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郑州重现勃勃生机

06.01.2015  12:10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符号,是一个地区的精神象征,是一座城市文化传承发展的源头之水。

郑州市有着厚重的文化和丰富的遗产。近年来,郑州市建立三级名录体系,强化各项保护措施,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强化保护,让“非遗”活下来

在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中,郑州市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12月31日,登封窑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新闻发布会在新落成的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召开。

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以白瓷为主,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来说,白瓷比钧瓷、汝瓷的价值要高,所以登封窑有着足够重的研究分量。”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副主任马静介绍说。

在展示馆内,记者还看到了被称为“会动的活泥猴”的猴加官。目前,全国还在制作这种工艺品的只有年近九十的魏义民老先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刻不容缓”,马静说。

近几年,郑州市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项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郑州已建立起国家、省、市三级名录体系,先后公布了四批

共14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149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州市共有40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其中6项入选国家级名录。另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4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0人。

策划活动,让“非遗”走近群众

为了让广大群众走近“非遗”,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常年免费开放。此外,郑州非遗保护中心还精心策划了系列活动。去年夏季,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呼伦贝尔,为边疆群众送去了文化大餐;去年11月下旬,“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书画作品展”在赣州市举办,一大批极富中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亮相于赣南大地。布艺堆画、猴加官、布老虎、面塑、嵩山木雕等非遗产品吸引了许多观众,逐渐被当地群众所熟悉。

像这样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在郑州本地更是常有。“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我们都会组织‘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广场,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艺人等以表演的形式展示技艺,甚至进行现场制作、现场销售,让居民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切身的体会。此外,我们还在惠济区一所小学开展了烙画特色课程。”郑州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

探索创新,让“非遗”自己走下去

要让“非遗”永续发展,光靠保护还不够,必须让“非遗”适应新形势,自己站起来,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

在政府的支持与帮助下,郑州一些非遗项目不仅留存了下来,还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的新型发展路径。

用泥捏出的人儿手可自由转动,这门技艺秦汉后逐渐失传。如今,赵恩民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使这门技法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他在政府批下的几亩地上建起工作室,有很多残疾人朋友跟他学习,他的泥塑生产已渐成规模。

黄河澄泥砚的传承人王玲也已逐步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她在深挖黄河古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泥与火”凝聚成最为简洁形象的“语言”形式,使澄泥砚走向了全世界。

郑州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李桂玲说,将文化资源的合理保护、永续利用和创新发展三者统一,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创新展示是大家的共识。下一步将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因为专业的民间团体能够更好地弥补非遗保护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缺漏。

据了解,为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郑州还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产业、工艺美术、传统艺术等的结合与应用,建设或复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街区、生态村落、博物馆、主题公园等,既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找出路,又丰富活跃人们的文化旅游生活。