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借用“韩寒照片”调侃吐槽各地高考作文题(图)

09.06.2014  12:14

上海卷:  穿越沙漠和自由

湖北卷:  山顶的风景

广东卷:  胶片与数码时代

2014年全国高考已经结束,围绕高考话题的热点讨论也如期上演,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然还是高考作文。从全国范围来看,高考作文题目接近生活,思辨型、鸡汤型不一而足;从社会反馈来看,专家说话,网友吐槽,激赏与拍砖共存。对高考作文的热议,日渐成为一年一度的舆论盛宴。

“要不怎么说常看韩寒微博的孩纸,高考作文不会不好呢。” 网友们用各种方式调侃高考作文,包括把韩寒的照片对应各地高考作文题目。

众声喧哗与考生无关

在高考文化深度社会化的今天,高考,早已不是莘莘学子的“独角戏”,而已成为全民共同关注与参与的社会事件。尤其是高考作文,因其较低的知识门槛与议题本身的公共性,更衍变成各阶层人士的公共话题广场。这不仅表现在“郭德纲、钟汉良集体泄题”式的微博调侃,更在于网民对每个考题内容的各抒己见,你一言我一语,俨然一场热闹的“文化研讨会”。

既然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公共议题,每个人因其知识水平、认知标准与意识形态的差异,对每篇高考作文题目的评价,自然也就言人人殊。这一点,从某门户网站开设的话题调查就可以看出:同一个题目,有人点赞,也有人“扔鸡蛋”,没有一个题目达成意见统一,有的甚至收获蛋赞各半。而意见难以达成共识,其实也正说明,这篇作文题目在答案设置上足够开放,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自由表达能力,是好事儿。

不只是网民意见歧异,学者教授之间,对同一个话题,也是各有见地。以北京作文题“老规矩”为例,学者于丹称赞其“老规矩是变革时代的传承”,“把我们今天异彩纷呈的世界停滞为一幅黑白的老照片”,而张鸣则认为“北京作文迂腐”。两位文化名人,对同一题目的观点南辕北辙,就更能证明,每一个作文题目,或都是众口难调,而言人人殊,也正是高考作文的本意。只不过,内容上再怎么不统一,最后的落脚点却是殊途同归的——考察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以隔岸观火而非同情心的视角来观察高考作文,之于考场里那些奋力爬格子的考生,几无任何意义。考场外的众生喧哗,意义也只能止步于考场外。道理很简单:作文题目看得再透彻,要想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一篇上好佳作,无论如何都不切实际。沈从文、董桥等大家都玩不转的事儿,普通考生又怎能做到?

王言虎

推动语文教学进步

说如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民写作文的时代,毫不为过。

显然,吐槽作文是一种能力。有网友调侃:上午考语文,作文题既出,网络上是各种吐槽、各种欢乐;到了下午考数学,面对数学试卷,网络热情一下子低到了冰点,可谓万马齐喑。这似乎表明了众多成年人对数理化之类过于“专业”的科目,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吐槽能力不够,但人们如此偏爱作文,如此钟情于高考作文,恐怕不只是对于其他科目能力不足就能够说明一切的。

吐槽作文推动了语文教学进步。自从有网络以来,人们对于高考作文的参与热情已经年复一年的高涨。网友批评、建议、吐槽、调侃之余,也让作文应该考查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应该具备怎样的价值观、语言能力、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之类,形成了明确的指向。甚至于还从技术的角度,对于高考作文题,应该有利于学生切题、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向度思维之类形成了明确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些年作文的进步,高考作文与政治化、泛道德化、虚假抒情之间渐行渐远,且逐步回归写作意义本身,恐怕与网友吐槽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网友的吐槽,使作文命题、阅卷、评价逐步摆脱了过去的传统思维定势,摆脱了过去局限于语文教学界小圈子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的实际。

高考作文正在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网友钟情于高考作文,盘点高考作文的历史,对过去高考作文虚假无趣、政治正确至上、要求道德升华之类进行了反思。近年来,传统的高分作文被撵下神坛的同时,各种爆笑作文、零分作文甚至于还被热炒,甚至于一些网友把视线延伸到了民国时代的高考作文、延伸到了中外高考作文对比的视域。这是对作文价值的还原,也是众多曾经经历高考经历扭曲作文评价机制的成年人,反思过去、参与现实的动力所在。人们之所以如此关心高考作文,是因为这是永远的青春记号、时代载体,更是一场激励人文情怀、母语写作能力的精神大联欢。

严辉文

应少些娱乐解构

这些年来,对高考的关注越来越呈现出程式化之势,其间真正有新意的东西越来越少。就在高考前,网络上便流传着“明日可能的热点”,比如“考生忘带准考证捡到者发微博最后在众人爱心接力下送达考场”,比如“家里隐瞒伤痛,学子继续高考”,还比如“考生遭遇堵车求助,警察叔叔最终在开考前一分钟抵达”等,这其中自然包括“全民吐槽作文题”,名家的解读,考生的感觉,评论的视点,早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文未写而暗流涌动,待揭开面纱则一拥而上。什么“导向有问题”,什么“未能接地气”,什么“形式太老套”,什么“格调太单调”,然而为什么关注高考,吐槽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却退居其次而日益边缘化。

一直以来,社会都流传“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作文”的论调,似乎关注高考作文,便是在关注教育改革,并将其上升到民生关怀和个体命运的高度。然而事实或许并非如此,每一次狂欢之后便了然无事,等着下一轮新的狂欢而来。高考还是那个高考,作文还是那些作文,其既无以承载起解决当下的功能,又无以作为集体文字的作用,从某种意义讲,其就是普遍的一道考试题目。

其实,很多人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关注高考作文,全民吐槽更多的是基于“全民围观”的心态,并体现出“娱乐至死”的所有元素,为关注而关注,为娱乐而娱乐,其结果严肃的高考成了刷“存在感”的机会,而本不应成为重点的高考作文,更是成了“展示自我”的工具。

高考当然值得关注,高考作文也需要围观,但如何关注如何围观,却需要一个明确的目的交待的责任注脚。不过时下的这种为关注而关注,为围观而围观,使之处于表层的娱乐满足,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无法从中找到真正的诉求,并最终影响了改革的意愿。高考作文,全民吐槽下的娱乐隐忧。以高考的名义去娱乐,以娱乐的心态去关注,这既是高考作文的悲哀,更是高考改革的不幸。

唐伟

就题论题不要拔高

我最不满意的一些议论是,把一次考试的作文题无限拔高,过度夸大高考作文题的社会意义,简直有虚张声势、夸夸其谈之嫌。这里还有三个不同层次:一是说高考作文命题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有点莫名其妙,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整个教育长期的任务,岂是一篇高考作文题所能承担的?二是说,高考作文的命题考量教育的责任。高考作文题即使饱含素质教育元素,也脱不了“一考定终身”的宿命,怎么可能撬动整个教育的改革?如果真是这样,教育改革岂不是太简单了。三是说,高考作文命题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尽管高考作文的命题能够体现时代精神,但考生的一篇作文题,就能促进社会的进步,简直有点夸大到近乎谣言了。我以为,高考作文题对社会的进步的影响,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从研究高考作文命题的科学性角度,我以为有些问题还是需要讨论的。例如,一是高考作文题目的难易程度掌控问题。应该说,作文题过难过易各有利弊,但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根据这个要求,就必须拒绝那些在作文题中设置陷阱,诱导学生审题出现偏差的做法,而应该是要求明确,难易适中的题目。二是高考作文题观点表达问题。作文应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给学生更多思辨的空间,让他们能发表不同意见,那么,那些已经明确而且观点几乎具有唯一性的题目,就不是什么好题目,而学生写出来也是观点一致,千篇一律。比如说北京的作文题,我反对继续遵守许多老规矩,这样的作文是否违反出题者的本意?三是作文题要体现教育公平。作文题要让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都同样有话可说,过去一些题目过度城市化,让一些落后农村的孩子难以理解,是不公平的。今年那个关于演员能否修改剧本的问题,网上已经讨论过,对于少数关注过这次讨论的考生就可能写得更加顺手,这也会造成不公平。

殷国安

●高考作文题并非命题老师拍脑袋的产物,它们往往试图在时代精神和不朽话题之间找到平衡。

——李林

●今年的高考作文,总体看来,主流依然是心灵鸡汤大道理,真正触到当下社会疼痛的还是呼之不来。猛一看“老王生病”,以为要谈医改或者医患关系,结果是医院全心全力,老王感恩戴德;猛一看“租房”,还以为是说房价,结果……没咋看懂。

——王攀

●现在的高考作文题目确实有些很有意思用意很好,但是你让一群10多年都在背课文的人写一些附有很多人生含义的文章,没点经历的人能写得多引人入胜?现在许多中国学生的人生其实都是从高考后才开始的。

——郭某川

●以学生自己的有限社会体验及脱离现实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在高考这种“决定命运”的场合,“循规蹈矩”才是上上之策,要尽量去揣测出题者的“用意”而尽力迎合,太有见解则风险太大。

——王加加

●应是入门级政论或社论,不应是心灵鸡汤。

——齐军

●对于今年的高考,延参法师真是尽心尽力了,一口气写了江苏、河北、四川、湖南、安徽五地的作文。其实,高考作文既是考语文水平,也是考人生品格和生活态度。读读法师的作文,再思思自己的人生,就悟了。延参法师,继续加油写啊,多少童鞋等着给您打分呢。

——何美穗

●你们等了一年,就为了今天的高考作文吐槽,一个一个的把当时在高考收到的耻辱都要捡回来是吗!

——岳星

责任编辑:詹邦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