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来长江源的歌声

11.03.2015  12:52

牛吃了草,粪拉在草上。粪是天赐的种子,埋在雪下发芽。三月冰消,四月雪化,五月长叶,六月开花。那是神的语言,风里、土里,草原的秘密,都被说出来……

扬起的糌粑尚未落定,黑暗中的酥油灯犹自摇曳,清冽的风,又从长江源吹到长江尾,吹来了15位来自青海玉树的藏族孩子的歌声。3月8日,上海锦辉·可当代艺术中心,一部名为《多杰》的康巴藏族儿童音乐剧已在这里连演5场。

把孩子们的歌声带出高原

我从没见过更明亮的双眼,孩子们不是专业演员,他们却用热情和淳朴,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感动。”不大的剧场,慕名而来的观众站满了过道。

玉树小朋友的本色表演,来自海拔4000米高原的清澈歌声和活力让每个人都很兴奋。看着演小老鼠和牦牛的小朋友上蹿下跳,调皮的样子让我怀念起了没有iPad和iPhone的简单童年。”“他们如在风中飞奔的骏马,带着藏族独特的文化和魅力,给这浑浊的世界留一抹大草原的清新和纯朴!”短短53天,从只有剧本到现场演出,这群脸上挂着高原红的孩子,用他们与生俱来的歌唱和舞蹈撞击着在场每个人的心灵,带来了高原上热烈的阳光。

“《多杰》像是一个引子,把所有人的心中向往美好的热情都点燃了。”首场演出前还忐忑不安的风马儿童剧团团长王婉的脸上写着兴奋。这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女人,从2007年第一次走进玉树之后,就再也和这片土地分不开了。

来到玉树之前,王婉经营着一家外贸公司。高原的风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如今,王婉每年有一半时间在玉树,有自己的藏语名字,有好多铁杆的藏族朋友,她爱白龙卓舞和牛角胡,爱那些热情的民歌和酥油灯下的故事,她被在呼呼的风啸声中勃发的生命力量打动了。而传统的消逝也令人忧心:白龙卓舞108段只留下了36段,会跳的寥寥无几;想请老艺人在学校里传授牛角胡技艺,却找不到足够多的牛角胡,只能用二胡代替……于是,就有了她发起成立的薪火爱心基金和风马儿童剧团。

风马儿童剧团是国内第一支由民间力量创办的非营利藏族专业儿童剧团。王婉告诉记者,剧团每年在玉树举办唱歌比赛,发掘有艺术天赋的牧民孩子,她和伙伴们还在玉树采集民歌,把采来的歌教给孩子们唱,让孩子们更多地接触本民族的文化,记录下他们的歌声,再把他们的歌声带出高原,和更多的人分享来自生命本真的喜悦。

传播民族文化的使者

打动人的正是歌声里的生命力,还有这个民族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多杰》讲述了7岁的多杰意外掉进了鼠兔的家——一个巨大的鼠洞,随后发生的他和鼠兔、牦牛的故事。这是一个7岁孩子无边无际的梦。导演张忱婷同时也是这部藏语音乐剧的编剧和作词。在她看来,《多杰》写了牧场的草木和动物,写了土,写了水,写了一个孩子的孤独和快乐,希望和失望。而和这些来自青海玉树不同的县、不同年级的藏族孩子的相处,更让做过很多次儿童戏剧导演的张忱婷新鲜难忘:“对这些孩子来说,表演就是换一种新的玩法。

第一次正式排练,孩子们的表现震撼了所有人,他们跳着藏族舞蹈,笑着分成三路上场,争相拥抱彼此。尽管歌声参差不齐,却让人联想到湛蓝的天空和飘荡着悠闲白云的湖泊。尽管舞蹈还没有整齐划一,但是动作剧烈,充盈着原始的生命力和无尽的热情。“那是无法模仿复制也无法通过表演达到的效果,他们才是真正的传播民族文化的使者。”王婉感慨。

她告诉记者,《多杰》的音乐都源于玉树的民歌,由国内著名音乐制作人徐肖和苏隽杰联手打造,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文联副主席、前土风歌舞团团长仁青战德进行了音乐指导。让王婉和她的伙伴们开心的是,风吹来的歌声已经种下了种子,带着高原的梦还在继续飘向远方。刚刚结束上海的演出,《多杰》的小演员们又接到了今年7月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的邀请。“我们想让更多人看到这里,我们要给高原的孩子们搭一个更大的舞台,有一天,他们能够代表自己的民族和世界对话。”王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