实情况才能找到证据减少疑点。鉴定过程中甚至还邀请了很多当事人现场来看。
1972年,航空兵彝族飞行员杨国祥曾驾驶强-5甲型飞机成功地投掷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2009年,杨国祥曾来到航空博物馆与这架飞机合影。今年4月,当时执行任务的另一名飞行员赖征宇也在强-5战机上签字,这些飞行员签名和影像资料都成为证实该架飞机流传经历的证据。
■ 盘点
那些文物飞机
1 “歼-12”——世界最轻超音速歼击机
1970年首飞,是中国完全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种超声速战斗机,也是迄今世界最轻的超音速歼击机。其产量仅5架,尚存的两架均珍藏在中国航空博物馆。
歼-12为一种短距起落、维护简单、造价低廉的轻型战斗机,被叶剑英誉为“空中李向阳”。歼-12使用了单块风挡玻璃,碳纤维、钛合金等材料。马琪说,这些技术即便在今天来看也是先进的,所以尽管歼-12并未最终装备部队,也没有批量生产,但歼-12仍凭借其技术优势成为国家一级文物飞机。
2 “米格-15”——与美军空战立下战功
米格-15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的主力战机,在同美空军的作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空军飞行员李汉、张积慧、王海等都曾驾驶该型战机击落美军飞机。王海,曾驾驶米格-15击落敌机4架,击伤5架,成为一等战斗英雄。
米格-15在鸭绿江以南至清川江之间的空域创造了著名的“米格走廊”,对美制F-86造成了相当威胁。
马琪说,对于米格-15这种量产战机,就需要比较飞机的经历,在著名战斗中曾击落敌机的著名战斗英雄的座驾可以成为一级文物。
3 “里-2”运输机——毛泽东出行座机
“里-2”是前苏联产的近程活塞式运输机,1940年投入使用,曾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专机。
1956年,毛泽东广州之行乘坐了这种飞机,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出的8205号“里-2”正是当时毛泽东座机。
4 “堪培拉”轰炸机——外军赠退役飞机
马琪说,飞机珍贵与否,还要参考中国没有的,在世界航空史、装备史上有重大意义的机型。“堪培拉”是英国产第一代喷气式轰炸机。2011年,津巴布韦军方赠送给中国一架退役的“堪培拉”轰炸机。
本版稿件/新京报记者 闫欣雨
(原标题:毛泽东座机等106架飞机成一级文物)
编辑:王静喆 联系记者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