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排名玄机:十八大后排位多变 意在去敏感化

12.09.2014  13:10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报道,经常看中国央视《新闻联播》的人,可能会对播音员念出的那一长串的领导人姓名感到十分头疼。在讲究秩序的中国政坛,领导人排名并非无关紧要的小事,相反,它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熟悉政治的人,视其为重要的信号,常常从中解读中共高层的权力动向。

胡锦涛排在政治局委员之后 并非首次

9月2日,江苏省前纪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前主席曹克明病逝,其遗体告别仪式4日在南京举行。官方媒体《新华日报》9月5日的报道称:“曹克明同志逝世后,习近平总书记对他的逝世表示悼念,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并送了花圈。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刘延东、李源潮、赵乐际、胡锦涛、朱镕基、李瑞环、贾庆林、尉健行、贺国强、赵洪祝、张庆黎、王刚、回良玉、张怀西、孙家正送了花圈并向其家属表示慰问。”

一些媒体从中共前领导人胡锦涛的排名中嗅到了一些东西。香港《明报》的报道称,这是中共总书记习近平首次以独立于其他常委的方式致哀,而前总书记胡锦涛的排名,却首次排到现任政治局委员(赵乐际)之后。澎湃新闻也发表评论指出,从公开报道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排名一直在现任政治局委员之前,或者与现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开报道。而这次曹克明遗体告别,是胡锦涛在礼宾排名顺序中首次明确排在政治局委员之后。

这则消息迅速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上传播开来,并被多家知名媒体转载。有学者对此进行了解读,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认为,胡锦涛礼宾排名的“降级”,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即卸任高官不干涉现任领导层。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主任王占阳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则分析说,胡锦涛名字在礼宾排序上的后退,体现出"对习近平在新领导位置上的大力支持。"

然而事实上,围绕着胡锦涛的排名和其在党内地位的猜测可能是过度解读。因为又有细心的媒体发现,胡的排名位于政治局委员之后已有先例,并非此前媒体报道的“首次”。

早在2013年11月17日,西藏政协原副主席徐洪森去世后,官媒中国西藏新闻网报道,习近平、刘云山、赵乐际、郭金龙、胡锦涛、朱镕基、向巴平措、帕巴拉·格列郎杰、张庆黎、热地等领导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有港媒指出,胡锦涛在当时已经被安排在政治局委员赵乐际和郭金龙之后,因而谈不上首次,也称不上变化。

胡锦涛裸退后 江泽民亦取消排名权

退休领导人的排名问题之所以如此引人关注,是因为它往往体现着该领导人的政治影响力。

据澎湃新闻报道,2003年3月15日江泽民卸任国家主席后,他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宾排名顺序中排名一直居于前三。十八大之前的十年中,江泽民始终排名第二,仅次于胡锦涛,高于其他政治局常委。

中共十八大,胡锦涛选择“裸退”,习近平称赞其“体现了崇高品德和高风亮节”。自那以后,中共出现了习近平、江泽民、胡锦涛这三位现任或前任总书记同时存在的现象,用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王长江教授的话来说,“当退休的领导人越来越多,排名会变得越来越难。”

2013年1月,在原中央军委秘书长杨白冰的葬礼上,江泽民的排名首次出现在七常委之后。对此,新华社报道称,党的十八大后,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曾向中央请求,今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礼宾排名顺序中将自己同其他老同志排在一起。当时,新华社发稿称赞江泽民的举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宽广胸怀”。

近来,江泽民的名字已经较少出现在礼宾排名中。

政治逐渐公开化 “排名学”是否还合时宜?

对于高层政治运作不是很透明的国家来说,领导人排名是其释放政治信号的重要途径,也是外界对政情进行判断的有效窗口。

在凤凰周刊所登的《卸任领导人排名学》一文中,作者蔡珩写道,领导人排名的背后是共产党十分严谨的政治符号。美国在冷战时期研究苏联的政治体制时,曾经由于苏联的信息封锁和消息闭塞,只好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渠道以及观察苏联媒体报道中变化的蛛丝马迹寻找线索,这一度被称为“克里姆林宫学”(Kremlinology),如观察《真理报》上的领导人排序以及官方电视台报道中领导人出现的频率等等。

而对于中国高层的政治动向,一直以来亦有所谓“排位学”,专从中共领导人排名的顺序上推测出一些信息。蔡珩指出,“文革”开始以后许多领导干部相继被打倒,他们的姓名也随之从新闻中消失。与此相对应的是,他们此后获得平反和复出也正是以其姓名的重新见报作为标志。

这些或长或短的名单进入公众视野的方式,一般是在重大活动、庆典,或党内重要干部去世的新闻报道中。一位曾担任《人民日报》头版编辑的媒体人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曾透露:“在这些报道中,中央媒体都有一张由中央下发的名单,依照名单对出席活动的现任和卸任领导人进行排序。”

这次关于胡锦涛排名的新闻报道和由此引发的解读与猜测,可以视为中共“排名学”的又一案例。但分析人士认为,十八大之后,党政媒体报道领导人排名多变,或是有意摆脱“密室政治”色彩和去敏感化。大公报的评论指出,从此类报道排名窥探高层政局变化的做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责任编辑:李佩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