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宋韵半城水 ——开封巧做“水”文章·文化篇

19.12.2014  14:04
    

大宋·东京梦华》实景演出再现清明上河图盛况。记者 陈更生 摄

   浪淘沙·开封文化

  宋都落开封,水道横纵。金菊碧瓦耀青穹。棚户昔时脏乱差,水过一空。

  古今喜相逢,豪迈从容。工商文化比兴隆。持定决策“文商旅”,再建新功。 (吕志雄)

  城不在大,有水则灵。黄浦江之于上海是气势如虹,西湖之于杭州是秀丽婉约,秦淮河之于南京是浪漫柔情。城邑之水,既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标志,也是地域特色的象征,更是一种无形的文化资源。

  开封自古水系发达,水域面积占全城的15%,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乘坐宋式游船畅游“东京城”,体验梦回千年的宋都之旅,只见宋风浩荡、宋韵满眼。这里的水,充满了历史的记忆、文化的积淀。

   水之韵:御河碧波映古城

  开卷有益、阳春白雪、沧海遗珠……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其实都出自古都开封。12月5日,位于大宋御河畔的开封成语典故苑正式开苑,游客漫步至此,就能看到24块奇石上刻着27个成语。该项目策划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赵孝斌说:“这也给开封水系增加了些许文化元素、文化符号。

  2013年5月4日,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开封包公湖西司码头上,华灯齐放,锣鼓喧天。满载的游船推开碧波,在欢呼声中由南向北缓缓驶去,拉开了开封御河水上旅游项目的序幕。

  御河水上游项目是宋都水系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长1900米的御河水系,北起龙亭湖,南终包公湖,两岸绿树成荫,河中游船如织,河上桥梁密布。参照宋代名桥仿制的11座桥梁,遵循“一桥一景,突出宋韵”的原则,点缀御河成为独一无二的“宋代桥梁博览园”。

  夜游汴京,白日喧闹的城市在灯影下,变成了一首含蓄隽永的宋词。人们在御河的集锦园、春花园、夏荫园、秋韵园、冬凝园等5个景观园区,玩味千年词韵“杨柳岸晓风残月”;在回廊仙台、木栈曲桥等美轮美奂的景观中,品味原汁原味的宋词乐舞、豫剧、民乐等汴音宋韵。

  游船行至七盛角码头上岸,这里是一个集时尚购物、特色餐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民俗文化休闲街区。推开一家宋式建筑主题酒店,处处散发着闲适散漫的气息,客栈内有凉亭、假山、吊椅,可与好友茶饮闲聊,也能看着门前的小桥流水发呆,或是像周邦彦一样浅吟低唱“向谁行宿”?

  “开封古城的气质和我们的客栈很搭,在这里或许可以治疗现代人焦灼浮躁的都市病。”美女掌柜摸着慵懒的金毛犬,悠悠地对记者说道。

  七盛角也是建业东京梦华旅游地产项目的一部分。“我们始终抱着敬畏的心情做开封水系,这既源于对宋文化的由衷欣赏,更是对脚下的土地负责任。”河南建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胡葆森说,最终目标是早日重现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繁荣景象。

  开封发展,最具特色就在于文化。这张牌怎么打?“开封路子就是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做引导,市场做主导,把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一个个历史故事活化为当代传奇,使一个个创意理念变成发展载体。”开封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秦保强说。

   水之润:满城宋风传宋声

  在开封,掬起一捧水,似乎就有李师师浣洗的胭脂;穿过一条巷,仿佛还能听到包龙图出巡的声声锣鼓……今天的开封人或许已能自信地说:看宋文化,就来开封城!

  “宋文化对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影响深远,是开封独特的文化旅游品牌。”开封市长吉炳伟深知,对宋文化底蕴发挥得够不够、挖掘得深不深,是古城复兴的关键所在。

  2011年11月23日,闻名遐迩的书店街经过修缮正式开门迎客。当日,“宋太祖赵匡胤”也受邀前来助兴,带领“皇后”和“文臣武将”穿越千年时空来此巡游,为店铺揭匾。著名文物保护专家阮仪三考察书店街时坦言:“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留住城市的记忆,就留住了历史,留住了生命。

  土生土长的开封人老陶,每次回家乡都要去书店街转转,他说:“有时并不为买书,就为了在那儿走走,让记忆里的故事重现。”新华书店还在老地方,老字号“包耀记”三个金色大字雄浑有力,汴梁纸马铺、环文阁等旗幡迎风招展,历经沧桑的数百家店铺仍坚守着古街风貌,让那些被岁月磨蚀的所有细节都编织成新的故事。

  上个月,在新版水上实景演出《大宋·东京梦华》排练现场,开封清明上河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旭东告诉记者,“这台实景演出,是开封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华灯初放,微风拂面,一场华丽的夜宴伴随着美妙的乐声在百十亩水面上拉开帷幕。李煜的《虞美人》、辛弃疾的《青玉案》等8首宋词串联起大宋王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东京上元夜、万国朝圣、杨门女将等景象,雍容华贵,雅俗共赏。今年,清明上河园再度借助高科技手段,引入冷焰火,用更唯美的表现手法将“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大禹治水、于谦铸镇河铁犀、林则徐治河等,都在古城留下了世代相传的佳话。而随之衍生开来的大禹文化、黄河文化、铁犀文化、包公文化、碑林文化、抗洪文化、清浊文化等等,都是开封因“”而兴的文化特质。

  “”既蕴含着宋文化的丰富内涵,宋文化也因得“”之利而繁荣兴旺。据初步测算,2013年,开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约为5.5%,远超全国水平,甚至可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媲美。文化的浪潮,在开封这条承载着千年历史的长河里,不断涌动着、传承着。

   水之情:水美城美人更美

  晨曦初露,朝霞满天。龙亭湖广场上,年过七旬的老市民田凤禄拿着自制毛笔,以地为纸、以水为墨,在青石板上挥洒自如,“我希望更多人有雅致的追求、轻松的生活”。截至目前,开封已有186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第一。

  2014中国(郑州)世界旅游城市市长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提出,市民及他们的日常生活才是一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才是这座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

  翻开历年来清明文化节活动安排表,让当地百姓“唱主角”的原则始终如一:每年群众文化活动的数量都在半数以上,各大文化活动场所也都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演出活动。活动参与零门槛,广场上、城墙下、水系边,处处是舞台,满城皆风景。

  “这两年,开封人民明显自信了,更快乐了。”来开封投资已经十年的晋开集团董事长樊进军由衷感叹。泛舟湖上并肩看风景的情侣,金明池广场自顾自歌唱的孩童,早起兴冲冲奔向驴肉汤馆只为一碗热汤的食客——在一个华丽丽、急匆匆的大时代,宁静朴实的小日子最弥足珍贵、令人向往。

  郑开大道,一条承载希望和梦想的黄金通道。每周五下班后,方菲都会赶到郑州汽车西站乘坐郑开公交回开封老家,周周可以陪老妈逛夜市是她小小的幸福。“再过几天郑开城铁正式开通了,同事们都可以跟我一块儿回去吃小吃、逛胡同。”小方自豪地说。

  “开封是包青天匡扶正义的地方,是焦裕禄战天斗地的地方,认准的事情就要甩开膀子大胆干、好好干!”开封市委书记祁金立的一席话,正是皇城根下的开封人矢志“开封”的写照。复兴古都,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要让开放、创新、进取成为激荡这座古城重新崛起的新时代精神——只要不是中央和省里明令禁止的,文化发展政策就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争建全省第一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文商旅”融合发展促进城市转型……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正在从尘封的历史中重新站立起来。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温润丰美的水,曾孕育了开封精美驰名的木版年画、汴绣和书画。现在,利用丰富的水资源,打造舒适宜居的心灵栖息地,吸引更多人来此感受新的东京梦华——这种生活就叫开封。

  只要文化还在,这篇依水而作的文章定将渐次展开,风生水起。(记者 刘哲童 浩麟 刘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